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8:49 影响了:

  “语感”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它是人们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结合到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的理解为:语感,是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就小学生而言,由于其文化功底的薄弱,信息接收、传输、反馈尚处在被动或无意识状态之中,对学习对象、内容的感知、领悟、体验、想象能力相对低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语感之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表现在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听,通过聆听表达者的述说,从其语意和语气来准确感知表达者思想和情感;说,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通过阅读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含义,表现出较高的鉴赏力;写,准确地遣词造句,有较好的文理和表现力。
  语文教学要突出阅读教学,培养语感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课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能收到不同的阅读效果,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一、粗放性阅读,追求阅读的量,全面感知语感
  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和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用文字来构筑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这些文字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观察体验进行思考之后而形成的语言符号。单个的文字或词语本身不具备直接可感性,而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后,就变成了可以感知的读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凭借语言的描绘,在大脑中浮现出文字语言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在培养语感的初级阶段,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只不过这些阅读不一定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只要粗放性的阅读,追求的是阅读量的积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设置情境读、作品比较品析读等等。读的形式也可以的多样的,富有变化的,如默读、自由读、齐读、听读等等。读的多了,积累丰富了,学生就能“变别人的为自己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我看到学生阅读时那种会心微笑的神情和摇头晃脑的动作时,我就感到“我的学生有语感了”。叶圣陶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如果单靠,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的就越深切。直到总结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我觉得是最好的印证。
  二、品析性阅读,注重阅读的质,深入领悟语感
  品析性阅读是培养和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内涵,感受语感,指导朗读时,我在不影响原文语句通顺的前提下,对文章句子做一些词语删减的比较性朗读。当然,这些词语都是些准确、传神的词语,是准确感受语感的关键性词语,通过比较、品析,让学生探究课文的内涵,这种阅读,关注阅读的质量,较前一种粗放性阅读提高了一个层次,对语感的培养也高了一个层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一课重点部分是讲年老体弱的谈迁重编《囯榷》。其中有两段话,原句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囯榷》。”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用了多组数字,我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去掉这些数字和读到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另一段原句是:“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囯榷》诞生了。新写的《囯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理解“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面对孤灯),不怕病(年老体弱)”,还有句中又一次运用数字“104卷”,“428万4千字”。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性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说出文章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边读边议,理解、交流,把自己的感情通过不同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产生感情共鸣,读中感受和增强语感。
  三、形成性阅读,强化阅读的悟,内化形成语感
  “情动而辞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优秀读物,是学生学习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构思布局作文的绝好范文。在学生的阅读中,通过文中语句长短的变化,语调高低的变化,语气轻重的变化,即所谓的“抑扬顿挫”,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的独到的见解,并逐渐学会在说话和写作中形成语感,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这种阅读,笔者姑且称之为“形成性阅读”。这种阅读,强调对读物的感悟、理解、内化。这里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示范,教学中,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妙趣横生的语言,热情饱满的语调,徐疾相济的语气,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多么有益的影响啊。另一方面是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和品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达成的沟通。这需要学生既能领会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又能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唯有多读、多品、多悟,学生才能在“畅游”于大量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将学习内容的文字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学生语感培养的高级层次。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语)。而语感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我们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感受材料是语文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感受方法是课文阅读。通过多读,让学生加强积累;通过品读,让学生善读;通过积累、内化,让学生爱读。只要我们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出阅读兴趣,充盈着阅读热情,那么,学生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和内化之时,也就是我们教师教学成功和学生语感形成之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