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1 04:17:11 影响了: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和创新成为关键。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崛起,学习科学关注的主要关键问题是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促进深层学习。通过综述学习科学关于这三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新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在学习科学指导下进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学习科学;关键问题;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03-08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学习科学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完全不同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全新社会形态。1996年,“经合组织”(OECD)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驱动力,而拥有先进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人才,则成为经济生产中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工作者生产和创作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依赖于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社会。教育将成为中心,而学校是其关键的机构。培养能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够生产和创造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最迫切的要求。而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则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以知识的获得为重要目标,这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正如《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主编基思・索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教学主义已经过时了,因为仅仅通过记忆事实和程序很难使学习者产生新的观点、建构新的意义、创造新的知识。学习者必须具有对复杂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掌握利用复杂概念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产品、新知识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学习是整合的、可利用的深层知识,而不是教授主义所强调的割裂的、脱离情境的事实。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习科学,则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研究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旨在探讨学习的本质、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来支持和促进学习,以促进教育改革,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思维精神的人才。
  
  学习科学的诞生是针对传统的认知科学中单纯研究实验室环境下的学习,而未能关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进行研究,其研究的成果不能用来指导具体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不足开始的。来自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和神经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针对学习的复杂性,从不同的视角采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场景中学习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对导致最有效学习的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全面理解,从而为教育者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课堂以及其他学习环境,帮助人们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学习科学杂志》主编Kolodner指出,学习科学家将把他们在学习理论、教育方法、合作学习、有用技术、基于学习的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他们关于软件在学习中的作用等构想,引入到实践中,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成长的机会。
  学习科学研究者主要在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以及学习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研究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来探讨学习的本质、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环境来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因此,纵观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互相关联的主题,即认知、设计和社会情境。”。(1)认知:主要探讨学习的心理和社会过程,建立学习和教学的结果过程的模型,从而使学习者能有效地获得组织良好的知识、技能、深层次的理解和高级思维。(2)设计:在了解认知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理论设计有效地学习和教学环境,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以及创新课程和课堂活动结构结合起来。(3)社会情境:学习总是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学习科学需要考察学习和教学情境中的社会的、组织的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这些情境包括课堂、学校、学区、博物馆、企业和家庭。
  这三个主题是彼此关联,互相影响的。学习的心理和社会过程的认知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而在认知和设计中都必须考虑社会情境的影响。在学习科学的社会文化理论和互动理论中,社会情境不再看作只是影响学习的一个要素,而是学习本身的构成部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学习都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社会文化因素必然直接影响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去除社会文化情境,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学习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从学习科学的崛起和关注的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学习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探讨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在此基础上来推动教育和学校教学的变革,从而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创新人才。本文将以这三个关键问题为主线,综述学习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利用学习科学促进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
  
  二、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学习究竟是什么?
  学习是人类的基本功能和习性,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学习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文化,因此,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学习,得出了关于学习的不同理解。这些研究从某个层面或视角解释了学习的一些内涵和特征,但又不能代表学习的全部内容。学习的整体的理解也不是这些学科对学习的研究和认识的简单相加或组合。从最早的在实验室对研究动物学习的行为主义开始,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神经科学家和教育学家就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不同情境下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形成了对学习的不同隐喻。隐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因此,学习的不同隐喻是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高度概括,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学习的本质。表1概括了不同学习理论的学习隐喻、关注的焦点和产生的时间以及代表人物等。
  学习的隐喻表明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是对有关学习的研究和认知历史的高度概括。学习科学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教育等领域,以跨学科的视角,从脑的学习机制、非正式环境和正式环境方面的学习等不同角度,形成了对于学习发生的“实然状况”的描述和理解,形成了对学习的不同观点,如“学习是计算化的”、“学习是由连结 感知与行为的大脑回路来支持的”和学习是社会化的等。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者逐渐在学习机制上达成了诸多共享的观点,这些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学习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和应用的方法。概括起来,这些共享的观点主要有:(1)学习是知识建构和意义制定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和吸收的过程,而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制定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2)学习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学习是高度地受其所发生的情境调节的,同意义制定的地点(共同体)有关;(3)学习具有社会性,意义建构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知识和认知活动分布于知识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之中。可见,学习被认为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过程,意义制定的社会本质,成为观察分析学习不可或缺的视角。
  总之,目前关于对学习的这些理解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领域研究的专家,无论是研究皮亚杰还是维果茨基理论的研究者,包括认知科学家等,都认同上述对学习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对学习和本质将会有更深地理解。
  
  (二)关键问题之二:人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中是如何发生的。对学习的科学研究最早来自对动物学习的研究,之后转变为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由认知科学家独自开展的,而且早期的学习研究只局限在实验室,研究者的工作是远离课堂的,多数研究是基于抽象的、规则的和远离实际问题,脱离实际情境的,因此,很难深入了解人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社会学、人类学、脑神经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开始加入到研究学习的领域中来,他们主要关注学校课堂的学习、真实世界中的专家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等的学习,这就大大拓展了学习科学的研究范围,并使得学习科学的研究具有的极大地活力和生命力,也是学习科学具有了显著的跨学科特点。对于学习过程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三个视角来研究学习的过程:对个体学习的研究、小组协作学习研究和基于共同体的学习研究。研究者还特别关注了专家的学习过程和工作实践中的创造性学习与创造力。
  1 从个体学习到协作学习再到基于共同体的学习
  许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学习,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体的知识,对这些研究者来说,学习科学是研究个体学习的科学,而社会情境是次要的,只是影响个体学习的一个外在的要素,对个体的心理认知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已。因此,传统的学习研究因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常常聚焦于个体在群体中如何活动,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智表征变化过程,智力活动是基于表征的,个体的学习过程就是表征或智力结构的改变,这个改变包括了顺化和同化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冲突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就是典型代表。
  但许多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研究专家,则坚持认为知识来源于小组或群体之间的协商,所有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群体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总是运用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因此,协作学习是一种共同建构意义的社会实践过程。意义建构不能被视为参与者个体的心智表征,而是小组成员内互动对话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小组或成员间不断协商对话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产生于小组的社会互动之中。如比较典型的是Gerry Stalh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小组认知理论和Wenger Lave的情境认知理论中关于学习实践共同体的论述。从目前学习科学的已有研究,特别是来自人类学、社会文化学的研究以及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更强调学习的协商性和社会文化情境性。
  因此,综合这些对学习过程的研究理论,现在人们对学习的过程的理解,既考虑了个体学习,又考虑的小组或共同体的学习,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协作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些研究,现代学习科学采取一种整合的观点,既要考虑认知心理学所关注知识学习中的心理结构,又要研究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互动是学习产生的机制的问题。不同研究背景的科学家也在争论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大多数学习科学家认为,要完全深入地了解学习,需要把个体认知分析和社会互动分析整合起来。
  根据学习科学对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真实实践中专业人士以及从业人员在共同体中的学习这一研究领域,把有关对学习过程研究的基本情况概括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人们的学习,根据其所处情境和研究视角,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研究,因此,学习科学关于学习的社会性(即对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机制可以分解成为三个相互作用的不同层面:即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共同体层面,这体现在三个层次的学习,既包括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又有协作建构的知识产生,同时还包括了更大范围内的共同体支持的社会实践中身份和意义的建构以及文化的共享和创造。因此,研究人们是如何学习的,必须采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学习的过程和产生的机制,这也是由学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决定的。
  个体学习是这三个层面学习的基础,但是个体学习首先发生在小组层面,再把共享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并且外化在共同体中。小组介于个体和共同体的边界,小组中发生的知识建构“被它的成员内化为个体学习同时也成为得到认可的知识的外化在它的共同体中”。而共同体的成员不仅指导参与共同体实践的个体成员,随着共同体的发展和再生产,共同体的成员还指特定活动范围内的小组集合。此外,学习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社会互动在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好的学习结果通常源自某种特别的社会互动:教师、学生、共同体成员在共同情境活动中建构与分享知识。因此,学习科学特别关注协作和对话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正是由于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互动和协商表达,才达成了共享的理解,建构了新的知识。
  从上述这三个视角来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喻示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要用不同的视角来设计学习环境,促使学习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发生,从而促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共同体内知识的汇聚和创造。
  2 专家学习的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具体领域的专家知识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因此,研究领域中专家学习以及专家知识,对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科学领域对专家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最终能导致专业知识形成的有效的学习过程究竟有哪些特征,专家是如何变成新手的,从而设计能促使这种转变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学习主要是指对深层学习,即不仅仅是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有关推理和思维的深层学习。这些深层知识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建构性和社会性,能够支持专家的行为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并且清楚其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运用这些知识时,知识会在学习者 的头脑中保持得更持久,他们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所探讨的就是不同情境下的深层学习。深层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学习者能够在旧知识、概念、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并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中,在学习中能够寻找模式和基本原理,能评价新的想法,并且将这些想法与结论联系起来;学习者了解对话的过程并能参与到对话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学习者对其理解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学习科学的一大核心思想是,当学习者参与到某一学科与专家相似的日常活动中时,他们就能学到深层知识。因此,学习科学特别关注专家是如何学习的,他们通过观察和研究专家行为,从而为新手如何变为专家提供设计和指导。大量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专家的专门知识是基于丰富的表征结构和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计划,具有即时应用计划,以及调整计划来适应情境需求的能力,同时对正在发生的自我认知过程进行反省的能力。反思是专家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对专家学习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者认为,学习就是通过使新手掌握专家那样的反思能力,从而是新手变为专家。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学习科学开发项目委员会,在上个世纪末用两年的时间系统地开展了“人是如何学习的”的研究项目,其中关注了专家是如何学习的。研究专家对物理、数学、国际象棋、电子等领域专家的学习进行了分析,并与新手的学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以下关键性的结论:(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2)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习的理解深度;(3)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是反映了知识应用的情境;(4)专家能够顺畅灵活地从自己的知识中提取重要内容;(5)尽管专家熟悉自己的学习课,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会教会别人;(6)专家具有适应性的专门知识,能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应付新情境。
  学习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帮助学习者掌握和建构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深层知识,特别是具有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知识。因此,对专家学习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为如何设计新手如何变为专家的学习实践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创新性学习与创造力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成为最主要的特征和要求,因此,研究创造性学习过程和培养人的创造力,成为一些学习科学家的关注的焦点。《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的主编索耶就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创造性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专家,目前他成为美国最领先的创造力研究者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他专门研究了爵士音乐和即席戏剧表演中的即席创作与演出、企业中团队的创造性学习和美国旧金山科学探索馆组织的创造性实践学习的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创造性学习过程和创造力特点,并且提出了小组天才理论(theory of groupgenius),其核心思想是――好的主意更有可能产生于小组和有创新精神的组织之中,这些小组和组织往往有正确的领导和适当的激励。他认为,好的主意总是产生于受过训练的专家,而不是幼稚的局外人,并且好的主意总是植根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许多重要的创新是很多人的多种观点的交集、整合。因此,他认为协作和对话是创造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学习具有逐渐浮现性、不可预见性、不可还原性和新奇性。具体地讲,创造性的观点和知识是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逐渐浮现出来的(Emergence),即高水平的特征和结构是从系统中的低水平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还原成孤立个体的共享,这一过程和结果具有新奇性。创造性学习过程要求小组成员平等参与,不断地反思和回溯式解释(Retrospectiveinterpretation)。根据他在企业和科学探索馆的创造力培养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他提出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是:不能仅仅给个体学习者激励,而且要给全体小组成员进行不断的激励;小组成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感觉到他们是一个重要的、统一项目中的组成部分;分配给小组的项目应该要求彼此互相的协作,而不是简单地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任务,让个体独立去完成。
  创造性学习和创造力研究应该成为学习科学未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知识的关键。创造力研究对学校教学的意义在于,学习大多数应该发生在小组之中,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学习者的独立学习;另一个启示是,在进行创造力的研究和实践前,需要掌握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在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科知识的基础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关键问题之三: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科学研究不同情境下人是如何学习学习,最终目的是探讨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从而促进深层学习。学习科学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在学习科学领域中的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所有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学习环境的设计目标就是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充分利用技术工具、资源和各种支架策略等,设计一种能促进学习者意义协商、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环境。
  在学习科学领域,学习环境涵盖非常广泛,既包括正式学习情境的学校与课堂,还包括很多非正式的学习情境,如工作和实践中的学习等。同时学习科学家相信,这样的学习环境是为那些善于从协作互动过程以及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者而创设的,这样的学习环境的特点是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情境认知、概念转变、协作互动、使用认知工具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也为学习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体活动提供平台。
  学习环境已经成为学习科学的关键概念之一,目前教学设计已经从对教学过程的处方式的或者规定性的设计开始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这是根据学习科学关于学习的本质和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学习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之中的社会性的互动过程,意义协商和知识建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动态地生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过程是无法设计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预计的,设计者需要根据对学习的研究成果,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在研究分析影响意义的社会协商和知识建构的协作的关键要素和特征后,提出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1 有效学习环境的特征和关键要素
  学习科学研究了多种情境下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发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研究者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了支持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有效学习环境,典型的有中学科学教育可视化协作项目(简称CoVis项目)、数学论坛、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WISE)、CSILE/知识论坛以及探索阿特莱蒂斯(Quest Atlantis)。所有这些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利用都是基于学习科学的发现,是基于学习科学的中关于学习的建构性和社会性的本质的理解。这些研究揭示了社 会情境、真实任务协作、对话和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是所有这些环境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共同体。即一种协作型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共同体协作并相互支持,而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科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类似某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的日常活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有效学习环境应该是类似专业技术工作者进行工作和实践的真实学习环境,学习的任务应该是基于真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解决。学习科学研究者深入地研究了专业人员的实践活动,他们的研究发现:(1)专业人员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有一个问题驱使他们去探究,然后运用特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提出对问题的相关假设,最后收集和评价支持或反对假设相关的证据;(2)在协作过程中,专业人员用复杂的表征彼此进行交流;(3)科学家和数学家的工作是基于具体的、可视的模型,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如此。
  这种关注真实实践的研究思想,主要是基于学习科学中有关专家知识的研究成果,而正是专家的知识构成了当今知识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者和教育学家都提倡让学习者参与到真实的实践中,使其成为学习者学习经验的一部分。Edison D和Reiser B指出,在任何学习环境的设计中,都要重点关注的三个关键因素:学习者参与的活动,即课程或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结构,包括教师的帮助及教学。
  根据学习科学对学习本质和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有效地学习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能提供学生参与到真实实践的机会,建构与专家相似的真实、有意义的实践环境;(2)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问题;(3)设计和提供各种支持和促进学生深层学习的支架和策略;(4)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对话和协作,设计和提供各种工具促进学生知识的外化和观点的表达;(5)能促进学习者的反思;(6)有利于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和再生产。
  由于学习者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利用环境中的工具、资源和支架等策略,在与同伴和教师等的互动中协商意义,建构知识。因此,学习科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而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则是学习环境中基本要素。乔纳森认为,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应提供对世界知识的多种不同表征,以表现世界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学习应该注重于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产品,学习环境应该表现真实世界里的任务、与情境相关的任务,要构建基于真实设计的基于案例或问题的学习环境。他认为,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源于问题的解决,并致力于以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
  2 学习环境设计的四个视角
  有关学习的研究并不能给任何人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设计处方,但是这些研究却使我们在设计学习环境时,需要弄清楚学习环境的特定问题。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项目组专家提出了学习环境设计的四个视角或称之为框架:(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强调在设计时考虑将学习已有的理解、信念和文化等与当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2)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则需要考虑学习者认知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3)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则要求设计者要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和反思的机会,并要考虑评价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4)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专家等构成的班级和学校以及与社会实践广泛联系的更大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机会,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分享和互相学习。
  在实际设计学习环境中,需要在学习环境的四个视角之间保持一致,它们之间本身是相互交叉和重叠,互相影响的,只要能保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得到促进和提高。
  
  三、学习科学的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学习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促进教育的变革。在未来十年,知识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学习科学研究转换为教育实践,因此,学习科学被定位在为未来学习学校绘制发展蓝图。
  我们今天的学校的制度很多程度上是为满足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时代的人才的需要,为工业经济培养工人而创立的。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都意识到世界经济已经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传统的学校还为正在快速消逝的工业时代世界而设计,而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变革目前传统的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帮助社会成功转型。事实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已经达成共识,今天的学校需要进行变革,而学习科学正在指向一种新型的学校――让学习者建构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深层知识的学校,学习科学则为学校和教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是着力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可见,我国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主义,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与学习科学提出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而如何进行学校教育改革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为教育改革涉及到学校体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的转变,特别是评价方式的转变,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下面结合学习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推动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重塑学校教育,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学校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现的是以教学为基点。但是传统的学校与学习科学理论所创导的学习是不相容的。柯林斯等人提出了当今学校与学习科学的研究所引发的学校教育变革之间的不相容性:统一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教师作为专家与知识来源的多样化;标准化评价与个体化评价以及头脑中的知识与分布式知识。为了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现在的学校需要重新构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建立在学习科学的理论之上。在重新设计未来符合学习科学理论的学校中,这些传统学校的特征必然会阻碍甚至抵制教育变革。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非常严重 的教育行政化倾向,追求管理的统一性、效率性和标准化,忽视了学校教育的民主性、个体性和多样性,使得学校成为一个官僚色彩较浓的“机构”。
  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重塑学校教育,关键是去行政化,回归学校以学习为中心的本质,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去行政化也是《纲要》提出的一个重要改革目标,这一改革是否能够成功,直接关系到《纲要》的贯彻和实施。正如索耶指出的,或许学习科学中出现的最核心的发现将是,如果学习科学仅仅是徘徊于教育系统的边缘,而学校教育依以教授主义为中心,则无法触发大的变革。相反,整个教授主义系统必须由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新学习环境所代替。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建立新型的以知识的创新为主的评价体制
  学校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评价方式的改变。学习科学家认为今天的标准化考试存在严重的问题和缺陷,这些考试只考查通过教学主义的教学方式所传授的表面的知识,而不注重深层次知识的测试,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能力。因此,学习科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新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知识社会对深层次知识的要求。落实《纲要》关键一点是要看评价方式是否发生转变,而评价方式深受学习和教育中社会文化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我们这样一个受科举制度影响深远、应试考试仍然大行其道的社会文化中,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要运用学习科学的理论来重新设计评价和考试系统。在笔者访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主编索耶博士时,他特别强调教育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他说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同样的评价方式,那么教学主义永远不会结束,我们期待的未来教育的变革就很难实现。
  我们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评价方式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记住了事实和机械运用程序的知识。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事实和程序并不能促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我们有必要倡导整合性的学习,必须开发和使用新的评价方法,探索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创造性学习成为评价的核心部分。这是一个研究上的挑战,但最终也是一个体制上的挑战,因为有些家长一开始会抵制,特别是在新的评价方式下,他们的孩子的得分比旧的评价方式的得分低很多。学习科学应该努力发展和建立新的评价方式,以便能测量基于学习科学的环境下的学生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国正在探讨高考制度改革,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全国20多所院校今年正在改革高考制度,开始探讨高校合作自主招生考试,采用的是“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据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测试考查的重点不是考生通过大量训练获得的解题技巧,而是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潜质,特别是考查考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构建更广泛、多层次、技术支持的学习和实践共同体
  把学习与共同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张与学习科学研究者对学习的本质理解以及人是如何学习的密切相关。研究者一致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学习的社会性属性要求把学习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以支持知识的社会性协商和建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脱离学习的具体情境,学生获得的大多是抽象、浅层的知识。通常,知识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社会活动协商建构的,知识不是可以剥离出来或者分割出去的东西,而是与社会实践的场景、任务和行动密不可分。因此,脱离了实践情境的学校学习十分低效。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所掌握的知识很难被抽取出来,这正是目前学校中根深蒂固的以教为中心盛行的教学主义最大问题所在。
  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深层学习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同伴、教师、专家等的互动和协作,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共同体构建学习共同体,核心是要把学校从一种权威的、官僚的僵化的学校文化转变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具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线,把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无论在哪里,只要参与到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就会有学习产生”。
  着眼于把课堂和学校构筑成为学习和实践共同体,则有可能把课堂、学校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校共同体的意义在于打破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的壁垒,为学生提供参与到不同的学习者、教师、专家、实践从业者所组建的学习共同体的机会。学习者通过参与到真实的或仿真的实践活动,与共同体成员的社会互动,理解并获得关于世界和问题的意义,建构自己的身份,为真正进入到一个实践共同体中而做好准备。布鲁纳曾举例说,“如果您恰巧与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同一实验室工作,那么你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今天我们说,如果学习者同科学家、专业知识工作者、企业家等在一起工作与学习,参与到他们的实践中,那么明天他们成为科学家、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未来企业家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说学校是为学习者的未来做好准备,那么就从为他们提供机会参与学习和实践共同体开始吧。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关键词,也是目前教育改革思潮和实践探索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有研究者把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学的隐喻。为此,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MichaelFullan专门呼吁,“把学校从一个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者共同体”。今天信息技术为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能,利用技术可以建立基于网络的共同体学习。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实践,或类似于专家的实践的机会的可能性,而且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参与到更大的学习和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向专家的学习和对实践问题的探究,获得深层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对学习科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为未来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但是学校教育的改革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临着来自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种种阻碍和挑战,但是只要沿者学习科学指引的方向进行改革,未来的教育就有可能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