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众源新材 [“材”源滚滚]
 

众源新材 [“材”源滚滚]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14 影响了:

  一位学生双眉紧皱,右手握着的钢笔已被手上的汗水浸湿,左手不停地抓耳挠腮,身子不停地扭动着,简直如坐针毡……瞧,这会儿,细密的汗水已布满了他的额头、鼻尖和上唇。终于,他绝望地“啊”了一声,便胡乱地在试卷上印有方格处草草写下了那可怜的一段话。这是一位中学生在“片段练习”时,描绘另一位学生由于手头缺乏写作材料,在考场上那种心急如焚的神情,可谓形象,逼真!学生作文时出现这种由于缺乏材料而冥思苦想,甚至可以说搜肠刮肚,但结果仍一无所获的情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无论写作技巧有多么高超,也无法创作出优秀作品来。因此,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材料的好习惯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作文是需要精心选材的,因此,真正能拿来作题材的材料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作为作文指导者的语文教师能教给学生“点石成金”“以一当十”的本领,使有限的材料变成“多用”的题材。这样,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那种“教师磨破嘴皮,学生仍难以下笔”的现象就再也不会出现。
  多年来,笔者在指导学生如何选材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尤为显著。
  一、题目虽变,材料不换――以一当十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班上一位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却写出一篇令人吃惊的文章,这篇文章读来催人泪下。题目是《我家遭遇不幸之后》,突出了同学们对他的无私帮助,体现了班集体的温暖。无巧不成书,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题目是《不幸者的幸运》。当笔者看到这个题目时,心想如果这位学生将上次的作文加工润色一下,不就是一篇佳作吗?果然如此,该生的作文荣获全年级第一名。恰恰像笔者想象的那样,他只是在此文的关键处,稍微做了改动,用的仍是《我家遭遇不幸之后》的材料。这使笔者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只要你肯探索,定能从沙砾里发现美丽的黄金!作文教学难道不是这样吗?于是,笔者将这种方法归纳为“题目虽变,材料不换”,并迅速推广,结果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学生几乎全部消灭了为作文没材料而发愁的现象。有位学生在作文片段练习中这样写道:他提起钢笔,沉思片刻,便奋笔疾书,只听见一阵“沙沙”的声音,作文本的两面已被写满……
  二、张冠李戴,以虚写实――以假乱真
  平时的作文练习、考场作文等一般都是为了提高或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它与新闻写作的目的不一样。因此,教师可采用“张冠李戴,以虚写实”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掌握运用材料的技巧,即“杂取种种人,聚于一身”,将张三做的事安在李四头上,以虚写实。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缺乏真实感吗?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电影是演员演出来的,却催人泪下,让人丝毫也感觉不出那是在演戏,原因是演员进入了角色。写文章也是这样,只要作者能够设身处地,进入文章的角色,同样能以假乱真,以虚代实,同样能写得生动感人。如有位学生的文章《使我感到委屈的一件事》,写得生动感人,读完这篇文章后,笔者出于对学生的关心,问起了文中所描绘的那件事,可该生却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我虚构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大题小做,以小见大――点石成金
  受生活范围的限制,许多学生获取材料的途径很少,这不免给他们作文带来许多困难。但只要教师能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同样能使学生在平凡中发现伟大。班上曾写过一篇题目为《珍贵的×××》的作文,起初,学生感到无从下笔。经过笔者的点拨――可通过一件很普通的事去反映人物的珍贵品质,学生豁然开朗,纷纷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章。许多学生感慨地说:“大题小做,以小见大,我们的材料简直是取之不尽!”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能教给学生选材的技巧,将会出现“材源滚滚,取之不尽”的可喜局面。对学生“授之以渔”就可以不再“授之以鱼”了,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可以“一劳永逸”,学生也会因此而终身受益。笔者相信,本文开头出现的那种“惨状”将会一去不复返的!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