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土地的誓言》:来自心底的呼唤 来自心底的呼唤
 

《土地的誓言》:来自心底的呼唤 来自心底的呼唤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3:01 影响了:

  每当读到端木先生的这篇《土地的誓青》,心中总会涌荡起一种澎湃的激情。那音乐般的语言,油画般绚丽的色彩,诗一样优美的意境,旋转的韵律,跳动的节奏,让我的心犹如被海浪拍打的巨石,久久不能平息。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人类对土地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她以高贵、神圣的形象出现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因农民送的泥土而跪谢上苍,重振精神,最终成就春秋霸业。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佳丽,一个集美丽、勇敢、智慧于一身的女性,当她手握红色的泥土,默念着父亲曾说过的话:“这世上就数土地最有价值,你要记住,只有土地值得人为他努力,为他奋斗――为他献身!”这一画面定格在无数人的脑海中,成为经典:艾青老师写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诗句“为什么我的跟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为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代表作,《土地的誓言》犹如一片茂腾腾的红高粱,奔涌着作者对故土梦系魂牵的怀恋,挺立着铁蹄下东北人民的不屈斗志,呐喊出国人发自心底的呼唤!作者端木蕻良是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之一。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国难当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因此,作者带着难以宣泄的情感、怀着“炽痛的热爱”写下了这篇思乡的力作。在作者眼里,故乡宛如一位活泼健壮的少女:她清亮、透明,有着“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她的身上总是散发着“土壤的香气”。和她在一起是快乐的,因为“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她是这样的美丽、清纯,怎能让人不为之迷恋,为之神往!因此,故乡对于作者而言,又如一位久违的、多情的恋人,她总是“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即使我“睡得很沉”,也总是“被这种声音所惊醒”一作者与这位恋人心灵相通,每当“我”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受到她的心在跳动,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远离这样的恋人,又怎能让人不为之魂牵梦萦、心心相念!而故乡的土地,则更像一位慈祥而包容的母亲,作者在她上面印下无数的“脚印”。母亲的双眼是充满慈爱的,她见证着自己儿子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母亲的胸怀是博大的,她让作者品尝过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 “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自己种的白菜”。啊!宝贵的土地!只有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会对她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她比喻成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母亲又怎能不让她的儿女留恋并为之牵挂!可惜,那些迷人的日子、甜美的欢笑都一去不复返,被“埋葬”了。谁“埋葬”了这些欢笑呢?是侵略者!杀我同胞、夺我故土的日本侵略者!写到这里,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感情不断加强,终于难以遏制,喷涌而出。此时,作者很自然地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直接发出了心底的呼唤:“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声音,来得真实而迫切,让我们听到了儿子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的铮铮誓言!
  作者在用词上独具匠心。“幽远的车铃、深夜的谰语、怪诞的狂风”这些原本贬义的词语、阴晦的事物却在作者笔下被打上东北的标签,成为东北的特产,把人的思绪带到那寒冷荒凉的东北山村,带到那广袤的黑土地,带到那寂寥的关东原野,让人在丝丝凉意之余感到一种久违的温馨。“泛滥”让人看到激愤的心情、即将喷发的野性。“埋葬”让人听到作者低低的哭泣、沉重的叹息。
  自古以来,凡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大都突出一个“愁”字。如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我行”。但端木蕻良的这篇思乡之作却以土地作为思乡的意象,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一个又一个有着东北特征的画面、倾诉式的语言更多地带给人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如进行曲般掷地有声,让今天的中学生读后感受到热血的沸腾、激情的燃烧、心灵的冲荡!在波澜起伏中受到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提醒我们不忘国耻,保卫家园!
  《土地的誓言》是一曲关东原野的颂歌,读完之后你会爱上这片广袤而丰饶的故土;是一首思念的夜曲,让海外的游子在低吟浅唱中想起自己的母亲、白己的家乡;更是一篇战斗的号角,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发图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