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性关怀:关于人性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性关怀:关于人性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2019-07-04 04:07:47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下,如何实施文言文教学以及怎样呈现出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性关怀意识,本文拟从“文言文”、“新课程理念”、“文学精神”这几方面予以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 新课程理念 文学精神
  国家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唯有文言文教学改革一直迟滞。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的确如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让人叹惋。那么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到底该怎么发展,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理念 变方式 倡创新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体现在教学中,便是“创新”“通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完善教学思想与理念,优化课程资源与结构,提升教学效果。而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言以蔽之,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的是这样几个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共同发展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待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欣赏 味文情 悟文道
  教材所选的文章,或文约意丰,含蓄蕴藉,或讲究推敲与精练,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大都文质兼美。这更要我们仔细推敲文字,探究文意,体悟文中的文学精神,如“可惜一溪明月”“杜宇一声春晓”:和谐的自然山水中深涵的物我两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忠体国的高尚情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田园之美,学生通过探究文意、欣赏文本,进而达到美读文章、涵咏性情的目的。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学生抓住现实中“射虎”太守和理想中的“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理解词作大意,体悟词作所深涵的那样一种积极进取、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文学精神,这也是我所说的“文道”。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大浪、江月、惊涛”,还有“强虏、公瑾”等意象、历史人物所传递出的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以及在其中融注的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三.促探究 重积累 夯基础
  新课改倡导人本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基本知识,恰恰相反,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求老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重难点字词、句子、甚至文段,要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而不是自己替代学生思考,搞机械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愿”学、“乐”学文言文,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可谓一箭数雕。如对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教读:“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愚公移山》),“泾流之大”中“泾”通“径”(《秋水》),“江”“河”在古汉语中一般也专指“长江”与“黄河”,而非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江河,如《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河”,以及一些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的知识,道理是一样的,在此不再赘述。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其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加强对现代语文的理解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涵咏学生性情,而这也是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倡导的。
  
  何长军,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