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师生冲突控制 师生视角
 

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师生冲突控制 师生视角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6:28 影响了:

  一定群体和组织中的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人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会在互助、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客观事实。师生互动作为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样如此。客观来说,师生之间的冲突行为对学校有功能性一面,但更多具有反功能性一面,会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师生冲突加以控制和引导,以将其负面影响最小化。
  
  一、透析:师生冲突之负面作用及成因
  
  1 师生冲突之负面作用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行为有多种不同类型表现形式,可以是外显性的,如故意扰乱课堂纪律;也可以是内隐性的,如思想上的拒不合作。可以是暴力的行为,如言语或肢体冲撞;也可以是非暴力的行为,如刻意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无论何种类型的师生冲突,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校正常运转,破坏学校规章制度得以运作的关联系统。第二,动摇学生遵守学校规范的动机和自觉性。如果一些学生经常和教师产生冲突,可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遵守学校规范的自觉性下降,甚至会仿效这些不良行为。第三,影响学生日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学生若经常目睹暴力冲突行为,会产生不安全感,对社会生活的信心及对他人的信任感便会降低,这会对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对社会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2 师生冲突之成因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是由下列一些因素造成的。
  (1)外界环境的标签强化。所谓标签强化,就是指外界环境给予个体某种评价,导致其加速朝该方向发展的一种现象。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个体有关自我的认识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获取其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也就是说,个体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然后以此“自我概念”来与他人互动。学生和教师偶尔发生一些冲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冲突会对学校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如促进学校和教师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种冲突行为当成不可容忍的事件,把和自己发生冲突的学生当作“问题”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标签强化效应。当学生被教师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后,便会形成一种自己就是“问题”学生的自我认知,就可能以“自我履行预言”的方式行事,进一步和教师发生冲突行为。教师也会因学生之后的行为,更将其视为“问题”学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冲突不断发生。
  (2)学校中主亚文化之间的偏差。正如社会学家科恩所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社会个体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诱因。”这也是学校中师生之间冲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一个文化群体中,总有亚文化群体的存在。所谓亚文化群体,是指具有稳定的、但和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完全相同的一类社会群体。这类群体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主流群体,具有自己特殊的行为规范,只部分服从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作为与学校主流文化群体有差异的集团,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主流文化群体相抵触的行为规范、目标和价值体系。毋庸置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他们与主流文化的管理者――教师产生矛盾,进而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3)社会联结纽带控制力量弱化。个体的行为受社会联结纽带的影响。社会联结纽带主要包括“依附”、“承诺”、“参与”和“信念”等成分。依附指的是“与他人产生社会关系的过程”。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对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参与指的是参加各种社会认可的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可使个体融入社会主流群体,习得群体规则,从而和主流群体保持一致。承诺指的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投入”。具体来讲就是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去获得社会所认可的各种目标,当个体认可这些目标,并为此而付出艰苦努力之后,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可能性便会变小,否则将会使其失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机会。信念指的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个体对主流价值观越信任,做出出格行为的概率越低。这些社会联结纽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正是这些社会联结纽带的约束作用,保证了学生的行为符合学校规范要求。但是当学生和这些约束个体不良行为的社会联结纽带的联系弱化,社会联结纽带对他们的约束力降低时,他们便可能会做出和教师发生冲突这类不良行为。
  (4)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受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文化尤其是暴力文化的影响,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也可以习得同样的行为。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有大量的暴力行为,受这些行为影响,个体也会习得这种行为。“我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那些尚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还未成型,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较差,更易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当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暴力冲突行为,他们就有可能无意识地习得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具有暴力行为习惯的条件下,他们必然会容易与管教他们的教师产生冲突。
  
  二、探寻:师生冲突控制之对策
  
  1 理性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善待学生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认可或否定,将对学生行为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改变学生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行为。学生之间性格是有差异的,教师绝对不能因此而给学生分好坏、高低类别。其次,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学生要积极、热情、诚恳、细心地做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切忌随意的否定。对于少数难以管理、容易和教师产生冲突的学生,教师要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找出其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细心地加以引导,点点滴滴地改变他们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使其自我约束自身的行为。
  
  2 正确运用同伴控制,建立积极的亚文化群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交往群体,尤其是同伴、邻里等初级群体,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我们行为的最有效影响源之一。”“被同伴拒绝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灾难性的事件。同伴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因为这意味着儿童将无法获得社会归属与社会激励。”因此,对于那些亚文化群体中的学生,可以利用同伴群体的压力改变他们的那些不良行为规范,使他们的文化更加符合学校主流群体文化,进而减少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冲突行为。在同伴控制中,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 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被他人所接受,避免被他人所拒绝而做他人做的事情,说他人所说的话,按照他人的愿望行事的一种现象。”信息性社会影响是指“个体为获得他人所具备的有关在某一情境中任何行动的信息,而附和他人的行为,进而获得其指导的一种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指导表现良好的学生通过容纳及给予学习或生活上的额外帮助的方式来改变亚文化群体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3 强化学生的社会联结纽带,增强其控制力
  如前所述,关键社会联结纽带如“依附”、“承诺”、“参与”和“信念”的弱化,是学生和教师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强化这些关键社会联结纽带的控制和约束力,则会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事件。对学生而言,“依附”主要指和亲密成员的良性交往,特别是父母以及同辈之间的正常交往;“承诺”指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为实现诸如上大学、获得荣誉等传统目标而努力;“参与”指的是参加学校或班级举办的各种团体活动;“信念”指的是认可社会和学校规定的各种价值观念等。有鉴于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加强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有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之间接触、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4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容易受所处环境中暴力文化的误导。因此,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净化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减少其和教师冲突行为的必然之举。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对其行为习惯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应和家长经常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社会职责,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使孩子处于和睦的家庭氛围中;自觉作孩子行为的良好表率,发挥积极的榜样教育作用。另外一个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媒体,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减少学生接触这些媒体中暴力文化的机会,并同时给其提供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此外,还应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主动净化自己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迈克尔・体斯,卡罗琳・克雷勒,社会学和我们,周杨,邱文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美]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邓羽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