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参与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参与主动性

发布时间:2019-02-08 03:36:27 影响了: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通过历史知识的分析、相关材料的补充、图片的感染,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过程。而其中关键之所在,就是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是多少。通常人们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所以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进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发展意识。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时,就会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历史年代、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这么多的历史措施……太难记了、太乏味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些内容本身就限制了课堂气氛的激发。事实虽是如此,但历史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层次地去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所以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而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重要。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修行好”?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深深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模式扼杀了历史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地听、写,机械地背,所以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设备、互联网、历史遗存,师生、家长及社会等课程资源,拓宽课堂教学范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在学习历史选修Ⅰ《商鞅变法》一课内容时,可通过用小故事、细节、材料、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例如,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推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按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来:“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商鞅有力的驳斥坚定了秦孝公的变法决心(材料细节内容出自教材课文中的图片和小字)。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与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通过这些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商鞅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守旧贵族“法古”、“循礼“的守旧主张,为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改革者的意志坚定是不可缺少的,改革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课文中的小故事、材料,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一步步走近商鞅,掌握本课相关历史知识,并理解什么叫改革。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三有关“中外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内容时,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一组组直观生动的图片,展示许许多多的历史情境、现象、线索,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列提纲总结、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觉得历史课乏味,以至昏昏欲睡,理不清头绪。如此对比,同样的教学内容,效果会大有不同。还有多组织历史活动课,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历史学习氛围。如辩论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成语大比拼等,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涌动的历史情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让历史课代表和班干配合组织,教师适当指导。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一类自由活动、气氛宽松的课更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此类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学历史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人们常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正是由于历史具有的过去性特点,于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强调死记硬背,因而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课外书籍,却不喜欢历史课本;喜欢历史人物,但不喜欢走进历史课本去了解。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 必须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回归现实,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应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Ⅰ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时,结合前期美国总统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分别是黑人奥巴马和越战老兵麦凯恩的激烈角逐,让历史贴近现实,由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乐于去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以及美国两党制形成的历史。还有,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学习必修Ⅰ《抗日战争》内容时,与前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军国主义复活有关史实相联系,警示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历史,勿让历史悲剧重演,友好发展中日民族关系。还有在学习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时,一些重大发明如火车、汽车、飞机、电灯等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在教材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知识时,让学生通过了解体现历史人物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如学习《商鞅变法》一课内容时,抓住教材中的细节: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商鞅以南门徙木的故事取信于民;“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褒贬不一――司马迁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不近人情)的人’、司马光却说商鞅实现了‘乡邑大治’(即城乡秩序井然)、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让学生去探讨:结合古人的看法,谈谈你对商鞅的认识。他的变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总之,学生从活生生的现实情景中去感受历史、探求历史,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主动性。
  三、教师抓放结合、师生教学相长
  通常历史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总是对于课本每一个问题主动讲解,并清楚地给出答案,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设有相关的探究问题和“思考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探究寻找答案,等教师适当引导、总结。结果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老师,能不能把答案直接给我们,背下来,省时又省力。”可见,学生已经成了考试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不愿意去动脑筋,缺少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新课程下的教学目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以生为本。教师对于课本内容和问题应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知识点一般少讲或不讲。如有关科技文化的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图表、归纳总结,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使学生充分参与,又避免了学生凡有问题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思考的现象发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还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历史现象和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必修Ⅰ《辛亥革命》内容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迫取消,张勋复辟草草收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剪辫子、禁缠足,修改中山装造型等。”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新般路开辟》一课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两次伟大航海壮举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而中国起步还早于欧洲,为什么后来东西方航海事业发展出现不同的结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东西方航海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这一问题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具有一定难度。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也乐于探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教学情绪的调整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如此的尴尬,走进教室上历史课,学生懒洋洋,不被重视,自然而然历史教师情绪也受感染,言简意赅,平铺直叙,用不了一堂课时间,处理完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困境。但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倦怠,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正因如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拥有激情,使教学状态自然而自信,教学语言形神兼备,潜移默化,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乐于探讨,让教学活动在轻松活泼、精神饱满的气氛中进行,一堂课上下来学生还是意犹未尽,真正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做好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深入钻研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新教材,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学语言精炼,教学方法自然贴切,才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主动性,使学生会学、会思,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