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_浅谈新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_浅谈新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4-01 04:18:18 影响了:

  摘 要:本文将就如何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指导下有效进行高三历史教学、优化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84-1
  一、文明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在新的史学观点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观,必修课历史(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这样就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历史的首选内容。在对历年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后,笔者得出如下结论:走进文明史已成为历史试题的新走向。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在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这部分知识既可以与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相联系,又可以与同时期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联系,还可以与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人文精神相联系。这样整体构建,分段贯通,达到知识的有机融合。
  二、全球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强调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或“社会”)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根据全球史观,我们可以将世界历史重新整合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远古到15、16世纪。此时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散发展。
  (2)从15、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从20世纪初到现在。
  三、近代化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近代化(亦称现代化)就是指人类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近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扩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近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近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
  运用近代化史观来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可以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全新的视角。在此,笔者以近现代史上大国崛起为例来说明:
  教师可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整合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制度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实事求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
  教师还可以按经济层面单独整合:将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元联系起来,谈谈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会曲折,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得出结论:工业化的前提的民族独立,资产阶级走了一条先富强后独立的道路,所以注定失败,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把握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走先独立后富强的道路,最终领导我们走上了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之上联系苏联(俄)的工业化道路: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国力日渐富强,而苏联的改革却日益走近死胡同,教师在总结基础上同样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1]刘文涛.中学世界史教材改革应从史学现象的更新入手.历史教学,2003(08).
  [2]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3]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