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将错误进行到底 将“错误”进行到底
 

将错误进行到底 将“错误”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7:34 影响了:

  儿童往往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而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有完美的情结,课堂上把学生教得频频点头,无一答错就心满意足。面对答错做错的题时教师就焦躁地大声疾呼:“瞧,这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重点,还是没听懂。”恨不得将那些错题嚼碎咬烂喂进孩子嘴里。显然,这需要教师建立一种新的错误观。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端正心态,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个宝贝。课堂教学中将“错误”进行到底,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那么如何巧妙利用“错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视错为宝,强化识记能力
  低段教学中,最容易发生的错当属字词类的错,尤其是字形上的错。我尝试着做了三件事:(1)准备了一本《宝贝收藏本》。(2)在教室中摆放了一块“宝贝收集板”。(3)每周开展宝物鉴赏拍卖会。
  把我们收到的四件宝贝“冻、微、烧、溪”摆在班级的“宝贝收集板”里,学生手头各持一本自己的宝贝收藏本,我们的宝物鉴赏拍卖会就这样开始了。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宝贝收藏本,请收集这四个字的同学站起来,要求他们献宝,请学生上台将字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犯过错的学生提高警惕。然后请错过的同学说说曾经错过哪里。接着请台下的同学竞拍,竞拍的方法是想出最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孩子们还真是很聪明。其中写“微”字时很容易将中间一横给漏了,一学生想出“微微一笑,只是一笑,不能漏下”后,大家一听马上记住了。还有一学生想出了“溪水流进大海里”,有力地避免了溪下写小字的错误。“烧字不加点,加点就灭火。”学生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了“烧”字。“冻”字用的是同音字记忆。拍卖成功的学生奖励一个“鉴宝家”章,然后由这位学生带领大家将这个字抄写在自己的收藏本里。通过游戏强化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对于低段学生比较适用,既有趣又形象。
  二、将错就错,培养辨析能力
  受以往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错误,面对偏差教师要气定神闲,将错就错,把皮球踢回给学生,引发一场热烈的讨论。
  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时,当学到朗志万回答伊琳娜的话时,有学生提出,朗志万就是在骗小朋友,课文为什么不说骗呢?这个小朋友根据妈妈提供的以往经验,认为只要不说真实的话就叫骗人。然而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意图是告诉学生朗志万教授是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以达到告诉学生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手做的目的。可见从教材的角度看,学生对教授的行为理解是有偏差的。但是,在教学中一口否认学生的理解显然是缺少说服力的。于是,我顺势引导,表扬他:“这个小朋友很有想法,能把课文中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对。不过,书里的故事和我们生活中的所谓欺骗意思是不是一样呢?”话题一提出,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想法很多:有的学生觉得在骗人;有的学生认为教授没有骗人,因为骗人最后会害人的;还有学生认为是教授在考验大家;也有学生说教授的意图是让大家明白不能相信别人说的话,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做做看……最后大家从讨论中明白: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手做。
  以小小的认识偏差引发讨论,让孩子们通过思维的碰撞,得到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将错就错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三、对比思错,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中产生的有些错误,往往不需要老师刻意的纠正,只要经过比较,孩子自己也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且往往通过这样的比对,孩子的想象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如《画风》一课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来画风,说说你会画些什么。学生回答:“我画风筝。”这个回答显然不够完整,我就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怎样的风筝给你带来了风一样的感觉。学生马上来了灵感,我画一只飞翔在蓝天上的风筝。我还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对比思考一下错在哪儿。(1)我想画窗帘。(2)我想画吹得胖胖的窗帘。学生经过比较很快发现第一句中表达不够清楚,不知道是不是有风,第二句写得很形象,风让大家都感受到了。句子类型的错误,只要通过比较思考,一般学生都能很快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挖掘潜错,拓展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错误,以下称“潜错”。潜错在课堂上稍纵即逝,需要老师的细心引领。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有段话是这样写的: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全班同学都有相同的感受,在他们看来最弱小的是萨沙,理所当然应该给他了。其实,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理解上的潜在错误。大家都认为年龄越小能力越弱,弱者需要强者的帮助。显然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于是我查找了原文,《我不是最弱小的》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妈妈,似乎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教学时我与学生解读原文,告诉孩子们无论强弱都可以尽力去帮助别人,通过保护帮助别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这样使学生对强弱与互助的理解更为深刻了。所以如果教师能够站得比学生更高远些,看问题更深入些,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错误,就能时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教学中重视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就会让它成为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手段,课堂也会真正地属于孩子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