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勃朗宁M1935【勃朗宁手枪之“绝唱”――M1935 9mm大威力自动手枪】
 

勃朗宁M1935【勃朗宁手枪之“绝唱”――M1935 9mm大威力自动手枪】

发布时间:2019-02-12 04:36:15 影响了:

  与此前的各种勃朗宁手枪一样,勃朗宁M1935 9mm大威力自动手枪也是一支凭借自身性能而进入世界名枪之列的手枪。其特别之处在于,与以前的设计相比,结构中更多地凝聚了约翰・摩西・勃朗宁的丰富想象力。在1991年9月美国《枪与弹》杂志进行的“20世纪十佳手枪”的评选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宁的另一传世之作――M1911自动手枪则位居第二,考虑到两者设计的年代差别和美国人对0.45英寸口径的偏爱,M1935获得这样的排名并不奇怪,但如果在欧洲进行同一评选的话,结果肯定会颠倒过来,因为M1935从一开始就是一支“欧洲人的手枪”。
   
  “大威力”的诞生
  
  1920年代初,比利时FN公司应法国陆军的要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军用手枪。此时勃朗宁已近七旬,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仍以极大的精力投身到新枪的初期设计工作中。除了职业热情之外,勃朗宁也有商业上的考虑,那就是之前设计的9×20mm勃朗宁长弹,与竞争对手――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巴拉贝鲁姆枪弹相比,枪口动能小,弹道性能也不尽理想,作为军用手枪弹先天不足。为争夺欧洲的军用手枪市场,勃朗宁决心设计一种发射9×19mm手枪弹的“大威力”自动手枪,以确保FN公司在商业上的应有地位。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的工作室里开始了他的工作,几星期后就研制出两支样品,其中第二种型号就是后来M1935的原型,该枪在历史上首次采用了容弹量高达15发的双排弹匣。FN公司对这支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帮助勃朗宁最终完成这一设计的,是其在FN公司时培养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FN总设计师、设计出著名的FAL自动步枪的迪厄多内・J.塞弗。他继承和发展了勃朗宁的设计思想,在原型基础上将其缩短,增加了外露式击锤、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同时简化了分解过程,这种改进型称为M1923。1925年,法国军方对M1923进行了试验,结果非常满意。之后,塞弗进一步将其完善,主要是缩短套筒和枪管长度,使全枪质量进一步减轻,弹匣容弹量也减少到13发。
  
  天有不测风云,1926年, 71岁的勃朗宁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但此前他还是看到了试制成功的样枪。几个月后,相关专利也获得批准。塞弗在参考了同为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A1的一些特点后,又设计出了M1928,该枪有一个欧洲式的圆头击锤。几经修改后,1929年,塞弗又改进了握把和空仓挂机解脱杆的形状,改进后称为M1929。1934年,M1929在经历了少许改变后最终被命名为M1935手枪。次年,比利时军队成为其第一个正式用户,勃朗宁晚年最后的“杰作”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M1935手枪又称为GP 35(法语the Modele 1935 pistolet autamatique Grand Puissance的缩写),在法国有时也简称为勃朗宁自动手枪(BAP),在英语国家则称之为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Browning High Power或Browning Hi-Power),简称BHP。之所以称为“大威力”,主要是区别于以前以FN名义设计的各种勃朗宁手枪,如M1900、M1906、M1910等,它们多是发射低威力的7.65mm/6.35mm手枪弹,主要用作自卫。而卢格设计的9×19mm枪弹对当时欧洲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威力最大的手枪弹,其枪口动能达到490焦耳,在50m上的落点动能达到365焦耳,如此之大的能量对杀伤相应距离内的无防护有生目标绰绰有余。其次,M1935的弹匣容弹量达到了13发,与当时流行的自动手枪仅7~10发的弹匣容弹量相比,也是空前的,这使得该枪的使用者拥有更强的单兵火力,对近距离作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枪完全由钢件制成,结实耐用,尺寸较传统的勃朗宁手枪明显大出一截,线条简练而凝重,给人以粗犷、墩实的感觉,也充分显现了“大威力”的风格。
  
  一代枪械设计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1855-1926)在比利 时FN公司手持他设计的民用猎枪
  
  结构内窥
  M1935是一支纯粹的常规单动型军用自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带有空仓挂机和手动保险机构。全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由于该枪生产时间较长,其间几经改进,加上生产厂家较多,细节上有诸多差别,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二战前比利时生产的标准固定表尺型M1935手枪的结构,其主要部件包括套筒、枪管、复进簧组件、套筒座、弹匣和空仓挂机。
  
  套筒组件由套筒本体、准星、表尺、阻铁杠杆、阻铁杠杆轴、抽壳钩、击针、击针簧和击针限制板组成。M1935采用与M1911相同的轴式抽壳钩,它与击针一起被击针限制板限制并固定在套筒上。阻铁杠杆轴的形状比较复杂,由带有一粗一细两个突轴的腰形板组成,细轴用于与阻铁杠杆配合,使后者能够可靠地旋转;粗轴上带有一个缺口,刚好卡在抽壳钩上并被抽壳钩限制住,使得阻铁杠杆轴不会从套筒上脱落。该枪套筒右侧的防滑纹里嵌有一个腰形机件,即是该零件外露的部分。
  
  M1935的枪管长118mm,内有6条右旋膛线。枪管外表面在位于弹膛上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起,在弹膛下方的突起部分则加工有开闭锁导槽,弹膛后下方还加工有导弹斜面。M1935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原理,这种原理是天才的勃朗宁于1895年首创的,适合发射大威力手枪弹,并获得了专利。不过在具体结构上,M1935的枪管下部采用凸耳式,与此前勃朗宁设计的M1911并不完全相同。M1911的枪管采用的是回转铰链式,零件数量多、机构相对复杂,而凸耳式结构则更加简单,工艺性也更好,同一时期设计的波兰拉多姆VZ 35自动手枪也采用类似的凸耳式结构。
  
  复进簧组件由复进簧、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导杆帽、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组成。其中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安装在复进簧导杆中,并被复进簧导杆帽限制住。复进簧用于给套筒复位提供动力,完成复位动作。M1935的空仓挂机杆尺寸比一般手枪的要大,因此操作性较好。在空仓挂机杆转轴的部位加工有一个缺口,复进簧导杆内的限位钢珠和复进簧导杆簧与其相互作用,当该枪处于空仓挂机状态时,向后拉套筒,可使空仓挂机杆复位,解除对套筒的限制,使套筒复进。
  
  套筒座作为全枪最复杂的一个部件,其上安装有诸多零件,主要包括握把护板、扳机、扳机轴、扳机连杆、扳机簧、弹匣扣、阻铁、抛壳挺、手动保险杆、击锤、击锤连杆、击锤簧等。套筒座上加工有套筒导槽和与枪管配合的开闭锁突起。该突起是一个单独的零件,加工好后以过盈配合方式压入套筒座上的孔内。
  
  该枪使用的双排单进13发弹匣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底板和弹匣底板组成。这种结构的弹匣非常适合在手枪上使用,为后来的各种大容弹量手枪弹匣设计奠定了基调。采用这样大容量的弹匣必须将握把做得很厚才行,但勃朗宁的设计使得M1935的握把仍然能够保持较薄的厚度。该枪将握把背部上端设计成向内凹陷,正好与使用者握持时虎口部位向前凸出的部分相吻合。凹陷处与握把下半部的过渡段长20mm左右,与枪管轴线形成的夹角为116°,而握把下半部分的倾角则设计成103°,这样握把倾斜角不至于过大,减小了全枪长度,并使握把背部上端形成“颈部”,使得握把上小下大,不易滑脱,而且即使是亚洲人的手型,握持时也不会感到太大太厚。因此,M1935的人机工程性能非常出色,特别是操作性和指向性好,获得用户的一致肯定。
  
  M1935手枪的基本动作过程:将装有枪弹的弹匣插到位后,拉套筒向后到位并释放,使击锤处于待击状态,套筒复进过程中将弹匣中最上面一发枪弹推上膛。此时扣动扳机,扳机旋转并带动扳机连杆运动,扳机连杆顶起阻铁杠杆前端,阻铁杠杆后端向下压阻铁前部,阻铁旋转使其后部逐渐脱离击锤上的待击卡槽,击锤在击锤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前运动,打击击针,击发枪弹。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加速向前运动,同时作用在弹壳底部的压力使处于闭锁状态的枪管和套筒共同向后运动,当走完4.7mm长的自由行程后(此时弹头已飞出枪管,并且弹膛内的压力也下降至安全开锁的范围内),枪管下方的突起与套筒座内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脱离套筒内的闭锁槽,随后枪管受到套筒座内开闭锁突起的限制停止运动,套筒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后退,压缩复进簧、压倒击锤、抽出弹壳并与抛壳挺撞击抛出弹壳,直至碰到套筒座上的止动斜肩后停止后坐(套筒后坐时,装在套筒上的阻铁杠杆也随之一起向后运动,阻铁杠杆前端与扳机连杆头部解脱)。随后套筒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再次推弹入膛,继而推枪管向前运动,而枪管弹膛下方的闭锁斜面与套筒座内的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抬起,并使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进入套筒上的闭锁槽内完成闭锁。随后枪管和套筒共同走完自由行程,套筒座上的闭锁突起抵在枪管下方突起的闭锁支撑面上,完成闭锁过程。如果此时仍旧扣住扳机不放,虽然扳机连杆被抬起,但套筒复进到位时,阻铁杠杆头部会向前推开扳机连杆,使扳机连杆与阻铁杠杆不能相互作用,即不能解脱阻铁释放击锤完成击发。只有在松开扳机时,扳机连杆才能在扳机簧的作用下重新落在阻铁杠杆头部下方,此时再次扣动扳机就可以重复上面的击发过程。
  
  当套筒复进不到位时,阻铁杠杆一直停留在后方,既不能与扳机连杆作用,也不能可靠地压下阻铁。即使扣动扳机,由于扳机连杆顶不到阻铁杠杆,也就不能解脱阻铁,故形成可靠的不到位保险。另外此枪在套筒左侧后上方设有手动保险杆,用持枪的右手拇指就能操作,扳向上方即为保险状态,此时既锁住套筒又防止阻铁解脱击锤。另外大多数型号的M1935都设计有空弹匣保险,当弹匣取出后,空弹匣保险会在保险簧的作用下推动扳机连杆向前,使扳机连杆顶部与阻铁杠杆头部错开,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能击发,可以防止因为弹匣取下后由于疏忽而发生意外。
  
  FN公司生产的标准型M1935的枪管特写
  
  勃朗宁设计的两种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A为M1911采用的回转铰链式(上为闭锁状态,下为开锁状态),B为M1935采用的凸耳式结构(上为闭锁状态,下为开锁状态)
  
  FN公司生产的标准型M1935套筒左侧的铭文
  
  FN公司生产的标准型M1935的套筒后部特写
  
  M1935首次成功采用了双排大容量弹匣,同时保持了握把的适当厚度
  
  1-套筒;2-阻铁杠杆轴;3-固定表尺;4-抽壳钩;5-击针簧;6-击针;7-弹匣扣簧固定导杆;8-弹匣扣簧;9-弹匣扣;10-击锤;11-击锤顶杆轴;12-击锤顶杆;13-击锤簧顶杆销;14-击锤簧;15-击锤簧座;16-弹匣;17-阻铁簧;18-握把护板;19-握把护板固定螺钉;20-空仓挂机杆;21-扳机簧;22-套筒座;23-复进簧;24-复进簧导杆帽;25-复进簧导杆簧;26-限位钢珠;27-复进簧导杆;28-枪管;29-阻铁杠杆;30-击针限制板;31-阻铁;32-抛壳挺;33-扳机轴;34-扳机簧轴;35-扳机连杆;36-阻铁轴;37-手动保险杆;38-保险卡销;39-保险簧;40-保险簧座;41-扳机
  
  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发射机构动作原理图。图中:(A)击发后仍扣住扳机不放,此时扳机处于最后位置,击锤被阻铁挂住处于待发状态,而扳机连杆在阻铁杠杆的作用下被推向前方,所以虽然扳机已经扣到底,但并不能与阻铁杠杆头部接触,因此不能解脱阻铁形成击发。(B)发射完毕套筒复进到位后扳机松开,此时扳机在扳机簧的作用下复位,而扳机连杆在扳机复位后逐渐下降,进入阻铁杠杆下部,并且对准阻铁杠杆头部。(C)再次扣压扳机时,扳机带动扳机连杆向上运动,扳机连杆顶起阻铁杠杆,而阻铁杠杆旋转,下压阻铁解脱击锤,形成击发
  
  从二战发展至今的M1935
  自从1935年比利时军队正式采用M1935后,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秘鲁等国家也先后装备了该枪。二战前,FN公司一共生产了3.5万支M1935,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M1935装备的广泛性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敌对双方同时生产和装备的武器。二战中,装备该枪的国家分别加入对立的两大阵营,特别是比利时沦陷后,FN公司被德军接收,并制造了约30万支被重新命名为P640(b)的该种手枪,用于补充军需。二战期间,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继续生产M1935,供英联邦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部队使用,除各级指挥官和航空兵外,还装备到突击队和警卫部队。而中国早在1935年就向FN公司订购过数千支该型手枪,因其精度良好、容弹量较大,深得部队喜爱,但不久欧战爆发,该枪的供应渠道被切断。在此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向同为盟国的加拿大求援,经过一番谈判和商洽,1944年,与英格利斯公司签订了为中国生产该枪的合同,国民党政府驻华盛顿代表还向该公司提供了4支比利时原产样枪。这种加拿大产M1935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仿制,而是应中国方面的要求而重新设计生产的,在国内被称为“加拿大撸子”或“加九零手枪”。此外,按合同规定,首批4000支手枪的套筒上刻有“中华民国国有”的字样。该公司在两年时间内向中国提供了2万余支,但这些手枪大多没有赶上抗战,而是用在了反共的内战当中,主要装备国民党一线部队。如1948年9月,国民党106军在改编成嫡系部队后,就曾给师以下军官配发了300多支“加拿大撸子”。当然,最终这些手枪中的大部分被人民解放军缴获,并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二战结束后,FN公司恢复了M1935的生产,除装备比利时军队和警察外,还大量出口。战后生产的普通型M1935与二战时期的产品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主要是以片状抽壳钩取代了原来的轴式抽壳钩,阻铁杠杆改为用单独的空心弹性销子固定,表尺也全部改为固定式的,握把背面的枪托安装卡槽也取消了,但握把护板仍为木制的,形状也没有变化。英军于1954年正式采用该枪,以取代韦伯利0.38英寸转轮手枪。荷兰、丹麦、南非和其他许多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也纷纷采购该枪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这促使M1935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的广泛应用,从而真正成为一支公认的著名手枪,到20世纪结束的时候,全球大约有55个国家的军队或执法部门装备了该枪。M1935以精锐部队理想的随身武器而闻名于世,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的特别空勤团(SAS),每名队员必须装备的轻武器除MP5冲锋枪外,还有M1935。后者并不是纯粹的自卫武器,而是重要的辅助武器。在突入恐怖分子的据点后,一般是先用MP5冲锋枪向目标发射两个短点射,将目标击倒,然后以M1935的近距离精确射击控制局面,消灭残余歹徒,这样既节约弹药,同时也避免过度交火导致人质伤亡。
  
  1980年代以后,各国先进战斗手枪层出不穷,为使M1935外观更加现代化、提高竞争力,FN公司对标准型M1935进行了较大改进,推出了1型手枪,改进之处主要有:表尺、准星以燕尾槽固定;击锤由原来的圆环形改为刺形;手动保险杆尺寸加长,并改为双侧均可操作;取消了套筒右侧前部的弧形凹槽;握把护板采用黑色工程塑料制造,外形更加流畅。随后,FN公司又推出了2型手枪,与1型的区别只是表面处理不同。1型和2型手枪都曾经装备比利时军队和警察部门,并作为FN公司的主打产品大量出口。由于1980年代以后设计的手枪都很注重安全性,多数采用击针自动保险,因此FN公司在1型手枪的基础上改进了发射机构,在击针后部增加了一个击针自动保险卡锁,以消除意外走火的危险,改进后的型号称为3型手枪,少量装备比利时警察部队。
  
  进入1990年代,双动手枪逐步占据主流,M1935几十年不变的单动发射机构显得有些落后,因此FN公司决定在其基础上设计一种全新产品,这就是勃朗宁BDA自动手枪。后者已经基本脱离了M1935的外形,结构更是有了大幅度改进,除改单动发射机构为单/双动外,还增设了击针自动保险机构,抽壳钩、手动保险柄、握把护板、空仓挂机杆、扳机护圈形状均重新设计,弹匣底板改为塑料制造,弹匣容弹量增加到14发,新设计的弹匣扣可左右换向。后来FN公司又在BDA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样式的改进型号,不过它们未能续写前辈的辉煌,其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此外,FN公司战后还生产过民用型M1935,包括可调表尺的比赛型、可调表尺加可卸木制枪托的收藏型。尽管它们外观上与二战期间的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一般可以通过抽壳钩来识别,因为战后生产的这些民用手枪都是使用片式抽壳钩。如果想详细了解关于生产者、使用者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判读枪身上的铭文和各种标记。
  
  FN公司被德军接收后生产的各种M1935
  
  FN公司在二战期间生产的标准型M1935
  
  英格利斯公司为中国生产的首批“加九零”手枪,套筒上刻有“中华民国国有”字样
  
  FN生产的最后一种型号――BDA自动手枪
  
  战后FN公司生产的1型手枪,其特点是采用了刺形击锤和新的握把护板
  
  FN公司生产的3型手枪
  
  二战后FN公司生产的民用型M1935,采用与战前产品分划一样的最大标定距离为500m的可调表尺,并且可加装木托
  
  二战后FN公司生产的M1935已改用片状抽壳钩,手动保险柄也改为可两侧同时操作
  
  二战后比利时生产的面向民用市场的比赛型勃朗宁自动手枪,表尺可进行调整
  
  在伊拉克萨达姆行宫中找到的镀金版M1935
  
  结语
  一代宗师勃朗宁在其晚年设计的M1935,结构新颖、设计独特,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产品。它凝结了勃朗宁毕生从事枪械设计的智慧,也体现出其卓越超群的设计才能。特别是著名的凸耳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更是成为各家纷纷效仿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在现代手枪结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该枪也是一支著名的“长寿”武器,在诞生70多年后还活跃在伊拉克战场,目前仍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军队中服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