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课程开发意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意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30 04:22:04 影响了:

  摘要:美国施瓦布提出了著名的实践课程模式,为随之而来的校本课程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在如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仍还属于探索期,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方面的问题往往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本文基于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的视野,对此进行一些反思。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模式;教师课程观念;语文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44-03
  
  在新课程改革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集中在所谓的“副科”上,原因是这些科目一向被认为是次要科目,利用这些科目从事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对学生主科和考试成绩有多大影响。如何在所谓的“主科”上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上开发校本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都普遍得到了提高,但课程意识往往还有待加强。而课程意识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方向,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关键。
  
  一、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介绍
  
  (一)课程生态系统
  施瓦布(Joseph.J.Schwab)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他们构成了一种“课程生态系统”。首先,教材主要是指以教材形式呈现的学科内容,它不同于学科的学术内容,它包括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资料等。其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种交互作用是最生动、深刻、微妙而复杂的,是课程意义的源泉。再次,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赖以发生并使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那种情境,它包括由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教与学在其中发生的课堂与学校环境,以及相关的家庭、社区、特定的阶级或种族群体等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等构成的环境。
  (二)集体审议
  集体审议是施瓦布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做出的行动决策。它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通常首先明确特定情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各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成暂时的共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拟定各种备选的解决方案,再对各种备选方案反复权衡,选择最佳方案,最后还要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局部的“预演”,反思已确定的目标,做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施瓦布认为集体审议是“自上而下”的,要求确认全部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或所理解的问题,审议最后应由集体共同做好行动决定。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施瓦布对课程开发方法论的思考,指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该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性认识而从事的自我反思性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即研究者,二者是直接同一的;实践过程即研究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研究过程也是合二为一的。同时,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行动研究的关键所在。实践模式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研究统一起来,做到了课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与课程研究过程,课程实践人员与课程研究人员的统一。因此,可以说行动研究的理念在实践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实践模式是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的。实践模式贯彻了行动研究的方法论,树立了“课程开发研究”的典范,并为其确立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现状扫描
  
  “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当前中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词。各地学校均不约而同地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抓手和切入口。但是,普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比较模糊,似乎就是根据学校实际研制和编写教材的活动。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纯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计划和编写教案,而是指通过该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并且评价实施结果,再将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用于改进最初的计划的一连串活动。对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他们主动去对许多事情作出决策,比如:要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综观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最为突出的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缺乏多维度的思考
  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校本课程内容时,撇开语文课程标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校环境,一味地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建构教学内容,如有的教师在设置校本课程内容时,加入了对语法、修辞等新课程标准淡化或删掉的知识点,把校本课程当作课堂知识的加深拓展,目的是生怕考试中学生碰到不放心。这样做,不但违反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课程管理和教学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靠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教师之间的教学处于相互隔离和独立的状态。教师的这种专业主义惯性成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他人合作的阻障,导致教师在与他人、尤其校外合作上存在情感和技能上的障碍,他们不愿、也不会与他人合作去完成复杂的工作。而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单靠一个语文老师个人是很难成功的。此外,有些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科间的知识,如《语文课本中的历史问题》、《旅游文化与语文》等等,都需要相关学科的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大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未接触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教师的日常工作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虽然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校本课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足以使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此时,有些学校为了跟上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就盲目模仿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较早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学校借鉴了无锡的锡山高级中学和武进高级中学的语文校本课程的模式和内容。以上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早、成效明显,确实在全国都属于前列。但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必须以自身的教学实际背景出发;盲目借用他校的开发理论,只能事倍功半。
  
  三、基于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理论的反思
  
  (一)应该从多维度开发校本课程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正如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所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课程生态系统”的开发观念,把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编写校本课程。对于中学语文课程,仍应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发挥能动性,努力从日常生活、学生的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从教材的角度,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本语文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应用或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如整合历史学的知识,可开设《阿Q价值观与辛亥革命中的历史问题》;关注学生们平时感兴趣的各地方风景名胜,开设《语文课本中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懂得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应该提高课程领域合作和课程协作开发的意识
  根据施瓦布提出的“集体审议”的思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加强整个学校内部在课程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两位语文教师的事情,而应该经过整个语文教研组每个成员的共同开发,相关学科教研组共同商议最后确定课程内容。
  (三)应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有些学校为了走捷径盲目套用其他学校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原因是教师在编写教学内容的时候脱离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以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教学水平出发,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本校、本班的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特殊需要,特别是学生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并对本校本班的学生做校本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编写课程内容。只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身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教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仍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挖掘的空间。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至今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努力开发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Schwab The Practi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J].School Review,1969.
  [2]【美】施瓦布.学科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A].杨爱程译.//马骥雄.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何晓文.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6]陈惠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7]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wareness and Chinese School-Based Exploitation
  
  LI Xiao-yu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Schwab in America put forward the famous practical curriculum model, which laid a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owever, in doday's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based courses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Meanwhile, the teacher's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often a barrier to the school-based exploitation. This essay reflects on some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angle of Schwab's model.
  Key word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model;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