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文学作品鉴赏1000字
 

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文学作品鉴赏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1:53 影响了:

  摘 要: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本文主要剖析了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的一般过程:感知阶段、体验阶段、判断阶段、玩赏阶段,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把学生整体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创造性鉴赏;与写作训练紧密联系。
  关键词: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
  对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鉴赏的过程是受到美感教育的过程。鉴赏性阅读,是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及内涵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别,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所以鉴赏还包括主动的判别,它与读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一、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从阅读和测试情况看,进行鉴赏性阅读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注重语感,把握内容(感知阶段)。
  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知活动。我国早期教育家夏丏尊对语感作过形象的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文学的敏锐感受,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文学作品不像其他艺术形式把色彩、线条、颜色、音响等感觉因素直接交给读者,鉴赏时首先要借助语感,使曾经化为作家头脑里活跃过的可感知的形象,再在我们的头脑中生机勃勃地浮现出来,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环扣”。
  例如,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们根据作者运用的语言文字材料,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溪流,粉色的桃花,缤纷的落英,鲜美的芳草,以及那追逐着浪花的渔舟,那惊喜而痴迷的渔人,甚至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水声,此起彼伏的鸡犬之声,村中男女忽闻“今是何世”的惊奇感叹声,于是我们似乎也来到了桃花源里。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于有特定技巧的文字材料,将学生的审美感知稳定地引向对象,使各种感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地、立体地、多层次地去感受文学作品,从而获得对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较完整的印象。
  完形心理学理论十分重视艺术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它要求人们在阅读作品时,把它视为一个格式塔,即知觉整体,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揣摩、玩味,从而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艺术营构技巧等。在阅读活动中,对一篇语言艺术作品的阅读,不应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部分,而应以整体形式出发,任何一篇文章的生成与构成,无论是一首诗歌,还是一篇散文、小说,都是一个有机的营构系统,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阅读的审美感知,就是建立在文章营构系统的整体把握上,去发现文章营构的艺术美。
  (二)品读——品味语言,激发想象(体验阶段)。
  在文学鉴赏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指出:“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断能力。鉴赏者要充分地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或意境),形成美的观念,获得强烈的美感,没有想象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品味作品的语言,激发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但这种补充,不要摆脱作品中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按照其提供的方面和范围进行,同时它又是以鉴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艺术修养、生活经验为依据、为起点的。
  比如在赏析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特点,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作品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进而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整体奇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实际上,在这个补充想象过程中,我们的“通感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的通感能力,就是指文学鉴赏时,各种心理因素、各种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作品或许只描摹了某位人物的声音,你在补充想象时不仅把握住了声音,还凭借你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补充想象而得到他的模样、神态、体态等,从而愈加完整、真切地把握住艺术形象,使艺术形象更呈立体感,简直呼之欲出。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的中介,是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的桥梁。通过想象,不但在鉴赏时使呈现于感知之中的语言文学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还能使之更加丰富、深刻。
  (三)研读——深入体验,揣摩意组(判断阶段)。
  深入体验,揣摩作品的真正意蕴,是鉴赏性阅读的重要环节。体验,是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如,当我们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下面两段人物语言就要品味、体验一番。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愿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走一步路的林黛玉分明在这里碰了个“软钉子”,她还不知道老祖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结果说漏了嘴,引起了贾母的微微不悦。紧跟着宝玉出场,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口气完全变了,而且巧妙地引用了贾母的语言,这说明林黛玉颇能察言观色、小心做人。体验作品的过程就是如此,鉴赏者对形象的感觉、补充、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他逐步深入地思索形象意义的过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