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8:49 影响了:

  汉字是我们记录语言、传播文化的工具,是我们汉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以它独特的结构和造型,使汉字的书写成了一种艺术活动。但是,汉字不仅难读,而且难记、难写,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们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的时间,一字一字地认真教。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从课上到课下。结果呢?却不能令人满意,学了生字,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以说,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多笔少画,无中生有。别字则是把甲字当作乙字写,字形不错,但用错了地方,这种情况发生得更多一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班上为学生专门准备了“错别字记录本”,里面收录的错别字形形色色,让你想也想不到。如尤(由)于、高心(兴)、演秦(奏)、成(程)度、一一(依依)不舍、医物(务)室、事顾(故)、咳喇(嗽)、晚息(惋惜)(括号内字为正字)……学生们戏称“错别字记录本”是“错别字专卖店”,里面货物充足、品种繁多,还有你想不到的“货物”,而且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兴隆。这种热闹却实实在在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一个悲哀。学生的错别字情况很复杂,从“错别字记录本”反映出来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是笔画错误,如步(步)伐、染(染)料;
  二是偏旁错误,如初(初)中、藉(籍)贯;
  三是字形相近错误,如宽敝(敞),效(郊)外;
  四是读音相近错误,如见意(建议),义建(意见);
  五是意义相近错误,如流汉(汗),身(生)命;
  六是音形义都相近错误,如过度(渡),磨(摩)擦。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写了错别字呢?学生对写错别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学校五、六年级四个班共1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所得的一些数据及一些现象颇耐人寻味。
  一、对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的调查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笔者最为关注的一项调查。对于此,笔者列了六个选项:
  1.自己粗心大意;
  2.汉字太难;
  3.平时写字潦草不认真;
  4.思想不重视;
  5.刚学生字时没能弄懂;
  6.笔误。
  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自己粗心大意”,共有86人占83%,颇耐人寻味的是选择“1”的学生中有85%的人同时选择了“4”――“思想不重视”。而选择“汉字太难”的只有3人,仅占3%不到,选择“笔误”的却多达22人,占到了总数的21%。这些数字集中说明了一点,汉字本身绝不成为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学生的书写习惯、思想上的疏忽才是错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但仅用“粗心大意”就能令人信服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粗心大意”呢?
  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1.小学生感知粗略。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2.“先入为主”的效应。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在教“武”、“腻”等字时,教师凭经验反复让学生注意不要多写一撇,这种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在书写时,却适得其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多上一撇。再如“浇”、“烧”、“晓”这类字的右上角都没有“点”,教师担心学生写错而再三强调,如这时又遇到“盏”、“或”等字,学生便容易犯“累积性错误”而少写右上角的“点”。
  3.对汉字理解含糊。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记字形复杂,更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知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给组长?”、“妈妈,请您‘在’原谅我一次吧”等错误。
  4.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这是由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年龄特点决定的,这是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①重结果轻过程。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满足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忽视笔顺规则,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地形成各生字的神经联系,牢固地掌握字形。这种“依样画葫芦”的作法常使学生因一不留神而写出错字来。
  ②急于求成。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于好胜心的驱使,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作业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则不去管它。我们经常能碰到字的笔画只写一部分就搁笔去玩的学生。
  ③粗枝大叶。教师在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这种错误恐怕只能归结为“粗心”现象,跟学生作业浮躁、做完不检查的陋习大有关系。
  二、小学生对待错别字的态度
  那么,学生对待错别字的态度又如何呢?
  从表1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错别字情况是相当乐观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错别字“不严重”。果真是这样吗?和学生相比,他们的语文老师则悲观得多,他们口中都咬着这样的字眼――“相当严重”。学生和老师对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恰恰反映了错别字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学生与老师的分歧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上。关于“对错别字能否及时订正”上,师生看法也不尽相同。调查的104个学生中有95人认为自己“有错别字能及时订正”,占了总数的91%以上。老师们却认为学生在这一点上并不主动,甚至相当被动,常“当作没看见”或“等老师叫我订正再订正”。对于这一数据的可信程度,笔者还要进行更为广泛的调查。或者我们可以猜想,学生所谓的“及时订正”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和老师的期望是不相符的。也许正是学生的这种漠然,老师的迷茫与无奈,给了错别字“泛滥”的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调查。
  
  表2、表3内数据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对改正错别字的信心。这种主观能动绝对是学生征服错别字的有效内因。但事实上,某些错别字的重复率十分高。在调查问卷上让学生列出的自己会经常重复的错别字,就很有代表性,这些字正是老师平时强调的,如已(以)后、……如何减少错别字的重复,应该是今后识字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和这部分同学相比,另外将近半数的同学则显出了对错别字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如表2所示),而且这种悲观情绪在某些方面还显出普遍性。
  我们再来看表4、表5的内容。
  从表中可见,错别字虽然被学生主观上认为不严重,但不可否认,客观上已成为他们语文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问到学生发现自己写错别字时的心情,学生除了用“苦恼”之类的词,还用了“哎呀”、“啊,原来这样写”等词句,反映出学生对粗心的无奈。更为遗憾的是,在学生们口口声声认为“认真”就可以避免错别字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把“苦恼”写成“苦脑”,“烦恼”写成“繁恼”……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也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对错别字现状的担忧。
  三、减少乃至消灭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基本了解了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和一些态度。治病找到病根,就好对症下药了。减少乃至消灭小学生错别字都有哪些对策呢?
  1.教师要加强对汉字的研究,全面提高文字学的修养
  学生能否正确识记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与教师的文字学修养有关。目前不少语文教师的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中难以娴熟而灵活地进行字理识字教学,从而影响识字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汉字的研究,全面提高文字学的修养,是字理识字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基本字的本义和字形。所谓基本字,是指字形相似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掌握基本字的本义(最初的一种意义)和字形,有利于析解合体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独体字及象形字的教学,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构字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好一大批常用基本字,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基本字,如:攴(pū)、酉(yǒu)、攵(zhǐ),不仅要知道各部首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还要知道它们有哪些变体。如: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的有拳、掌、摹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的有指、挥、打等字。与手有关的部首及其变体有:攴、攵、爪、�、又、彐、丰、一、廾、寸等。如“友”,双手(一 又)相交,以示朋友之手相执。“弄”,两手(廾)玩玉。“举”,以手(丰)托起。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了解汉字形体的变迁情况,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汉字,而且能避免出现错别字。
  其次,要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字。形声字在字形上兼有表义和表音的特点,对辨认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帮助。懂得一定的汉字的结构规律,并用到分析辨认上,有助于从音形义的联系当中,牢固地掌握每一个字。在预习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汉字构字规律去识字。一个阶段,可以把学过的生字理一理,看看哪些是会意字,哪些是指事字、哪些是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各是什么?用心琢磨一番,既可加强字形的辨析,又可加强字义和字音的记忆。
  三是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讲析字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字形就行了,可以随便怎么析解。例如教“照”字时讲成“一个小日本,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教“美”时,把它析成“�”、“王”、“大”,把它讲成“王大姐头上戴两朵花更美了。”如此不科学地讲解汉字,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也不利于学生对汉语汉字的进一步学习。因此,讲析字理,不能将部件讲错。“照”是形声字,从火(灬),昭声。本义是照耀、照射。可以编成顺口溜:“照字读音就读召,四点加日把义表;白天日出照大地,晚上点火(灬)把物照”。“美”字是会意字,从“羊”从“大”,可析解为:肥壮的大羊吃起来味道鲜美。本义为味美,引申为美、善、好。
  2.“据义定形”辨析同音字
  什么是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形、义不同的字。汉语普通话共有四百多个音节,加上阴阳上去四声和轻声,就构成了一千三百多个音节,而每个音节又大都表示若干个汉字的读音。这样,在汉字中就往往出现同音字现象。例如:“费”和“废”;“繁”和“烦”……同音字由于音同形异,书写时稍一疏忽,就容易张冠李戴写成别字。辨析同音字要“据义定形”。汉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表意,我们必须根据字义确定字形。比如“创”和“疮”,都读chuāng,字形相近,都用“仓”作声旁。从表面上看唯一的区别就是形旁不一样。“创”是立刀旁,“疮”是病字旁。正是字形上的这一点点差别,使两个字的字义有了区分。“创”指受伤、创伤;“疮”指皮肤发生的疾病。因此,“好了疮疤忘了疼”就肯定不能用“创”字。牢记汉字表意的特点,坚持“据义定形”的原则,别字是可以防止的。
  3.认真仔细辨析形近字。
  形近字在字形上只有细微差别,一疏忽就会写错。这就必须在思想上十分重视,杜绝“笔误”。形近字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笔画多少不同,如“侯”和“候”“拆”和“折”;二是字的结构方式相同,同类笔画长短不一,如“土”和“士”;三是构字的部件相同,位置各异,如“陪”和“部”;四是字的结构、笔画数区别细微,如“赢”和“羸”。字形相同地方多、区别小的字极容易写错。对形近字除了对细微之处认真辨析之外,必须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有的学生写字潦草,不注意把字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写出来,对生字无印象,就容易写错别字。只要平时认真辨析,严格要求,基本不会因为粗心写错字的。
  4.指导学生在阅读和作文日记中学会正确运用汉字
  在调查中,学生还分析了自己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有84人认为自己的错别字主要出现在“作文日记”中,占总数的81%。这表明,识字任务不能孤立的完成,应和阅读、作文紧密结合起来,那样每一个字都不孤立地出现,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形成一定的语境,字就有了意义、有了活力,理解记忆起来就会比较清楚。另外,通过阅读,增加了与字见面的机会,见多了,自然也就不陌生,等到自己运用就会加深印象。
  另外,“勤”和“认真书写”被学生认为是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同时,教师要经常督促,加强宣传。其实,避免错别字,功夫在平时,必须自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行。主观上对错别字设了防,就能有效防止错别字的泛滥,就能使所谓的“错别字专卖店”生意冷清,直至关门大吉。
  通过调查,笔者深深感到减少、消灭错别字的迫切性,调查结果也提示我们这是一项必须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主观上重视、实践中认真,只有师生合力,常抓不懈,才能解决这一语文学习中的痼疾。
   (曹永亮,南京浦口柳袱小学,2100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