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_新课程评价体系是什么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_新课程评价体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35 影响了: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评价的目标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调控;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区的一线教师,笔者试从学生平日表现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开放性考核与纸笔测试的分数、教师评价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完善学生评价,让评价制度充满新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学生 评价体系 实践
  
  一、《历史与社会》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把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现象。单一的评价无法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才干,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乃至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我需要和自主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精神的激发完善为目标,做好学生评价工作,不仅是确保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得以落实的需要,更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需要。对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二、《历史与社会》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
  根据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要求,在市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下,我在历史与社会课改实验中对学生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具体做法是:对学生的评价共由五部分组成,即学生平日表现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纸笔测试的分数和教师评价,最终结果从定性、定量分离走向二者结合,采用“分数+等级+评语”的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个性,力求综合评价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杜绝了以前以知识为本位、只重视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知识掌握的陈旧评价模式。
  (一)学生平日表现的评价
  对学生平日表现的评价重点是指课堂教学的评价,它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当中,由师生共同参与。它可以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也可以是教师写的课堂观察记录,评价不以知识的正确与否为唯一标准,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个性,也就是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性进行评价。例如,黄剑斌同学比较内向,很少主动发言,在上《商鞅变法》一课时,他举手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部分同学取笑他,认为他应该得零分。我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这道题他没有答完整,但今天他敢于站起来发言,这是不是进步呀?”我再进一步说,“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抓优点、闪光点,评价应该对他起鼓励和促进的作用,而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如果给他得零分,他今后可能永远都不主动发言了。”经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争先抢后地发言,不仅课堂活跃,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提高。行为实验科学也证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并在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我设计了一张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与评价表,作为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评价的参照。
  历史与社会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与评价表
  姓名: 班级: 小组: 学习课题:
  ■
  (二)学生互评
  我尝试每两个星期抽出课堂五分钟进行学生互评,互评的方法是每位学生都负责评价一位同学,每位学生都会得到评价,评价对象按次序轮流。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会得到7-10位同学的评价。互评的依据是课堂中的表现和成长档案袋中的记录,评价结果以评语方式出现,放入学生的档案袋。学生写的评语有:“你用画画来回答真棒!”“你知道的比我多得多!”“评价汉武帝的小论文为何没写?补上好吗?”“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就是字太差,练练字吧!”这些评语切中要害,而且具有趣味性、鼓励性、建议性、批评性,使学生能够接受,而且弥补了以分数为单一评价标准的评分制度的不足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评价
  这一评价在期末进行,依据是一个学期中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与评价表及相关记录。小组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六至七个小组,先由学生自评半年的表现,而后小组成员发言。评价一分为二,要求不足之处以希望性的建议方式提出,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
  (四)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学生评价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存在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它既包括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打分,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还包括教师在作业本上的批语。学期末,作为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作出中肯的整体表现评价。我把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放在小组评价之后进行,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言语,简洁、恰当、热情地给予学生褒奖,同时合理、明确、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要求,并将其写成书面文字,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评价时重视情感的投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评价是真诚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就容易接受,并产生震动,受到感染。这样教师的评价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了满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五)开放性考核与纸笔测验
  我市的《历史与社会》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实行开放性考核与开卷纸笔测验相结合,分值分别占20%和80%。实行这样的考试形式,是课改后的一个新亮点。此方式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探究分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开放性试题部分,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主要是根据教研室的统一要求,考核内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社会热点,如调查采访、社会实践的报告或感想、小论文、办小报等;考核形式上允许并鼓励重考,让觉得自己考试不够理想的学生,有重新考试的机会。纸笔测验的题目也给学生提供选择和较为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允许出现不同于“参考答案”的答案。我还让学生参与成绩的评定和评语的形成,这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在给出学生分数的同时,我还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如“虽然这次考试你只得了70分,但你要比有的同学得90分还可贵,因为这70分和你过去比有了极大的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尝试的效果是良好的。在我对本学期期末《历史与社会》八年级开放性考试的调查中,有96.24%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考试方式,100%的家长和教师赞成这种方式,它展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强大生命力。
  三、总结与反思
  纵观对学生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我感到评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重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平时的努力是有用处的,这种评价对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第二,评价结果以评语的方式出现,激励、鼓励、建议性的评语,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看到了希望,利于学生发展。
  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评、互评、小组评、师评,尤其是自评,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又使学生懂得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好与坏是自己表现出来的。
  第四,评价的优点还体现在期末备考阶段。因为是开卷考试,可以带资料进考场,学生均能够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压抑感,也使考试成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使考试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我认为,实践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滥用鼓励评价,效果会不明显或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鼓励赞扬的同时应注意评价的客观性。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指导,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与鼓励肯定性评价一样,引导否定性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运用的方式要巧妙些。
  第二,评价的语言或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如大家拍手表扬、发奖品等等,开始学生感到新鲜,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形式。所以教师还需要不断研究,更需要创新,这也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大关键。
  第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外在行为,更应注重对他们内心的体察,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评价的功能,还会伤害他们。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说:“万超同学尽管记性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但他很努力,所以进步很大。”言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本意是表扬学生,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却形成了万超“反应迟钝”的概念,这种伤害很难弥补。教师的某一句话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另外,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费时费力,工作难度大,把握不好就容易走过场。
  四、结束语
  几个学期的实验教学使我深深地体验了开放性、激励性评价制度的优越性,它留给学生的是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一次不行,还有下次,这方面不行,还有其他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2]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编 张翼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