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数学新课堂教学探索:一年级数学新课堂趣味探索
 

数学新课堂教学探索:一年级数学新课堂趣味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9:53 影响了:

  福建古田第一中学352200      摘要:命题情境设计教学是指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数学命题情境设计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数学命题引入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设计;(2)数学命题证明教学中的交互情境设计;(3) 数学命题应用教学中的变式情境设计.
  关键词:新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堂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一种在新观念、新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有效的新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迎接新课程、上好新课堂的着力方向. 20世纪90年代新成长起来的“情境认知理论”,已被广大专家认定是最有活力的新教育理论之一,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放在情境中,多数的意义都是从情境中获得,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诺等人更是提出了“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的观点. 新课标提出了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基于此,一种在“情境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遵循新课标注重过程、方法与情感三维目标理念的一种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便适时而成. 以下仅从数学命题教学的角度为例进行探索,愿与同行探讨.
  
  [⇩]数学新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命题教学一般分为:命题引入、命题证明、命题应用三个阶段,下面就探讨这三个阶段如何进行数学新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
  1. 数学命题引入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设计
  数学命题引入应重视生活情境的设计,在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接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有意义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对数学命题的理解能力,从而给学生营造“命题”的生长点,让学生有提出“命题”的空间与方法.
  问题1一幅2 m高的画悬挂在黑板上,如果画的下边缘高出你的眼睛的水平线1 m,那么当你站立的地方离黑板多远时,你观看画的视角最大?
  解决问题如图1,设人站立在离黑板c m的P处,视角为∠APB,由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得tan∠APB=tan(∠APC-∠BPC)===≤.
  [A][a][b][B][C][P][θ][c]
  图1
  此时c=,(∠APB)max=30°. 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出发,能否提出此类命题的新命题.
  经过学生合作交流与讨论,归纳整理得到如下新命题:
  (1)如图1,物体AB高a m,AB的下边缘高出观察者P b m,求观察者P的最大视角θ及此时观察者P距物体AB的垂直距离c(其中物体可以理解为画、黑板、屏幕、电视塔等).
  (2)在问题(1)的基础上求θ,a,b,c之间的关系,以及四个量θ,a,b,c的知三求一问题.
  (3)若c受限制,求θ的最大值.
  为便于理解与研究,需熟悉以下通解过程.
  tan∠APB=tan(∠APC-∠BPC)===≤. 当c2=ab+b2时,θmax=arctan,只要调整θ,a,b,c中的有关量,以及相应的步骤变化,即可解决问题(1)与问题(2),而问题(3)已是函数y=x+(a∈R+)的单调性应用问题了.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接受了命题,解决了命题,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命题. 而且后面的命题,不断脱离原先的生活情境,向专业的数学命题发展. 师生共同经历了数学原生态向教育形态又到学术形态的和谐过渡. 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神.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也迎合了减负增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课标理念.
  2. 数学命题证明教学中的交互情境设计
  数学命题证明教学应侧重交互情境的设计,在命题证明的情境设计中,让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有助于学生对命题证明方法和命题结论的发现,在展现命题证明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从原生态到学术形态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命题,挖掘命题,提高思维能力.
  问题2如图2,过抛物线y2=2px(p>0)的顶点O引两条弦OA,OB,且∠AOB为锐角. 求直线AB与x轴交点M的横坐标范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要求提出本题的相关问题.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理为如下问题:
  (1)求直线AB与x轴交点M的横坐标范围,即求点M在x轴上的移动范围;
  (2)∠AOB为锐角,即求・>0.
  教师:要解决问题2,只要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可.
  解析设A(x1,y1),B(x2,y2),M(x0,0),lAB ∶x=my+x0代入y2=2px(p>0),得y2-2pmy-2px0=0,则y1・y2=-2px0,x1・x2==x. 又・=
  ・
  cos∠AOB=x1・x2+y1・y2>0,所以・=x-2px0=x0(x0-2p)>0,又x0>0,所以x0>2p.
  教师: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否发现∠AOB的大小与点M的位置关系?
  学生:经过我们的探讨,计算验证,整理得到本命题的新结论.
  ①(问题(2)的基础上)当x0>2p时,∠AOB为锐角;当x0=2p时,∠AOB为直角;当00)的顶点O引两条弦OA,OB,且满足・=0,求证:直线AB过定点.
  用问题2的系列证法,易得直线AB过定点M(2p,0).
  在交互情境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应留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暴露其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 数学命题应用教学中的变式情境设计
  数学命题应用教学应侧重于变式情境设计,变式情境教学有助于逐步完善命题域和命题系,设计一组围绕相关知识的变式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不断促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从而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问题3函数y=3x的图象,按a平移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y=3x-2-2,求a .
  本题易求得a=(2,2).
  本题由原图象、平移途径、平移后的图象三个环节构成,即① [②][ ] ③. 问题3是把设问点落在②,把设问点落在其他两个位置,则可得到本题的变式.
  (1)函数y=f(x)的图象按a=(2,2)平移,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y=3x-2-2,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2)函数y=3x的图象按a=(2,2)平移,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y=f(x),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在变式的结构条件明确后,变式的问题已明了,不教已会.
  问题4已知椭圆+=1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在椭圆上有一点M,使MP+2MF取最小值,求点M的坐标.
  分析设点M到椭圆右焦点的距离为d,由椭圆的第二定义,有=e=,即2MF=d. 问题转化为:在椭圆上求一点M,使它到点P和椭圆右准线的距离之和最小. 其中命题的载体为椭圆,而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它们都具有以上三个条件的类似性质. 对问题的载体进行变式应用是否可行,经过探索、验证,可以得到与原命题平行的命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已知双曲线x2-=1,点P(2,1),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在双曲线右支上有一点M,使MP+MF取最小值,求点M的坐标.
  (2)已知抛物线y2=4x,点P(2,1),求抛物线上一点M,使MP+MF最小.
  解题不仅仅是为了找到答案,应把它看做是设计和发明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应系统地给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 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有助于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能够发现和处理的问题,使变式教学由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学感悟与反思
  1. 情境问题设计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也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认识和个性化的处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以及发展力,教学环境而确定情境问题的难易度,使情境问题能够适应全班同学的实际认知水平,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情境问题设计应贴切学生的现实生活
  新课程倡导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数学与生活联系. 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使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因此,只有贴近学生认知的情境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有效就是新课堂教学的检验标准.
  3. 情境问题设计应适应学生的情感状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国教师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因此,情境问题及其教学应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当教师入境入情时,带动了学生的心动情发,师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当师生的心灵最接近时,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最高之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