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游记散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散文切入点
 

【游记散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散文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3:45 影响了: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篇章也是传统语文教学里百教不厌的经典。纵观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关游记并与此有关的文章不少于二十篇,因此探讨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特色。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状物写景,因事说理。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的真实描述与形象刻画,是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所以游记散文不论是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特写,还是对旅途见闻的叙述,都在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其细致的笔调,详尽地叙述了褒禅山得名的缘由及游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道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遗憾上升到古代治学的理论:告诫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哲理。所以由此文进而联想到,作为思想家、政治家的王安石,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和坎坷的仕途经历,表现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与人格魅力。这正如明朝唐宋派大家茅坤所评此文:“逸兴满眼,而余旨不绝。”同样,苏轼的游记《石钟山记》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作者送儿子苏迈去江西德兴县上任,途经湖口,那夜便泛舟在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石钟山名称的来由,卒章显志。先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再“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一问一叹一笑,点明了这篇游记的写作意图。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移步写景是游记散文固有的艺术手法。也是游记散文的基本规律。写景是游记的“灵魂”,是“游记”的载体,在写景中借景抒情,在写景中体现游记的主旨。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就是一篇“形容雅倩,顿挫生姿。写景亦如平芜,淡色轻阴,令人意远”的写景游记。作者通过“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到“天稍和,偕数发出东直,至满井”,把北国寒冰初解的一派早春景色写活了:迎面的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接着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又写道:“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步一景,将土地、树木、山峦、湖水、游鱼,以及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其乐的游人,写得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仅仅三百字,将满井之地写得风物佳丽,丰富多彩,而结尾便以“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感慨,将自己寄情山水、向往田园的主旨托于文面,使人玩味不已。同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天才的想象,通过游记的笔调,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的图景,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游记旨意不言而喻。这正如清代的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所评的:“参透禅机,窥破道旨,无尘氛半点之扰,有高出一世之情,而能构此绝境。”这或许是游记的另一景致。
  性情所至。含蓄隽永。游记是一种“记行文”,凡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轶事传闻等,都可以进入作者的笔端,作者可以在游记的海洋里,任意洒脱,随性咏怀,畅笔挥情,逍遥个性。也正如苏轼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所坦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游记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大自然的这些无限馈赠,不光是给游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享受,而且也给他们营造了心灵的愉悦。在这里他们放回天性,在这里他们把酒临风,在这里他们高歌怒吼,在这里他们手舞足蹈。游记成了他们歌以咏志的一首诗,成了他们慷慨激昂的一曲歌,也成了他们消散政治失意的天地,更是他们思想翱翔的一块蓝天。柳宗元是唐代游记散文的始祖,他因王叔文政治革新的失败,而被贬官到永州。政治失意的柳宗元,放情于山水,寄情于游记,他的《永州八记》堪称游记散文的经典,也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重点篇目。细心品味,篇篇皆似信手拈来,但又何尝不是作者生命与心灵的写照呢?哪一篇不融含着作者对不公平命运的呐喊与诅咒呢?在游记里我们读出了他的不幸、坎坷,读出了他的屈辱、旷达。如他在游记文《愚溪诗序》里,悲愤交织,把美丽的自然景物都誉之为“愚”,愚溪、愚丘、愚沟、愚池、愚堂、愚亭等八愚,皆以“愚辱焉”。这些都是作者信步所至而又是精心设置,但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之绪。他又把自己的桀骜不驯与挺拔人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于游记里,比如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引觞慢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和。”自然的陶醉、美酒的快意、精神的放松、飘飘然忘形的神态,都让作者把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心灵获得莫大的解脱。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仔细品味古代游记散文的语言,它们大都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音调和谐。不论是叙事、写景、议论、抒情,都体现出语言的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含蓄而隽永,常常不乏有警句跳跃其间,启人深思,使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用和骈偶句式的连用,更增添了游记语言的文采。比如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写景大都用的是四字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生动地将小石潭周围的自然景色刻画出来;写小石潭潭底的景物时,更是言简意赅,栩栩如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平面的、立体的,相互映衬。“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读起来琅琅上口,既让人容易诵记、又给人美的享受;写自己的感受更是画龙点睛,意韵丰富:“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些都体现出语言凝练的艺术特色。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的语言更是别具一格:“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寥寥几句,就把泰山顶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描写出来,句子字数少而又精练。
  讲究布局,详略得当。游记散文大都以时间为序,记叙游览的起因、经过、乐趣、目的、情感与个性,这似乎是游记文章不可逃避的一个“格式”。确实好的文章都按照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推理而出――这是文章的“天理”与“逻辑”。古代游记里更是讲究文章的这一事理,讲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讲究文章内容的详略得当,体现游记者的匠心独用。我们打开古代任何一篇游记文章,都能看到“风吹水面,自然成纹(文)”的妙处。这当然都是围绕作者的托物言志这一核心而取舍的,虽然景物很多,可作者都是依据“中心”任性洒墨。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记叙作者写文的缘由,虽是寥寥数语,但“谪”这一关键字,已经点出;而后不惜笔墨因事写景,极写登临楼上之所见,将细笔勾勒与浓墨渲染结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样就照应了前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使文气一脉贯达。最后缘情而议,引出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得出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的结构精妙达到“尽致”。
  综上所述,古代游记散文的赏析,重点要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家思想发展的线索与个性,认识自然的价值,进而对作者“游而有记、游而有思、游而有情、游而有理”的文章主题作恰当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并将游记的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借游说理、记游解愁、游记个性、解脱自我、实现理想等多元化的思想得以深化与理解。从而,让我们在古代游记的美文中,感受古人的广阔胸襟,认识他们的精髓思想,学习他们的崇高人格,陶冶我们的人生情操。
  
  (作者单位:通渭县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