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在语文教学中为“童心”烙上“中国印”:童心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为“童心”烙上“中国印”:童心语文

发布时间:2019-06-12 04:29:38 影响了:

  为“童心”烙上“中国印”,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植入民族的烙印、文化的烙印,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民族情怀、民族节操和民族气概的现代中国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以精彩的课堂来感染、教育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语文课堂:守望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它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意趣。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用母语的营养培育学生的德性,滴灌学生的智性,激活学生的灵性。
  1.聚焦文化认同
  语文课堂要植根于中国文化,从中汲取玉液琼浆。真、善、美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颂扬母爱、倡导孝亲的文本很多,从乌鸟私情的成语教学,到“香九龄,能温席,所当执,孝于亲”的《三字经》诵读;从《游子吟》的诗歌教学,到《月光启蒙》的散文品读;从《陈毅探母》,到《沉香救母》,再到《第一次抱母亲》,“母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穿越历史的长河,贯通生活现实与神话幻想,成为真、善、美的交集点。由于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中西方的赡养观念大相径庭。几千年来,血脉相亲、骨肉亲情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养儿防老、侍奉长辈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立足文化的平台,把奉献关爱和感恩回报种植到儿童的心中。
  文化认同的关注多多:从乐府诗中一路走来的英姿飒爽的花木兰、从神话故事中奔月而去的嫦娥、石头缝里蹦出的孙悟空、泗水河畔游春的孔子、写字的怀素、治水的大禹、远航的郑和……历史的怀想,文化的溯源,为今天的孩子留住昨天的“根”,守住明天的“魂”。
  2.滋养儿童心灵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为义舍弃,小人以利占有。假如,你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怎么办呢?周国平说:“至人喻以情。”他渴望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其实,对于儿童来说,无论是义还是利,都是远离他们性情的。他们既不懂得为义舍弃,也不懂得为利占有,他们的天性是真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的情意人生似乎离儿童的心灵更为接近。
  语文学习,可以给儿童的心灵以丰富的营养,使他们的内心变得高贵起来。做事出以公心的祁黄羊、清正廉明的公仪休、爱民如子的孔繁森、为中国人争气的徐悲鸿、热爱祖国的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叶欣、舍生忘死的谭千秋……语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把一颗“功德心”嵌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给予儿童“根性”的滋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相合,生成语文素养,它是孩子整体素养的一种元素,而且这种元素会不断地放大、增值,甚至在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中有所积淀。
  二、语文课堂:借鉴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灿若繁星。乐府民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鼎盛的文学样式;书法、绘画、音乐、曲艺、武术、杂耍,不同的艺术类型丰富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语文课堂就立足在这样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丰盈着课堂的内核。
  1.“变脸秀”
  川剧的变脸艺术魅力无穷,经久而不衰。舞台上,每一次变脸都获得满堂的喝彩。它古老而又神秘,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好玩”是儿童的天性,顺应这种天性,我们把“变脸”的概念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一种工艺。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就能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记叙了20世纪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发生的事情“小”,文中的女孩“小”,可正是这小小的童眼里映现出一个伟人独特的身影,正是这小小的事情中折射出不朽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笔者努力追求“好玩”与“好想”两大教学特色。“好玩”是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这个老人的样子“好玩”,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办家家”似的交往“好玩”。为了达到“好玩”的境界,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文本变脸”,把第二段课文内容变成了学生这学期刚刚认识的剧本形式,鼓励学生演一演。
  师:能分清楚都是谁说的话吗?老师帮你们把它变个样儿,让你们看得更清楚。/师:认识吗?这是什么?/生:剧本。/师:同座两人分角色读一读剧本,注意要把人物台词读正确,读通顺。/(同座练习,分角色读剧本)/师:很棒!这么快就将剧本读正确,读流利了。同学们,如果要把这两个人物演生动了,还要注意什么?/生:还要注意两个人的语气。/生:人物还要有表情。/生:也可以适当地加一些说话时候的动作。/师:就请同座两人根据提示加上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再添加一些神情、动作,演一演。/(同座练习,一组同座到讲台上表演)/师:这段台词中有一段空白,同学们没有演出来。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出门时的样子,再想想你妈妈平日里是怎样教你的,学着小女孩的样子来教教爱因斯坦。/生:头发要经常理一理。/师:好!头发要常理,出门梳梳齐。/生:衣服要合身。/生:衣领要翻好。/生:出门要换鞋,不穿拖鞋上街。/生:纽扣要对齐,还要扣好。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文本“变脸”进入了角色体验,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然后,依托文本拓展想象,加深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处相伴的愉悦体验。在这样“好玩”的体验中,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以童心未泯的可亲形象驻扎进学生的心田。“变脸”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很好地起到激发、调节、促进的作用。
  2.“画意魂”
  中国文字形神兼备、书画同源。一方面,汉字是表情达意、相互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人文的味道极浓,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独树一帜。因此,由汉字元素构建起来的诗、文,也就兼具了文理与画意、情感与理性。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常常能够品字成象,具象成境。如柳宗元的《江雪》,触摸文字,我们发现诗中有山却无飞鸟,有路却无行人,有江却无行船,有人却无朋友,有雪却冰冷。这些“有”的物象渐渐堆积成我们心中独特的意象——《寒江独钓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