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人力资源三大支柱 卓越学校的三大支柱
 

人力资源三大支柱 卓越学校的三大支柱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8:14 影响了:

  一、卓越学校的支柱之一——优秀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学校风范和学校精神,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等。深入考察不同的名校,无一例外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鲜明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它们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走向卓越。学校文化对学校品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优秀学校文化的表征
  (1)先进性:体现教育的时代主旋律和人类美好的价值追求,以时代精神为指向,体现时代精神的内涵。在当代,教育对人的关照是最大的主题,康德说:“人是目的”,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过上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生活,这应该是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2)认同性:为师生员工所认同,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发展、丰富起来的,反过来,它又对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塑造作用。学校文化一定是属于师生员工的,根植于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观。
  (3)弥漫性: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外在的符号、师生的行为举止和师生的做人做事方式中。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可感、可触摸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学校可见的制度、口号、仪式中,更应该同空气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每个人的“做事方式”。
  (4)开放性:能够吐故纳新、兼容并蓄,自我完善。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完善的系统。学校文化既要注重积淀和生长,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吐故纳新;既要注重自己的历史,坚持自主发展和自我创新,又要广泛学习,兼容并蓄。
  2.优秀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正如有学者说:“组织文化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它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会倒塌。”支撑一所学校并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正是核心的学校文化。
  (1)导向功能:学校文化能够通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规范统一学校成员的行为。
  (2)教育功能:学校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在学校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往往不是某门学科、某种知识,而是学校文化,是经过学校文化熏陶形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3)约束功能:学校文化通过倡导和塑造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风范等精神文化内容,从而造成强大的个体行为从众化、标准化的群体心理压力与动力。
  (4)凝聚功能:学校文化寄托了组织成员的理想、希望、要求,共同的文化习性、理想目标、传统风范、行为规范,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动力机制,学校文化越成熟、越发达,个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群体意识就越强烈,学校的凝聚力就越大。
  3.优秀学校文化的构建
  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有造血功能,既能够“温故知新”,又能够“吐故纳新”。在对传统的审视和梳理中,修正和改变过时的信念、价值,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挑战,不断注入新鲜的文化因子,使传统和创新和谐统一,使学校文化始终充满活力。
  (1)构建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朴素典雅的环境文化。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言说”,并表达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如学校的雕塑、名言警句、文化长廊、花圃亭台等物质环境建设,都应与其情其景相交融,让环境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师生的心灵。
  (2)构建蕴含时代精神,富有个性且为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构建学校精神文化,要使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的主体精神相统一;构建学校精神文化,要有对学校传统的梳理和继承,使学校的精神文化有根基和源头,始终流淌着独属于自己的血脉;构建学校精神文化,要形成群体的文化自觉,使学校精神文化真正成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制度文化。学校制度的精神要重于形式,赋予制度以精神的色彩,要在文本制度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等,赋予制度以灵魂,让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如何使钢性的制度蕴涵文化特质,使制度更具人文关怀,处处体现尊重人、发展人的制度设计理念,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卓越学校的支柱之二——“行动”中的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载体,所有的教育目标最终都必需通过课程加以实现。
  一所优质的学校必然对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仅能够积极回应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积极主动融入国家课程改革的大潮,而且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开展校本层面的课程改革,不断构建和丰富具有浓郁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1.“行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但改革依然步履维艰,改革仍未触及深水区。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比比皆是,在许许多多的学校,校本课程只是花瓶和摆设,课堂教学也依然故我,还是“填鸭式”、“满堂灌”,还是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课堂文化依然是“记忆型的教学文化”,中小学生依旧背负沉重负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落实者——学校,缺少真正的“行动”。因此,行动,义无反顾地行动,不观望,不徘徊,在行动中寻求突破,才是课程改革能够深入推进的关键。
  2.教育良知是“行动”的起点。邱成桐先生曾经痛心疾首说:“那些认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都是多么可怕的自我麻醉。”事实上,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关注的是“知识、理解、技能”,而忽视了恰恰是更为本质的“思考力、批判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教育不但对学生智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上帮助甚少,更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发展、生活的幸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