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富有诗意的精神旅行] 富有诗意的名字
 

[富有诗意的精神旅行] 富有诗意的名字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2:22 影响了: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绝非纯粹描摹景色的美文,而是借助妙笔生花的诗意美景向读者勾勒出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倾吐了一次非同寻常意义的自我人格提升。这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耀眼的流星,让读者驻足观望,回味无穷。
  
  一、精神旅行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灵展现的直观图画。在那时,作者朱自清心乱如麻,这有开篇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证;在那时,朱自清急切摆脱烦恼,这有作者幻想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为证;在那时,作者急欲挣脱来自尘世的喧嚣,这有作者静候“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为证。就这样,朱自清乘着妻儿迷糊朦胧之际,到了仰慕多日的“荷塘月色”中去。
  为什么作者要独行到月色苍茫的荷塘?这与其说是心灵深处多次呼唤而未能实践的结果,不如说是现实世界压抑灵魂长期痛苦的催逼。在痛苦的催逼下,朱自清必须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与追问,必须进行了人生航程的自我抉择与定位,必须进行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调整。所以作者在行走踱步在荷塘小路之际进行了一次敞开心灵的自我对话,内心的自我拷问“爱热闹,也爱冷静”的现实自我的性格,内在的灵魂自我逼迫追问着“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现实自我的生活。在复杂而又多重的拷问下,自我的“想”与“做”必须做出革新与定位。
  其实朱自清之所以细致观察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是想从景色的抚慰中寻找到一些快乐,这些快乐是人生缺陷的补助与救济。的确,叶子的美形、白花的美态、荷香的美感、流水的美声让朱自清陶醉在心怡已久的景色里。不仅如此,月光的宁静、雾色的朦胧、树影的多姿让朱自清沉入其中心智消融。朱自清尽情让回忆之心尽情向传统文化中诗意般漫溯。
  可以说,正是因为“荷塘”和“月色”美景的感召与启蒙,朱自清不禁回忆起江南采莲的旧俗,不禁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不禁回荡幻想着古代青年男女的种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本真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归功于朱自清观“荷塘”和“月色”美景后的灵感诗意显现,没有流连美景相伴随的精神思考,就不会出古朴生活方式的恰切再现。难怪作者“到底惦着江南了”,也难怪作者不由自主地回到自己的门前,作者的烦恼不见了,作者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意生活方式。那就是回归传统的无欲无争,那就是重现古代的诚朴无欺,那就是重塑经典的和谐幸福。这难道不是朱自清精神旅行的一次意外收获吗?这启示朱自清今后应当选择怎样的合符自己个性的诗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二、精神旅行中产生的人格重塑
  
  朱自清承认自己在纷乱错杂的声音里保持宁静的艰难,他用“出门”来消解这尘世间的杂乱无序;朱自清坦白自己在离乱纷纷的世界里存在分裂的性格,他用内心独白来倾吐这现实人世所欺压而形成的悖论精神气质;朱自清坦言自己在“荷塘月色”的氛围中形成潜在的异样感觉,他用美景浮现、挥之不去来表达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与感动;朱自清坦诚告白自己心仪已久的人生方式和生活状态,他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场景与意义来婉曲道破自己理想的人生与存在。
  笔者不禁疑问重重和思绪纷飞,为什么美景诸多而朱自清却独爱“荷塘”与“月色”?为什么良辰美时众多而朱自清却独爱夜半独行?为什么都市灯红酒绿繁华如梦而朱自清却独爱江南采莲的旧式生活习俗?凡此种种,细推下去,我们极有可能走入到作者朱自清本人的心灵世界,进而捕捉到他的掩映潜伏的人格。或许朱自清有道不完的人格操守,借“荷塘”与“月色”向人们传达那高洁孤傲的气质与个性;或许朱自清有说不尽的孤独与寂寞,借夜深独行于人迹罕至之所来证明自己的傲岸与坚韧;或许朱自清有说不清的心灵诉求,借江南采莲的生活旧俗来斩断现实生活的利欲之根。
  笔者也不禁诧异朱自清为什么有如此决绝的勇气与信心?难道他不怕世俗习惯的排挤与打击吗?朱自清之所以敢于在世态杂乱中独守一份宁静,之所以敢于在利欲纷争中坚守一份淡泊,之所以敢于在生活忙碌中坚持一份自在生活,应当归因于“荷”与“月”精神的启蒙与牵引。在这样的启蒙与牵引下,朱自清迈出生活常态的门槛,大踏步地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本真生活态度之中,从不得不出门和不知不觉的主动回家的历程中,隐约透露出朱自清在人格上的提升,含蓄传达出朱自清本人在未来生活蓝图设计的完成。
  
  三、精神旅行所引发的人生预测
  
  朱自清踏上“荷塘月色”的精神旅程之时,就充分预测到可能的不利结果。他明明知道“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可寂寞”,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行程;他明明知道“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还是意气奋发地“背着手踱着”;他明明知道“到白天一定有要做的事和一定要说的话”,还是态度坚决地置之不理;他明明知道出门之后终究要回家,还是满怀希望地寻找片刻的偷闲与快乐;他明明知道“荷塘”美景的可望而不可收和“月色”朦胧的可想而不可即,还是心态释然地享受美景的安慰与温存:他明明知道江南采莲旧俗的虽可回忆但永不复生和《西洲曲》里生活宁静虽可向往但再无重现的可能,还是心态故我地去编织心中的理想生活之梦。
  应该承认这精神旅行和朱自清的理想人生之梦有较大的距离,实践起来一定会有诸多的麻烦和不易。因为“荷”与“月”本身就是单纯的高洁,就是纯粹的高尚,就是迷人的整合。作者要想彻底让自己的人格理想与“荷…‘月’”真正融合,就必须对自已有的人格、气质和个性进行完善与改造。“平常的自己”一定必须超出,“爱热闹,也爱冷静”的性格与习惯一定必须作单向度的纯粹化,“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生活习惯和为人之道一定必须作深刻而又合乎理想的调整与整合。这些无疑是充满悲剧件的选择,意味着作者必须在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尘世的幸福之间做出惟一的抉择。而作者一日选择了前者,他今后的一生将是困难重重和艰辛不断。作者之所以用“荷塘月色”作为散文的题目,就足以证明作者首肯了“荷”与“月”的人格塑造方式和承认了“荷”与“月”的高尚生活方式。作者之所以在夜游荷塘归来之路突出感觉到的不美好,就预示了作者自己人生结局追求得到的可能是意义的虚无。例如他写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显然是以自然之路来隐喻象征着自己尘世幸福之路的色彩暗淡。又例如他写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隐含地讲述了一旦“荷”与“月”精神鼓励的消隐,自己在人生前途的追求上将再无所得。
  朱自清明白“荷”与“月”消隐之际,人生路途将茫然无措。所以,他又将人生信仰的支持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化固有的那份意蕴之美。“荷”与“月”的人格追求是通往幸福之路、理想人生的一般轮船,而中国古代文化则是幸福之路、理想人生的一个宁静和谐的避风港。因此。朱自清在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立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立即想起粱元帝时的《采莲赋》,立即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含蓄影射出作者因坚持人格理想而遭遇思想困苦时所设置的一种补救措施。
  应当承认,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貌似一篇写景散文,实是一篇言志作品。作者夜游“荷塘月色”的所见与所思,确实是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其高雅之处在于:不仅行文结构上布置了一次出家到回家的历程,而且暗示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经历的步履匆匆;不仅写作技法上巧妙运用拟人和象征,而且展现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选择的芳香气质和迷人风格;不仅内涵意蕴上虚设意象,而且借诸多意象展示倾吐了作者可能一生即将诉说的来自心灵肺腑的复杂声音。可以说,作者之所以精神旅行,是因为不得不旅行。但这次旅行不仅带来了意外收获,而且形成了自我的人格重塑,甚至引发了真切复杂的人生预测。所以,这是一次富有诗意的精神旅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