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由舜的角色冲突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理论观念和当代的冲突
 

【由舜的角色冲突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理论观念和当代的冲突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3:46 影响了:

  [摘 要]文章从舜的角色冲突出发,通过揭示“贤君”与“孝子”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来呈现作为人的自然情感的“孝”的意涵。并通过探析孝道伦理和王权政治的结合来说明建立在情之上、以德行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同构”状况。
  [关键词]角色两难;孝的意涵;家国同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129-02
  《孟子?尽心上》记载了一段对话: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敞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是孟子学生桃应对孟子提出的极端假设,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本文从舜的“角色冲突”出发,通过揭示“贤君”与“孝子”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来呈现作为人的自然情感的“孝”的意涵。并通过探析孝道伦理和王权政治的结合来说明建立在情之上、以德性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国同构”状况。
  1 舜的角色冲突及冲突下的角色选择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个体在不同的场域下会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如在家庭中作为“子”、“夫”,在仕途中作为“臣”等。角色期望是指他人或社会对自己提出符合其身份要求的行为预期,如“孝子”、“贤夫”、“忠臣”等。不同的角色之间也会形成不同的角色关系,如角色平行、角色一致,当然也难免会引起角色冲突,而且这种冲突由于其历史长久性、发生广泛性而具有普遍性。
  在上述孟子和学生桃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典型的“角色冲突”问题。一方面,“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史记?商君列传》),作为君王,其无疑应当遵法、守法、执法。“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作为禅让制下推选出来的圣明的领袖,其更应表现出不为权谋私、刚正不阿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舜年二十以孝闻”(《史记?皇帝本纪》),在父亲犯法这一情形之下,作为众所周知的大孝子,基于人情伦理的考虑,舜无疑应当要去救自己的父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作为人子,保护其犯法的父亲无疑也具有正当性。那么在此情境下,舜是如何作出角色选择的呢?
  舜的做法很极端——“舜视弃天下,犹弃敞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实际上,在正确理解舜的做法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当时的特殊背景,即禅让制下领袖地位的“合法性”。
  合法性(英语:Legitimacy;又译正当性)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其在政治学中通常用来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威为民众所认可的程度。韦伯认为,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这种认可可以是神秘的或是世俗的力量,他将之分为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型)。禅让制下领袖地位合法性的获得正是源于统治者的个人魅力。通俗地讲,舜是以他的优良的品行、美好的道德获得了其领袖地位并因之得到人们的认可。《史记?五帝本纪》有载: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闲,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舜之所以能被推举,正是基于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在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的情况下,其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从某种意义而言,“孝”这种德行正是他走向领袖地位的敲门砖。由此可见,舜是一个以德服人的君主。“言必称尧舜”,这一点可以通过如下资料佐证——孔子、孟子对舜帝推崇至极,仅《孟子》一书,篇幅并不长,提及舜帝却达五十多处。仅赞赏或提到舜帝禅让的,孔子的《论语》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孔、孟在《论语》和《孟子》二书中,赞赏尧舜之处比比皆是。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又如“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作为一个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君主,“德”无疑是其治国及其领袖地位的根本,“孝”作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舜不可能不去维护。试假设,如果舜选择“执之而已矣”后,却对其父亲不闻不问,即不再充当“孝子”的角色,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无疑,舜统治的合法性将会受到威胁,亦即舜的统治不再具有正当性。对于一个以德选君,实行“禅让制”的部落联盟里,背弃孝义发生在领袖身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上述角色冲突情形之下,如果舜放弃“孝子”的角色而选择了“君王”的角色,那么舜统治的合法性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样无疑是不利于统治国家的。如果舜放弃“君王”的角色而选择“孝子”的角色,那么舜不仅维护了他以往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世人作了一个很好的“孝”的榜样,这对于推动社会安定无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舜视弃天下,犹弃敞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的这一做法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