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谈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试谈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1:37 影响了:

  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某个言语社团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一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社会中男性占统治地位,被认为比女性强,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导致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讨论如何在当今社会改善这种状况。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性别歧视
  
  0引言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男女说话人在使用共同的语言或地域方言时表现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某一特定的语言变体中,使用相应的语言项目去指称男性或女性时,除表示生理的性别差异外,另外附加的特别的含义。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况。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我国,从古至今女性和男性都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女性常处于从属、被排斥、被替代、受歧视的地位,而男性总是处于主导、统治的地位。毫无疑问的,这种男主女从的性别歧视现象也表现在了汉语的各个方面。
  1汉字的构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发生了转变,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男子在社会经济中逐渐获得支配地位,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当男性变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时,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开始显现。汉语中最基本的语素是单独的汉字,我们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根源的痕迹。首先分析男、女、妇(婦)三字的构造及含义。“男”字由“田”和“力”构成,而“婦”由“女”和“帚”构成。在《说文解字》中,这三个字被解释为:“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屬皆从男。”“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从女。”“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原来妇女的形象是“持帚洒扫”。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们还见到这样的词条“执箕帚:古时指充当臣仆或作为妻子的意思。后专用于借称妻子。”这三个字的解释充分说明了古代社会中男性的地位明显高于女性。
  在《新华字典》中有247个汉字是以“女”作为偏帮部首构成的。其中有些字表示姓氏,如“姚”;有一些字表示具有女性元素,如“姐,妹”;有一些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娇”。但也不难发现,有大部分以“女”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带有一些贬损、侮辱的含义,如奸、娼、妓、妖、奴、婊、嫉、媸、嫖、姘、婪等。而“男”字很少作为偏旁部首出现在其他汉字中,这和古代只把男人看做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关,一般表示与男人有关的文字都不出现特别的偏旁部来强调。
  2汉语的词汇组合
  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性、格等词形的变化,但对语序的要求比较严格。语言的发展也是词汇不断重组、更新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态度。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性别的偏见。在所有男女并称的词语中,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几乎都是男的排在前面,女的排在后边。例如:夫妇、兄嫂、姐弟、父母、公婆;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痴男怨女,男女有别,一男半女等。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往往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上下等,所以以上这种“男前女后”的词序结构表现了女性在我国历史上受轻视的状况,反映出了男性优于女性的偏见。
  汉语中有些字和表示女性的词连用时,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含义,而与之相应的男性词汇加上这些字则含褒义或为中性词。例如,汉语称女性大龄未婚青年称为“老姑娘”“老处女”,而男性大龄未婚青年称为“单身汉”。“单”和“老”在此都有“未结婚,一个人”的含义,但前者带有明显的贬义,暗示人们这位女性脾气古怪、难以相处、嫁不出去,而后者却无贬义,甚至暗示这是他的一种选择。又如,丈夫和妻子均为夫妻的某一方,但“丈夫”前加“大”字可表示男子英雄气概,而“妻子”只是一个中性词。又如,“鳏夫”和“寡妇”前者意义是中性,不贬不褒,而且很少使用,似乎男子丧妻无关紧要。而后者使用很多,表示了人们对女子的婚姻状况十分在意。而且“寡妇”用在某些场合,常常带有对性的联想,例如谚语中的“十个寡妇九个俏”“寡妇门前是非多”等。再如口语中的“爷们儿”和“娘们儿”,男子用“爷们儿”时带往往是一种自豪,得意洋洋的口气,常说自己是“大老爷们”表示自己的男子气概,而“娘们”或“大老娘们”则代表了一种不屑,是一种轻蔑的口气。如“你怎 么做事象个娘们似的”。女性从不用这个词自称。这也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女性的评价和观感,是女性受到歧视的另一种表现。
  3汉语的日常称谓
  在日常生活和阅读文献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称谓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痕迹。首先从姓氏上看,旧中国男子有姓有名,而女性与男性相比姓名则不受重视,或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婚后即以夫姓加妻妾身份呼之,文雅的如“李夫人”、“赵姨娘”、“王氏”等。在现今,这种状况虽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称呼某人的妻子时还是喜欢用“xx太太”。民间对妻子的俗称则是“李二屋里的”、“银杏他娘”、“张家媳妇”等。其次,夫妻本是地位平等的,但其称呼的地位却是垂直的而非平行的。古时候,妇女常自称为“奴、奴家、妾”等,表明她们以奴隶、副室的身分自居;而男子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也用“贱内”、“糟糠”“内人”等。在当今的农村,还有为数不少的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婆娘”、“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烧火的”等。这些称呼虽然并非表示实际意义,但却反映出女性的生活空间以及的地位。在当代社会的一些正式场合中,虽然会用“女士们、先生们”来指代男女,但我们会发现,女士和先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词汇,在现实中我们很少说xx女士,却经常说xx先生。
  4汉语的人名表
  在一些官方文件的人名表中,我们会发现,在女性名字的后边通常会有备注或注释表明性别,而男性一般没有。在大学的点名册中,通常女同学后边也会有*或其他符号标注。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男女之间的区别性对待。例如:
  5汉语谚语和歇后语
  汉语中有许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谚语,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积淀过程,而这其中的好多也带有了一些男尊女卑思想的印记。例如:“十九裙钗女,比不上一个踞脚儿”、“三个红花女顶不上一个牛屎汉”、“精女不如痴男”、“生个男孩满堂红,添个女孩年年穷”、“生个女孩生个贼”、“买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妻子面前莫说真,朋友面前莫说假”、“兄弟犹如手足,妻子犹如衣服”、“ 一百多娇女,不如懒汉脚后跟” 等,这些谚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歧视。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社会对女子的看法也可以从这些歇后语中窥见一斑。例如:“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笨婆娘打架——拉拉扯扯”、“笨媳妇纳鞋底——凹凸不平”、“婊子骂娼——一路货色”、“病女卖凉粉——人弱货软”、“吃斋的恶婆子——口素心不善”等等。
  6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汉语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这种状况不可忽视,但要想彻底改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不应只依赖于对词语的改变,即使从语言中抛弃了对女性不利的词,但它的所指仍然存在。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性别歧视观念,抛弃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给予女性平等的重视与尊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才会得以扭转。总之, 语言的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不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汉字的不断规范化,在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下,语言的性别偏见会逐渐地消失。
  
  [参考文献]
  [1]戴庆夏. 社会语言学教程[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2]罗红.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 (4).
  [3]吴长镛, 姚云竹.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 修辞学习, 2002, (114).
  [4]姚晓鸣.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