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我们这样改变了她】 《我们不一样》- 大壮
 

【我们这样改变了她】 《我们不一样》- 大壮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1:07 影响了:

  一、个案描述      去年春季,班里转来了一位插班生――罗亮,她6岁,性格开朗,爱说爱动,有礼貌,很快就跟班里的孩子打成了一片。但不久之后,班里开始出现有孩子丢东西的现象,经过观察,我发现是罗亮拿的。只要她看上眼的,不管是别人的玩具,还是班里的图书,甚至是老师用的粉笔,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需不需要,她都偷偷拿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这种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二、个案分析
  
  罗亮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家境一般。父母因平时工作较忙,在罗亮一岁多时,就交由年迈的外婆看管。外婆年龄大,没过多的精力去管教罗亮。由于罗亮比较调皮,外婆为了哄她,就经常给她糖吃,因此,罗亮养成了爱吃糖果的习惯,一天不吃,就很难安定下来。发展到后来,就连她和邻居小朋友家玩的时候,也会在别人家里随便拿糖果吃,慢慢地又发展到了随便拿别人家里食品和玩具的行为。邻居发现了,不免上门投诉,外婆除了打她一顿外,还要唠唠叨叨地数落她。显然,罗亮出现上述情况,跟她的成长环境有着深深的联系:首先,父母长期不在她身边,她缺乏父母对她不良行为的及时矫正和正确引导教育,虽然有时她内心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其次,长年在精神上得不到依靠与满足,她只能将这种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满足,这就出现了她偷拿别人东西的不良行为。
  
  三、实施步骤
  
  1、不良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教育罗亮,从周一至周六,在罗亮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我连续对她的不良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从以上表格的数据和观察的过程可以看出:
  偷窃行为的平均频率为:每天1-2次。
  偷窃行为有以下特点:一般是利用课间、户外活动的时间,在课室里人较少时或老师、小伙伴们不注意时。
  偷窃的原因:贪吃,如食品、糖果:喜欢,如卡通图片、橡皮泥;需要,如水彩笔;习惯,(自己并不需要)如书钉、回形针。
  偷窃行为导致的后果:家长投诉、老师与父母的批评;遭周围同学的排斥(较少有小朋友愿意跟她玩);得不到别人信任(一有小朋友找不到东西,大家马上把矛头指向她)。
  2、改变不良行为的策略。
  家园双方合作教育:在罗亮父母接送罗亮时我积极地与他们沟通,但他们很刻意地回避我。可能是怕我像原来幼儿园的老师一样投诉她的女儿,使他们面子无光。于是,我改用了书面交流的形式,将罗亮在园的表现都记录下来。对于罗亮的不良行为,我避免使用“××家长来投诉她又偷别人的东西了,请你们加强教育。”等生硬的句子,而是从表扬罗亮人手,如:“今天,她帮助老师做小花,做得很漂亮。”“她看到有一个小朋友的发夹很漂亮,她很喜欢,也想带回家去,但后来她并没有拿回去,因为她知道那个小朋友不见了东西。心里会很难受的,孩子有进步了,懂得为别人着想了!”这使得罗亮父母乐于接受我的反馈信息,也乐于以同样的方式反映罗亮在家的表现,积极配合我开展教育工作。
  
  适当惩罚:我结合“强化”的教育原理,改用适当的惩罚形式来教育她。如:罗亮犯偷窃行为后,她最喜欢的某一项游戏将被暂时停止,直到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
  
  不断打扰:即由老师对学生的生活事件插入一些强迫观念,使这些生活事件和强迫观念结合起来,最后形成强迫对强迫的形态。每天由我或任课教师抽罗亮到办公室问话,问她这一天来做了什么,并不时地打断她的说话,问她:偷了东西没有?不要偷东西啊!如果有,就用系在她手腕上的橡皮筋弹她一下,就这样让她把一天的事情说完。并告诫她,在想偷东西的时候,就用系在手腕上的橡皮筋来弹自己。
  
  奖励和鼓励相结合:根据罗亮的兴趣和需要,我制订了一些奖励和鼓励规则,如:在一个星期内不发生超过一次的偷窃行为,在周末评比时,我会给她奖一颗星星;如果一个星期内都没有发生偷窃行为,那么我请她当一天小班长或者父母带她到公园玩,用此来培养她的控制能力。
  3、改变不良行为的效果。
  自2006年2月至7月,在这一个学期中,经过我们的矫治,罗亮的偷窃行为大幅下降,详见下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