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中国瓷器之龙纹演变 中国瓷器阅读答案1718
 

中国瓷器之龙纹演变 中国瓷器阅读答案1718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6:23 影响了:

  一.龙纹的起源      龙纹图案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联盟之后,形成的共同崇拜的图腾形象就是龙,所以中华儿女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如图1),其龙纹形象朴素而概括。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其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称之为“真龙”。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龙角开始形成。
  
  图1
  
  二.龙纹的发展
  
  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
  瓷器自产生后,龙纹就成为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造型。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龙纹造型,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特点。此时的龙身是胖美健壮的蛇体;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美丽的凤眼,凤眼是智慧、聪明、感情丰富的象征。此时的龙纹常常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与当时国人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宋代是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时期,五大名窑就出自此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形体基本已成格局。过去的兽体已消失,确定为蛇的长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总的看来,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艺术造型浑厚,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参看宋代的龙泉青瓷龙塑-图2)。
  
  图2
  
  元代陶瓷以龙纹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元代龙纹很有特色,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头颈细;下唇似如意状;舌小如戟状。此时的龙纹体态轻盈娇健,曲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图3 〕,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成了人类主宰的化身。
  
  图3
  
  而给龙纹划以五爪和三爪、四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有了“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之禁令(《元史・舆服》),龙纹成为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便由此发端。
  
  三.龙纹的全盛期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永乐、宣德时的龙纹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如图4)
  龙爪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其整体形象恰似当时的中国国势,昂首屹立东方,称雄世界。
  
  图4
  
  到明代中期,龙纹的特征是:龙首扁长,上唇呈如意状,龙爪紧靠呈风车状。这时的龙纹,多为游龙,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
  明代晚期,龙纹形式多样,但仍以游龙居多。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鬃毛成蓬,有上冲之势,上颚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而凶猛不足。万历正面龙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豹脸”;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
  明末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部瘦尖,胡须较长,蓬头散发,爪似蟹爪,低头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称“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清代顺治龙纹,鳞作斑片状,龙身线条圆满而富有弹性;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动态威猛强健,气势雄强,还往往从海面露出半截(如图5),富有虚实对比。
  
  图5
  
  图6
  
  清雍正龙纹,背鳞较圆钝,体态流畅灵动,动感强烈(如图6);乾隆官窑龙纹,眼正圆,龙爪富有变化,整体造型工致精巧,华贵富丽。清中期后的龙爪,已没有元明时三角形龙爪之锋利感,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力。清嘉庆龙纹,龙爪承继前朝遗风,但趾很粗。 道光龙纹,爪细如线。同治龙纹,细颈,粗躯,尾上翘,状如走兽。光绪龙造型变化较多,有的无背鳍,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硬直。龙爪也不像前朝的骨肉清楚,此时的龙爪只是僵直的伸出,没有动感。这些都预示了这个最后封建王朝的即将灭亡。
  
  四.龙纹局部特征的对比
  
  纵观元明清三朝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执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龙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龙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右下腭有须,但上颌部通常不见有双须;明洪武起,上颌带须,且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不弯曲;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趾的形态无定规;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民窑以四趾居多,官窑器的龙爪以五趾呈绝对多数,这一定规延续至清;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纵观中国的各个历史朝代,龙纹所表现的造型风格,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审美标准。总的来看,宋代的龙的气势轩昂,威武神秘;元代的龙的矫健威严,大器彪悍;明代的龙雄伟端庄,微风凛冽;清代的龙华贵精巧,富丽堂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