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习作,语文,生活,教育】
 

【习作,语文,生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8:50 影响了:

   编者按: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生活中的永恒话题,可除去听课、上课、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其他方式吗?除去依照各种指标考评,将教师分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级外,评定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还有其他依据吗?除去考试分数领先、家长学生满意、课堂精彩有效,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还有其他呈现方式吗?张老师用她习作教学的一段真实经历和思考,为我们呈现出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思考、发展和思想飞跃,希望能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也引发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更深远的思考。
  尽管母亲与教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她们的共通性恐怕没人能够否认,而如果同时兼任此二者,可能更有助于体会其间的联系。从一个母亲朴素的想法开始,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次特别的“习作教学”――
  儿子说话很早,一开口,就是很标准的语词:“妈妈”“爸爸”“电灯”……上学以后,能渐渐地写句子、写作文了。虽很少登报发表,但内容文从句顺,流淌着稚嫩纯真的情感。我每学期都把儿子那些揉得皱皱的作文本保存下来,每每整理书房的时候,翻翻他的作文本,读读那稚气的文字,感觉儿子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一天比一天更像男子汉。那真是一种奇妙而又美好的体验!
  于是,当我的学生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便自然地跟学生提出了保存自己习作的要求,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们也能留下自己蹒跚的成长脚印。后来我又萌生了让学生把一年的作文、周记、小练笔汇集成册、编辑成“书”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跟一些家长作了交流,并向有关专家请教,大家都表示赞同。我的信心大增,于是就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2009年的暑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整理编辑“我的第一本书”。具体要求是:1、把三年级两个学期自己写的所有习作(包括课堂小练笔、周记等)录入电脑;2.在家长的帮助下,对文章进行归类整理;3.可根据文章的内容配点插图进行装饰美化;4.请自己最信赖或最敬爱的人给自己的第一本书写个序言;5.最后给自己的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9月初一开学,52本“我的第一本书”摆到了我的办公桌前。其时,我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这一本本制作精美的“图书”竟是出自我班的那些个小家伙之手,惊喜和夸赞之余,我决定接下来再做几件事:1.在班级组织传阅,让大家彼此分享各自的第一本书;2.邀请部分家长给学生们的第一本书当评委,对第一本书进行评奖(分设“最佳文采奖”“最佳童趣奖”“最佳编辑奖”等8个奖项);3.搞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邀请《七彩语文》杂志社的编辑和部分家长代表亲临现场,给学生颁奖和鼓励。几项活动都非常成功,所有的学生都很兴奋,颁奖那天,每位学生都喜气洋洋地拿到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奖状!
  2010年暑假,我又让学生完成了“我的第二本书”的汇编工作。四年级孩子的这本书,自然比三年级的那本做得更好。在家长的倡议支持之下,第二次评奖、颁奖,我们约请了江苏少儿频道记者参与其间,并对此项活动作了相关报道。那天孩子们群情激昂,个个像过节似地开心。颁奖活动为孩子们前两年的“编辑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转眼,三年过去了,最近,我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学生假期中制作的第三本书。得知很多同学的“书”被当做礼物被朋友珍藏,还有的带着自己的“书”,成功应聘为“扬子小记者”,我想,这早已不是我的初衷里“作业”的意义了,这些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策划、完成的书稿,是作品,是孩子们一路留下来的串串脚印……而我们共同见证并保留了孩子生命成长中最最珍贵的东西。当岁月一天天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再回头重新翻阅自己的书稿时,会有怎样的感慨和惊喜?
  如今,孩子们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闲聊之余,有学生透露自己想尝试着创作,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想真正当一回小作家。看着这群学业任务繁重的可爱孩子,眼前浮现他们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补习班的忙碌身影。我不由得想起李清越同学的家长在颁奖会上对孩子们的鼓励:“你们一年编一本书,等到小学毕业就有四本书了,初中又有三本,还有高中……你们一直这么坚持下去,很快就会著作等身了。孩子们,你们真是了不起啊!”
  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即将步入初中生活的那一张张稚嫩面孔,我,满心期待……
  这段历时三年有余的习作教学经历对学生、对我自己的教学生涯都是弥足珍贵的,看着他们现在对作文,对语文,对生活的态度,我不禁为当初的想法欣喜不已。由此也生发了若干关于习作教学和习作教学之外的思考。
  思考之一:这段经历有着怎样的“习作价值”
  这一项活动源于习作教学本身,所以它对习作教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1.它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每学期写若干大大小小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写了也就写了,这些习作大多成为一种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渐渐被岁月尘封。当孩子在一年的学习结束后,整理自己的习作,在一篇篇习作的阅读与整理中,在文字录入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进行了改正与优化,更从这些“过去的文字”中看到了那个“逝去岁月”中的自己,而“过去的自己”带给“现在的自己”的那些可笑、傻气、佩服、悔恨等情感体验,不仅是一种朦胧的反思意识,也是一种“认识自己”的理性萌芽。严琦同学在编书之后就很有感触地说道:“我发现自己真是一个粗心大王,平时的作文中居然有那么多的错别字,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而这个“坏毛病”之前已被我费尽唇舌,然而却收效甚微。选编自己的习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2.它有利于增强学生习作中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缺失是当下习作教学的尴尬之一。编书活动却从两个方面推动着孩子“读者意识”的生成。一是在编辑自己习作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他们开始站在读者的角度反复审视自己的习作,认真地对文字进行修改,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书“惹人喜爱”。二是在班级进行新书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他们去阅读别人的书,感受别人的文字,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了解自己熟识的同学。与此同时读者群还在延伸,书被孩子们带回各自的家,全家人也都欣然地当起读者,和孩子共同去欣赏别人的作品。这种交流和分享的过程,让孩子收获了方方面面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和反馈,这些反馈抛却了分数和习作批语的僵硬表情,对孩子来说是社会化的,生活化的,也是全面和多元的。这些评价和反馈也成为了孩子在下一次进行习作时的巨大动力。
  3.它让习作成了一种生活的需要
  这种编书的过程是孩子整理、保存自己作文的过程,也是他们认真梳理自己孩提生活的过程,更是一个孩子向同学、家长、老师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这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复锤炼,但这种锤炼不是单纯为了提高作文技巧的枯燥训练,而是学生从内心生发的真实需要。孩子们给自己的书写后记,袒露自己的心迹;给自己喜欢的书写点评;约请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此时,习作不仅成了他们相互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有助于孩子习作能力的提高,也包含了重新创作的意义。
  但是――仅止于此吗?
  思考之二:这段经历有着怎样的“语文价值”
  这段习作教学经历本身是一项长时段、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囊括了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方面面,历练了孩子全方位的语文素养,它的语文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它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是更多知识的掌握。对于孩子来说,即使在家长的帮助下,想要完成一本书的编写,也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比如对于习作的修改,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对于书稿的编辑(包括封面、书名、序、目录、正文、后记、封底等),其中的很多环节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都会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这些知识固然有很多溢出了“语文课程”的范畴,却又是现代公民语文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是更多过程的体验。这一影响最为显著。从把零散的一篇篇习作收集过来,到噼里啪啦地敲打着键盘录入电脑;从对习作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到身兼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校对数职;从插图的选择、版式的设计,到给成书取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拥有了一段丰富的成长经历、难能可贵的编书体验,这些不仅增加了孩子对于写作的认识,对于读书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于学习、对于生活的认识。
  三是情感的熏陶。写作――编辑――设计――交流――评价,编书的整个过程是漫长的,有许多琐碎而具体的工作,可在整个编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文字的梳理中感受文字的温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体味亲情的温暖;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分享成长的喜怒哀乐;在老师赞许激励的目光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如果没有强烈的情感,孩子们不会这样兴致盎然,不会这样坚持不懈。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语言――
  《灵动的阳光》是我的第一本书,因为爸爸希望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阳光男孩(陶昊�)。在我眼里,每篇文章都像一个欢快的音符,带着我的梦,不停地跳跃着,舞动着,所以我取名为《旋转的八音盒》(袁舜�)。我把这本书命名为《心语》,“心”是我名字中的一个字,代表我;“语”的意思是“说话”。合起来就是“我心里说的话”(王心越)。我的第一本书叫《源》,妈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有一天我会有所成功,而这本书则是一切的源头(严子涵)……
  知识、技能、情感……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在编书活动中可谓尽显其中,但似乎还没有完,这段经历不仅属于语文,也属于孩子的完整生活。
  思考之三:这段经历有着怎样的生活价值
  学习就是一种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学习经历必然有巨大的生活价值。这段经历让孩子对生活、对生命都有了广泛而深刻的体验。
  1.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的重要前提。在编写过程中,当学生和家长把平时写的一篇篇作文全部录入电脑,当大大小小的习作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孩子的眼睛是亮闪闪的,家长的内心是喜盈盈的,他们不禁为自己喝彩,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本书,是一本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书,绝不同于其它的任何一本书。这个过程,焕发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他们发现,原来“我“是不同于“他们”的任何一个,“我”的存在,让家庭更幸福,让世界更美好。
  2.合作精神的养成
  整理作文、汇编成书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简单的文字输入尚可以应付,而对作文内容的分类、文字的编辑,乃至整本书的美术编排,就不那么容易了。编书的过程给学生和家长、学生与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短暂易逝的,它固然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却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还需要生活的支撑。这段习作的经历给全班孩子提供了一个“共同展示自己”的氛围,让孩子在残酷的学习竞争之外,在一种“竞争”的火药味儿不那么浓烈的氛围中,不仅享受与家人,还享受与学习伙伴的合作,感受到生活的温情,这是一种多么值得回味的经历。
  3.友情亲情的体认
  合作中必然滋养友情。而其中亲情的流淌甚为珍贵。而这段学习经历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了一本本自己的著作,还在于其间让孩子体认到的亲情――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忙乎了好一阵,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本书――《凡星点点》。
  那一天,我兴冲冲地跑上楼,自豪地把我的第一本书给婆婆看。婆婆兴奋地拿过书,仔细地翻看着,好像在寻找什么,看着看着,婆婆皱起了眉头,就从这一刻起,婆婆一天都没再跟我和妈妈说过一句话。
  我奇怪极了,婆婆究竟怎么啦,看到我的书怎么一点也不开心啊?妈妈一下子就猜出了婆婆的心思。晚上,她悄悄地找到我,跟我说:“点点,你知道婆婆为什么生气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因为婆婆这十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但在你的第一本书里,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婆婆一定很伤心,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弥补这个疏忽……”妈妈在我耳边悄悄地讲着,我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早上六点钟,我就起来了,开始写“我的婆婆”,不知怎么的,今天的这篇作文写得特别顺畅。中午,妈妈去了印刷厂,把这篇作文“缝”在了书里。晚上,我们俩小心翼翼地把这本看上去“天衣无缝”的书放在了婆婆的床头……
  第三天早上,婆婆又像往常一样和我们有说有笑了。(古点《把婆婆忘了》)
  这些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课堂教学的边界,它以一种向生活开放的姿态,以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慢慢渗透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说我们在课堂中能够提供的是掌握,是效率,是设计,那么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更营造了一种体验,一种濡染和一种丰富。
  思考之四:这段经历对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价值
  其实,问题仍然没有终结,因为这段可贵的经历不仅属于孩子、家长,也属于我们――每一个教师。
  1.语文教学应是各种价值的融合与体悟
  从这段习作教学经历中,我真正体悟到习作教学、语文课程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当语文教学不再是错别字的无情纠正、课文内容的忠实填空,阅读理解的生硬答案和考场作文的机械呆板,它显现出了其本身应有的丰富的人文意蕴。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原来是这样和谐统一地渗透在语文课程中,对孩子发挥着课程独有的魅力和作用。如果语文教师不能将语文课程的各种价值融合在教学中,让孩子体悟,语文课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丰富和意义。
  2.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表达自我
  在日常教学中,像我这样进行类似的教学实践的教师也许还有很多,也许还有很多教师有更多更好的独特的做法。这些带有尝试意味的教学实践其实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并进入到课程改革的过程,并为教育理想创造出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当每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做法就是一种自己教学思想的创造性表达,并乐于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表达自我,他(她)会更多地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教育工作的丰厚意蕴,并在整体的意义上推动教育前进的步伐。
  (张翠玉,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李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1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