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饭桌座位礼仪
 

她在东莞:南方饭桌|饭桌座位礼仪

发布时间:2019-06-16 04:08:14 影响了:

  一  南方饭桌于我是个难以表达的主题,它本不应属于我,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不断观察,品咂,将与饭桌相关的场景、气味、阴影、参与其间的人,小心翼翼存放于心,那道缝隙一旦打开,满溢而出的内容,常令我惊骇。我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生蚝、小青蛙、水蟑螂、草龟、水蛇、象拔蚌,这些食物,有的我吃,有的,我根本张不开嘴,我将这种不同的生理反应归结为一个词:南方。
  今日之南方形象,难免不受电视、电影、海报的影响,而被概念化,具有某种世俗、玩偶的漂亮,一旦亲临,却蓦然发现,在南方的内里,有种秩序和连贯,异常顽固。我常思忖,也许,笼罩在南北方的最大符咒,就是水稻和小麦的分野。这两种作物彼此竞争,互抢地盘,又共同遵循着一份秘密契约,在它们的地图世界里,有一条无法证明,但又确实存在的曲线,即便文书已烧毁,留存于天空的记忆,依旧将不多不少的雨点,滴落在恰恰属于它的山头。这种降雨量的差异,导致早在新时期时代的古人,就在长江南北种植不同作物,催化出迥异文化:北方,因长期匮乏蔬菜、海鲜,环境酷厉,以面食、牛羊肉为主,易生出雄心、强硬、残酷,成为杀伐的战场,荣誉的殿堂,政治的中心;而南方,独享湿热,绵延不断的雨季,水稻一年能长两或三季,还可插种蔬菜,足以养育众多人口,生活温软,情感缜密,艺术精湛,却易堕入琐碎,匮乏苍茫、深重,虽富足为经济中心,然,总难摆脱后花园之命运。
  当我乘坐便捷的交通工具,几小时之内成功转移上千公里,来到南方后,貌似很快融入异地生活,包容下那些和故乡完全不同的街道、楼群、言语、服饰……但这,并非全部真相,来自胃部的暴戾和动荡,让我会在某个瞬间愣怔,原来,除了来自思想的,心灵的困惑,人,还有肉体的困惑。我究竟是哪类人?面对这个问题,文明和教育的回答都过于精致,在肉体深处,有头兽会自己动起来,慢慢膨胀,以傲慢、暴躁、率性为方式,暴露真相。它到底要吃什么,连它的主人,也要谨慎小心;它,在身体里掀起风浪,某类东西被吞噬,而另一类,又被呕出,它所持的标准是特殊的,在它的领域里,既无物质,也无精神,由遗忘的旧梦,封存的蛛网,覆盖灰尘的摇摇欲坠的物件组成,过去在这里腐朽不堪,新事物在这里又长不出来,一切都不可理喻,同时,又合情合理。
  他,一个北方人,在吃完满桌蔬菜海鲜后,想要一碗面(仅仅是一碗汤面,而已……),这种越界要求,引起一片凉疑与愕然的目光。半小时后,面端来:几片生菜叶间,浮凸着一团被油炸过、姜黄、弯曲、纤细的面,来自流水线,而不是用盐水和面,揉成团,擀面杖碾成片,切刀裁成条,有韧性、细白、冗长的——手工擀面。于是,北方男人满眼愠怒,感觉整个南方的魅力,恍如冰山般遥远。面条于他,不仅是食物,更是某种怪异的沉溺,病态的执迷(说真的,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有些发狂……)。雨后的珠三角,夜晚斑斓,四处充满潮热、黏稠、生鲜的气味,而他,总会向着棕榈和芭蕉的背后,眺望过去,像鸟儿俯瞰它的航线,他在那个方向里,能闻股冰凉的味道,那是来自西西伯利亚、小麦、雪和他童年的味道。他觉得南方生活乏味透了,而且——如果实话实说——整个生活都叫他失望透顶,他日益频繁地想起窑洞里的炉膛,冒黑烟的灶火,馒头掰开时腾出的热气,凝固在舌尖的那点甜……他隐秘的内心之火在呼唤什么?当他索要一碗面时,仰着张孩子的脸。总有种亏欠,让人生不完美。对他,就是那碗面,以及和面裹挟在一起的那些情绪,不被别人理解。在南方,人们完全匮乏对面的联想,他们从不觉得,馒头、面条、花卷、饼子、锅盔、饺子、哨子面、浆水面、疙瘩汤、拉条子、揪片子等词语,会比它们的实物更丰满,更有滋味,更利于咀嚼,他们坐在饭桌前,大喊一声:打饭。饭,必是米饭。绝无其它。
  有时候,饭,不仅是饭,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特定的指代,在某一处,它特指一,在另一处,它可变化出无穷。有个新兵,由岭南参军至新疆。第一顿吃馒头,第二顿吃面条,第三顿开饭前,他嚷嚷:再不给饭吃,老子就不干了。北方兵惊诧:你吃的那两顿,难道不是饭?我和他相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小村,他在一场大病后退伍,娶了当地女子,在三间黄泥小屋中定居,种植小麦和棉花,每日吃包谷馕,喝涝坝水,采桑葚白杏充饥,午间切西瓜当菜。他生活在被沙漠圈起的小片绿洲,全村只一辆拖拉机,一周出门一次,采购日用品。他见到我,纯属偶然,我随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拉力赛车队进入小村,他到村口的涝坝提水,听到熟悉的汉语,便上前和我打招呼。他身穿袷袢(维吾尔族人的长衫,腰间系布带),脚穿套鞋(上炕时需将套鞋脱掉),头发里落满土黄沙粒,脸颊发皴,满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全然没有一点南方气息——除了他所描述的那个年轻人,执拗地索要米饭。所有和岭南相关的一切——故乡、父母、亲人、朋友——皆消散不见;多年来,他被抛在孤岛上,过着鲁滨逊的生活。大病时。他不知吃了哪种古怪的药,虽保住了命,但却患上皮肤瘙痒症,只能居住在极干燥之地。这个后遗症令他心碎,因为他无法回家,甚至,不能离家太近。他试图返家,半路上,因不堪忍受小腹、腋窝的肿胀、溃烂和疼痛,又再次返回沙漠;他想自杀,走进胡杨林,欲找根能拴住绳子的枝桠时,遇到个端洗衣盆的女子,静静望他,并不觉得他是外人、闯入者。他娶了她。他很爱笑,一笑,牙齿的根部便全部裸露。他听到我说汉语时,陡然间,记忆之树像遭遇大风,唰啦啦摇晃,而他迫不及待想告诉我的事,却是米饭的事。
  我和黄教授相逢在“客家行”的旅途中,他年近七旬,白短袖T恤,姜黄长裤,同色软底皮鞋,身材修长,面颊瘦削,眼窝深陷,眉毛黑密,像搭起两顶凉棚。他的模样很像我所熟悉维吾尔族长者,而他,是地道客家人。当黄教授尚为少年,在美好的秋季,乘火车至北京,进入清华园时,几乎看不出北方和想象中有什么区别。他和那顿早餐劈面相逢:清汤寡水的稀饭、泛白的豆浆、发腻的油条、裂皮的馒头、雪里蕻咸菜、红豆腐……没有肉,没有一点肉!这个勤学苦读,一心要“及第”的客家少年,陷入震惊:原来北方人,可以如此随便地对待早餐!黄教授带着我,在南方小镇走街串巷,终于找到那个小店,吃了那碗他求学时常吃的及第汤:滚水中煮瘦猪肉片、猪肝、猪肠,放绿野菜,点客家酿酒,汤微红,活血去湿,再配碗新蒸米饭。何以一大早,就吃得如此隆重?他道:吃饱饭,大人去田里干活,孩子去学堂念书。又补充:晚餐是简单的。自清华毕业,黄教授执教高校多年,及至暮年,对自己学术上的成就绝口不提,似乎那条路早已凝滞阻塞,杂草丛生,但说起及第汤,却滔滔不绝,想都不用想,无数细节纷至沓来,整个人像被点燃的蜡烛,闪着光。在吱吱作响的藤椅上,他说起自己少年离家,在宿舍里度过忐忑的第一夜;他说起通过看医书,能对着穴位自己扎针治病,更别提洗衣、做饭的小事;他想照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在祖屋前的稻田里立尊雕像;他宣称,虽然这小店的汤也不错,但比起他母亲做的,还稍逊一筹……陡然间,我生出恍惚,觉得不是我和黄教授一起喝汤,而是他和他所复述的那个少年,真实的他,和虚构的他,占据着这张饭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