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评价需实现的“四大”转变|新课改四大支柱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评价需实现的“四大”转变|新课改四大支柱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6:15 影响了:

  摘 要:教育进步需要教育内涵价值、体制机制、内外技术的创新,体现理念的力量、结构的力量以及科技的力量,而考试与评价是兼具三者的“杠杆”,必须发挥检测、诊断、甄别、预测以及导向的作用,既关系到教育公平,又关系到教育效率,中国高考的人数多、历史长,却未得到国际认可,局限性极大,必须对其进行改善,提出新的考试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评价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44-02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迄今为止历经13年;2001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颁布,新课改开始,迄今为止历经11年;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提出新评价要求,迄今为止历经10年,但是这些文件的落实效果到底如何有待考量,朱永新教授指出,我国教育的现状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缺乏可行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杨东平教授更是指出了应试教育的严重性,中国的应试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以整体的危害性、残酷性到了严峻时刻且在向高等教育蔓延为标志,学生“吊瓶”、“烧书”、“国旗下演讲”事件就是对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教学与青少年的成长和日常生活相割裂,将学习变成枯燥、刻板、压力强大的智力和技能训练,不仅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而且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想要学生不“呐喊”也难。社会“唯学历是图”的趋势不但不减,而且愈演愈烈。中国教育改革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呼唤新型学业评价技术,当前的素质教育实施遭遇三大瓶颈—评价、教学、考试,实施专业评价,建立多种考试、多种评价、自主选择、优胜劣汰的考试评价制度。教育进步需要教育内涵价值、体制机制、内外技术的创新,体现理念的力量、结构的力量以及科技的力量,而考试与评价是兼具三者的“杠杆”,必须发挥检测、诊断、甄别、预测以及导向的作用,既关系到教育公平,又关系到教育效率,中国高考的人数多、历史长,却未得到国际认可,局限性极大,必须对其进行改善,提出新的考试理念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从宏观评价转向微观评价
  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文件中基本完整的给出了国家教育的目的和标准体系,主要内核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结构:学业素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综合素质的“五维目标”两大体系。
  教育质量的评估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学业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从微观层面看,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区域教育质量检测属于宏观教育质量检测领域,以往的区域教育质量检测往往是基于宏观教育质量的目标结构进行设计和实施,重点检测宏观教育的状态和结果,关注的是状态量度和结果量度,而忽略过程量度和效率量度、忽略掉微观教育目标的检测和反馈及改进等。只关注状态量度和结果量度,重点检测宏观教育的状态和结果,实施宏观教育质量检测,而忽略过程量度和效率量度、忽略掉微观教育目标的检测和反馈及改进等,主要是由于理论设计及技术手段的不足所造成。在设计上同时重视宏观教育质量和微观教育质量,通过对宏观教育质量目标和微观教育质量目标的解析和转换,形成宏观与微观一体化的教育质量多层次目标结构;在教育质量检测实施上,同时重视过程量度、状态量度、效率量度、结果量度;并特别重视在宏观教育目标实现要求和过程中,对微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的检测和反馈,并提供改进参考报告。
  二、教育评价从工作质量评价转向结果质量评价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或者学校都比较关注工作质量,例如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修葺校舍、配备校车、实验室以及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新课改改的载体是“课程”,改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结果质量上,教育质量的这种二元结构必须协调,缺一不可,在认识教育质量的时候,兼顾工作质量与结果质量。
  三、教育评价机构由政府向第三方转变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可观.如美、英等国;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象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澳、新、韩,巴等国;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芬兰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国,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2005)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07),从宏观和微观开展基础教育发展及质量监测,通过拟定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组织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为各地开展基础教育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同时,部分省也相继成立了省级研究机构,如重庆市已经进行了较好的研究与施测工作(2010),而北京市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以基础评价框架子系统作为基石(王云峰,胡进,张咏梅.2009)。政府或者学校在教育评价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面临着评价的公开性、透明度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评价的一个趋势是由第三方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力求评价过程的客观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检验教育改革成效,发现教育问题,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决策依据,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评价的目的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色转变
  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和杠杆,对评价对象进行数量的量化以及质量的考核,教育评价从宏观上来说具有诊断、甄别、选拔等功能和目的,但是具体到具体的教育领域,教育评价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例如,对于教师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对学校管理的评价等,当前的教育评价,特别是基础教育评价主要发挥了发现问题的功能,通过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发现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后续的解决问题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跟进措施,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解决问题,改善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基础教育评价必须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评价必须“做实”,才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利用评价的方式和结果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并逐渐的改进和完善,达到以评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毓珣.国外教育质量监控述评 [J].外国教育研究,1 999, ( 6):23
  [2] 张济生..对“教育质量”内涵的新认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 徐传德.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J].基础教育参考,2005,(5)
  [4] 王少非.国际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一个模型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5] 辛涛,李峰,李凌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黄雪娜 崔 淼.英、法、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比较分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
  [7]纪明泽.国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状与评述,上海教育[N],2011—11(A)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