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冯征将军与邯郸县歌:邯郸县
 

冯征将军与邯郸县歌:邯郸县

发布时间:2019-07-18 04:00:45 影响了:

  1997年5月6日至8日,冯征将军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名义,来石家庄市参加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我曾于6日晚上慕名前往冯征将军下榻的河北师范大学招待所拜访。
  第一次见到冯征将军,是我院1995年7月在石家庄举办的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说实话,冯征将军那次参加会议是随萧克、杨成武二位老将军而来,因此,那次会议我对他印象并不很深。后来我听人介绍说他是邯郸人,是“*****”期间曾因质疑林彪吹棒的“一句顶一万句”而获罪受到迫害的人,这才引起我的注意,并萌生了以后有机会拜见问候的念头。这就是我那次拜见冯征将军的最初动因。
  那次拜见是5月6日的晚上,他听说我是邯郸人,又是学历史的出身,还写过《邯郸简史》,很高兴,当场送我一册新出的《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七《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一书(该书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华龄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收录有冯征将军在“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辞)并题词留念:“继民同志存阅。冯征一九九七·五·”。
  因为是老乡,话题自然就谈到了邯郸和历史。冯征将军介绍他是邯郸县百家村(现在属于邯郸市复兴区)人,我说我是西南庄人。冯征将军知道西南庄,而我对百家村也相对比较熟悉,因为该村在抗战时期发生过日军制造的“百家村惨案”,这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整个邯郸市中小学生人所共知的惨案,我们作为学生曾到该村参观,听过惨案介绍。而且我家的坟地过去属于百家村,我们每年上坟祭奠也经常从百家村中穿过。所以我们各自介绍过基本情况后更有了一种亲近感。
  话题转到了邯郸历史之后,又自然而然涉及到了赵国。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邯郸县歌》的内容很多说的都是赵国历史。我第一次听说还有《邯郸县歌》,感到很惊讶,接着追问歌词的内容。他为了使我深信不疑,特别告诉我:“我当时在小学当老师,《邯郸县歌》大家都会唱,现在我还会唱。”随即慷慨激昂地唱了起来:“溯吾邯郸,地势雄盛,赵国之古都……”并拿起笔来,边唱边写,在送我的《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一书的封三上写下歌词和简谱。我那次见冯征将军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他在**中受迫害的细节,因此对《邯郸县歌》的情况没有深究。当时还想,以后还有机会,届时再详细了解《邯郸县歌》的来源以及背景情况。冯征将军主要谈了他**中受迫害和抗战时期在冀西白草山战斗中受伤获救的情况。其中有两点我印象深刻,一是他说在质疑“一句顶一万句”时并不知道是林彪的意思,“如果知道了也不敢啊!”冯征将军的坦诚由此可以想见。二是他谈到白草山战斗中受伤获救时对给予救治、护理的平山老乡的一往情深,称是老乡给予了第二次生命。
  从1997年那次拜见冯征将军之后,《邯郸县歌》一事就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我是邯郸市人。邯郸是赵国之都,遗留有不少战国至两汉的文物故迹,史籍记载有大量关于邯郸的资料,民间更流传有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故事,邯郸人特别是本地人具有相当浓厚的古都意识。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给我以很大影响,我对历史产生兴趣与此紧密相关,有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邯郸可以说是我最终走上史学研究一途的最初起点。我后来虽然在外地工作,研究重点是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黑水城文献,但与邯郸有关的先秦战国的赵国史始终是我的关注点,也不时参加一些有关邯郸地方史的会议和活动。我在参与撰著《邯郸简史》《邯郸近代城市史》时曾注意搜集邯郸近代史方面的资料,痛感近代邯郸资料的奇缺,常常有邯郸的近代资料反不如先秦两汉时期资料丰富之感。因此,当我听说上世纪30年代即有《邯郸县歌》,冯征将军给我写下《邯郸县歌》歌词和简谱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非常值得保存。
  前些年,我时常想起那首《邯郸县歌》,也很后悔当时没有向冯征将军多请教与《邯郸县歌》有关的情况。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曾与胡克夫(负责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商议,抽时间去北京一趟,专门拜访冯征将军,了解《邯郸县歌》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等问题,可惜一直未能成行。直到听说2009年4月冯征将军去世,我才突然意识到,有关《邯郸县歌》来源这个本来轻而易举的问题也许永远都成了不解之谜。我为自己错失良机懊悔不迭。
  近几年,我也曾为解决《邯郸县歌》的创作时间和形成过程、作者等问题访问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均未如愿。而且奇怪得狠,前些年我想再翻阅一下《邯郸县歌》,但那本《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在我的藏书中却怎么也翻检不到,去年则在不经意间偶尔见到了。我赶快进行扫描,留下了电子文档,生怕丢失了这份珍贵的资料。现在我将冯征将军手书的《邯郸县歌》照片以及歌词、简谱的释录本公布出来,一则表达对冯征将军的怀念,二则为近代邯郸地方史留下一份差点儿淹没在岁月尘埃中的历史记忆。
  最后,我想就《邯郸县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知情的读者予以补正。
  从冯征将军所述看,他上世纪30年代在邯郸县当教师时就会唱《邯郸县歌》。据冯征将军《难忘的“七师”》一文回忆,他上世纪20年代后期在邯郸县上小学,1931年苏曹镇高小毕业,因水灾而漏考大名七师,随即考入县乡村师范,1934年13岁时县乡师毕业,14岁起执教于张庄桥、堤南堡小学,1936年考入大名七师(《直南一个革命策源地——大名七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212页至218页)。这一段时间正处于30年代前期,冯征将军称《邯郸县歌》在邯郸很流行,这至少说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及以前《邯郸县歌》已经创作出来。
  《邯郸县歌》创作时间的下限划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应该没有问题。至于《邯郸县歌》创作时间的上限,考虑到30年代之前的邯郸是风气未开的内陆小县,本地文化环境很难自行产生县歌之类的音乐作品,应该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来着眼,因此,我推测《邯郸县歌》的产生与清末和民国时期几次制定国歌的活动有关。据介绍,清末新政前后,作为临时的代国歌有《普天乐》、《李中堂乐》和《颂龙旗》等,供清朝外交官或有关部门在外交场合临时使用,但不是正式的国歌。清朝正式的国歌是1911年10月4日颁布的《巩金瓯》,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首国歌,其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颐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但这首国歌颁布6天之后即爆发了武昌起义,因此它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不承认《巩金瓯》为国歌。第二首国歌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颁布的《亚东开化中国早》,也有的称为《五旗共和歌》,其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第三首国歌是1915年袁世凯统治时期颁布的《中华雄踞宇宙间》(或作《中华雄踞天地间》),歌词内容是:“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锦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袁世凯称帝后曾改“共和五族开尧天”为“勋华揖让开尧天”。第四首国歌是1920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颁布的《卿云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末尾加上了“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两句。第五首国歌是1930年3月国民党确定的代用为国歌的国民党党歌,歌词内容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由此可见,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前制定国歌活动的时间段主要有4个,一是清末新政时期;二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初年;三是1920年前后北洋政府时期;四是北伐成功统一北方之后。以上4个时期,我感觉,清末新政时期,邯郸作为风气未开的内陆小县,出现县歌的可能性不大;国民党北伐之后,似乎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从县歌内容看,丝毫看不出三民主义之类词句的痕迹;我倾向认为民国成立后至北洋政府时期20年代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这一时期为制定国歌曾经多次向全国征集歌词,各阶层曾广泛参与,再加上地方自治意识和*****的影响,这肯定对县歌的创作产生影响。再者从《邯郸县歌》歌词内容“溯吾邯郸,地势雄盛,赵国之古都。南靠邯山,东邻滏水,灿烂荣华图。廉颇李牧,名相古湖,完璧蔺相如。慷慨悲歌,豪杰志士,吾辈当补误”看,其风格显然受到《五旗共和歌》的影响。从民国初年到20年代后期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国歌的征集、修改、变更一直纷纷扰扰,前后数度,疑《邯郸县歌》即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至少歌词的创作受到了《五旗共和歌》的影响,因此也必然是在此后至1920年颁布《卿云歌》前后。这就是我倾向认为《邯郸县歌》产生时间段在民国成立后至北洋政府时期20年代可能性比较大的基本缘由。当然,以上纯粹是推测,并无实实在在的根据。这里只是想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引起读者,尤其是治民国史者、治近代音乐史者的注意,并请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 张 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