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师课程参与的现实分析】教师也可以参与课程领导
 

【教师课程参与的现实分析】教师也可以参与课程领导

发布时间:2019-06-15 04:35:52 影响了:

  教师与课程是教育场域中两个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课程进入课堂,要经过教师的阐释,这是教师与课程的本然关系。在后现代话语脉下,课程领域的话语发生了巨大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得课程研究领域超越了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了多元化的“课程理解”范式。课程的范式转换,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新课程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看问题的新视角,强调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关注。课程的转向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向,它必然要求教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巨大、也许是艰苦异常的调整。即它要求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但是,课程领域范式的转换在课程的实践层面是否发生了与之相应的回应呢?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对学校场域里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考察窥见一斑。
  一、现实素描:教师与课程关系形态的现实考察
  现象一:“课程”与我无关,我的任务就是“教学”——只有“教学意识”,缺失了“课程意识”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课程意识,却拥有很强的“教学意识”。当被问及对课程的看法时,老师们的回答均是围绕着自己所教的“教材”展开。一位物理老师说: “新教材理念很好,也比较简单,但练习册与教材不配套,习题太难,如果按新教材讲课,大部分习题学生不会。”一位英语老师说: “新教材有听力和口语,可考试时听力和口语算参考,不计入总分,所以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可见。在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课程就是自己所教的“教材”。当我试图离开“教材”这一话题与他们交流“课程”时,很多老师都认为:“课程与我们其实没什么关系,那是专家、行政部门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学。至于教学内容,就是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落实课程方案中的内容,按照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考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学生。”可以看出,由于长期受封闭、刚性的课程观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课程意识”,他们虽然每天与课程打交道却又与课程“无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技巧等以“教学”为主题词语的话语方式,而缺少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等以“课程”为主题词语的概念。可以说,教师只有“教学意识”,几乎没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对“课程意识”的消解在中小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说他们也有一些课程意识,那也只能说他们的课程意识基本上就是执行上级的课程指令。因此,教师与课程实质上是分离的。
  现象二:我想创新,又怕被指责为“节外生枝”——教师课程权力的落空
  有一部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他们会质疑教材的合理性,试图突破传统课程的弊端,使自己的课程实施走出简单的“教教材”的圈圈。但是,当他们的行动看起来与考试内容稍有冲突时,往往会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指责和压力。一个有着5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处处渗透着他一再强调的教学理念:“我不在意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我更在意对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看不出哪些是成绩更好或较差的学生,因为那些积极发言甚至总是提出奇思异想的学生往往是成绩单上的失败者。听他的课让我欣喜地感到,他的课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然而,当他的教学理念再一次没有得到月考成绩的验证时,他无奈地对我说:“现在老师上课的难度非常大,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年级组长、学校领导方面会有压力,有时是委婉的谈话,告诫说不要因为追求花样而影响了成绩,有时则是直白地反对和勒令停止。甚至家长也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要的就是孩子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什么‘节外生枝’。”在一所中学,我看到学校正厅墙壁的展示板上,醒目地排列着我国前50所大学的排名次序,“它”不仅时刻提醒着每日在此经过无数次的学生。也在为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敲响警钟。这不仅让我想起一个贴切的比喻,教师不就是一个“带着脚镣的舞者”吗?带着沉重的负荷,他们的舞姿如何自由的展现?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行政权力的束缚和评价机制致使一部分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课程权力的架空,这是教师课程权力虚无的非常直接的表现。可以说,教师仍处于课程的边缘,他们就像一个带着脚镣的舞者,虽然获得了在舞台上自我展示的场域,却因脚镣的限制而难以迈步,即便再精彩的舞姿,如果不符合舞台的大不、高低,仍不得不弃之场外。
  现象三:上面怎么改,我就怎么做——努力适应却又迷失自我
  其实,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还是比较关心的,也希望在课程实施中尽量体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为了改进自己课程实施的效果,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也积极地学习了多媒体技术,学习制作课件,并注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位老师对我说:“课改之后老师备课的难度加大了,不学习是不行的。在不影响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我们都在尽量地实践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在他们对待课改的积极态度之下。我却发现,面对新课程,教师实际上缺乏必要的反思与分析,他们自始至终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到课程改革中,努力地去实施课程专家设计的种种愿景,去等待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然后“心甘情愿”地接受上面的要求,不加思考地听从新的课程方案与规划。有的老师说:“新教材许多东西需要教师自己去准备,备课需要花上比旧教材多几倍的时间,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如果教师用书能更加详细地指导教师如何教就好了,那样我们就更容易做了。”由于缺乏主动运用课程的意识与行动,使得教师转而又变成新课程的奴隶,在新旧课程的交替中,迷失了自我。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通过对大量课堂的观察可以看出,教师对形式的追求大大甚于对课程内涵的深化。当前中学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师生互动”的有无作为评价标准。在课堂上,他们纷纷以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的穿插运用来彰显课堂的精彩,以至于有时为了追求互动的形式而忽略了互动的效果。一位区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为了表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互动,一节课竟然提了一百多个问题,但其中大多提问都毫无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的简单对答和一些无需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答案的问题。通过观摩中小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有些老师的基本功确实很好,课堂的气氛也非常热烈。该讲到的知识点也讲清楚了,可听完课总觉得缺失了什么东西。由于缺乏对自我与课程关系的深入思考,在单纯的“迎合”心理作用下,教师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