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制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_囚徒困境制度结构
 

制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_囚徒困境制度结构

发布时间:2019-04-21 04:05:56 影响了:

  【摘 要】一个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在“经济人假说”和“有限理性”等条件假设下,最终达成纳什均衡。但这并不是最优结果,如何降低寻租费用,走出“囚徒困境”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制度约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此问题作出解答。
  【关键词】囚徒困境;寻租费用;制度
  一、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一)“囚徒困境”的内容
  博弈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讲的是AB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关在两个不同的屋子里进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一年(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见表1)
  在这个例子中,纳什均衡就是(坦白,坦白)。一起来窥探一下两人的心理:从A的角度看,B有两种选择,坦白和不坦白,且这两种选择的概率均为1/2。如果B选择坦白,则A作为一个“理性人”,显然愿意判8年而不是10年,也必然选择坦白;如果B选择不坦白,A作为一个“理性人”,显然愿意被立刻放出而不是关一年,必然选择坦白。这样,最终,不论B是否坦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A的选择都是坦白。同理,B的占优战略也是坦白。
  事实上,这里(坦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在这里,“囚徒困境”的结果便是AB都选择坦白,各判8年。
  (二)“囚徒困境”的假设
  以上纳什均衡的实现是基于一系列假设的:1.囚徒双方都是理性人,而且是同等条件下的理性人,彼此所获得的信息完全一样,没有差别;2.在没有规则(制度)下做出个人理性(自私)选择,也就是说他们做出的选择除受到法律的处罚外,没有受到其他外部威胁的制约;3.囚徒处在同样的环境下,交易成本一样,而且没有任何寻租的机会;4.囚徒之间彼此分开,双方在被捉进监狱之后是孤立的,完全没有可以达成某些契约的可能性。
  (三)反假设的例子
  以上四个假设,少了任何一个,都可能达不到纳什均衡(坦白,坦白)。下面来看一个对囚徒来说,整体效用最大的例子。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小偷情侣主角——刘德华和刘若英因为一次合伙盗窃被囚禁。法院已经确定他俩是合伙作案,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于是法官隔离起两个人,分别对两个人说以下同样的话:如果你们都坦白你俩偷了东西,则你俩共同判刑5年; 如果你坦白而她不坦白你俩偷了东西,则你立功释放而她判刑10年; 如果你不坦白而她坦白你俩偷了东西,则相反,她立功释放而你判10年; 如果你俩都不坦白,则我们没有证据,但因你俩有前科,所以共同扣留1年。我们已知他俩是情侣关系,心里都想让对方少判一些,自己判多少年是其次。(这就违反了自私的“理性人”假设)现在我们来分析两个人心里的小九九。
  刘德华会这么想:若她坦白,而自己也坦白了,则两人都判5年!而若自己不坦白,则自己判10年,但她无罪释放,这样对她就比较好。所以若她坦白,我应该不坦白。若她不坦白,而自己却坦白了,则我直接释放但她要判10年,这显然不行!而若我也不坦白,则两人都只扣留1年。所以就算是她不坦白,我仍旧是不坦白对她会好一些。最终,刘德华对法官说:我不承认我俩偷了东西。而刘若英心中的想法跟刘德华是一样的,她也想着自己只要不坦白老公就可以早点出来,所以她也跟法官说:我不承认我俩偷了东西。我们知道,两个人都不坦白的结果是所有选择中最好的——只扣留1年。
  本例中,两人违反了自私的“理性人”假设,都为对方着想,而不是只谋求自己的利益,最终,传统的纳什均衡被打破,得到了最优的结果。
  二、“囚徒困境”的假设剖析
  (一)“经济人”假说和“有限理性”
  “经济人”假设是:人是经济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动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有利己主义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也有利他的一面(诸如帮助弱者,扶危济困、献身公益等)。
  “有限理性”认为理性是存在的,但又是有限的。首先,何为理性?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他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诺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人不可能无所不知。阿罗认为“人既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理性又是有限的”。威廉认为,只要不确定性或者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有限理性就会产生。
  “经济人”假说和“有限理性”都作用于纯粹的“囚徒困境”中。
  首先,“经济人”假说:人是理性人,是自私的,决定了两个囚徒最后的悲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对方利益,最终害人又害己。其次,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囚徒双方都在自己有限的条件和智力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结果并不是两个囚徒的最优选择,各自被判8年,比双方都不坦白各判1年要严重得多。
  纳什均衡下“囚徒困境”的囚徒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自私(经济人假说)和有限理性这两个人类行为。在一次博弈中,理性的博弈论者因相互之间无法建立信任关心而选择了不合作的纳什均衡策略。
  (二)信息不对称下“囚徒困境”中的寻租费用
  寻租是一种交易费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出某些资源而获得某些利益。那“交易费用”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交易活动并不是无价进行的,为达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称作交易费用。买书,要了解书的内容、排版、性价比等;选专业,要了解市场前景、专业发展成熟度及自身的特征;买股票要了解行情、分析资料……交易费用是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付出的费用,包括时间、精力、金钱还有机会成本等等。人的理性、知识、经验、思考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样就提高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人自私的本性使人在交易过程中见风使舵,谋取私利,这也必将提高交易费用,产生寻租行为。现实世界中,囚徒双方所处的条件并不相同,所拥有的信息也并不对称。正因为双方信息和资源不对称,处于优势的一方就产生了寻租的可能性。假设监督机制不健全、官员腐败,囚徒就可能通过贿赂而获得某些有利条件。如寻租者可以通过金钱买到更多的信息,可以知道对方的抉择,针对对方的选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战略调整。
  事实上,寻租行为使生产费用流向了交易成本领域,白白浪费了资源。用经济学的语言讲,用于交易活动的社会资源过多而用于生产活动过少,这对个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没有好处。官员以权谋利,不需付出任何劳动;而囚徒为了减轻自己的惩罚,千方百计地贿赂官员。从总体上来说,囚徒的寻租费用会不断增加,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会不断增大。
  三、制度(契约)帮忙走出“囚徒困境”
  与其寻租浪费资源,还不如双双合作。所谓合作就是参与某一交易的各方都遵守他们达成的契约,不违背承诺。这样,各方就不必害怕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不用为此花费大量的脑力、人力、物力、财力。人们把因为合作而节约下来的资源用于其他的生产性活动,显然可以创作更多的财富。
  问题是,契约如何达成呢?
  在“囚徒困境”中,自私的动机和取巧的行为最终害人又害己。人们会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建立某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这样,制度(契约)就诞生了。
  所谓制度,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经过不断冲突、磨合后建立起来的交易规则,它产生于人们对互相破坏的厌恶,产生于人们消除过高交易费用的愿望。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广泛而复杂,人们需要不断调整彼此间的关系,在各个层次和范围内建立合作制度。在“囚徒困境”中,当一个肯定另一个会遵守制度时,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也会选择不坦白。制度存在的理由是节约交易费用,它界定了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违约行为的处罚措施。制度的出现使机会主义得到抑制,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一套健全的经济制度,不仅帮忙走出了“囚徒困境”,更维护了社会经济主体的各方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2]黄少安.韦倩.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
  作者简介:罗军(1972—),男,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现供职于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