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

发布时间:2018-12-26 04:26:02 影响了:

     自有电影以来,那些一直常演不衰的经典名片,大抵都不是少数权威人士评出来的,而是经过最广大观众的最大面积的观赏后,得到公认而收藏进文化宝库的。   一部电影作品到底是优是劣,权威结论到底出自谁人之口,这个问题似乎“地球人都知道”。首先本子出自编剧之手,其主题思想是什么,要反映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或时代精神,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终解释权该是编剧;其次片子出自导演之手,其总体设想是什么,具体要表达什么样的理念、构想、感情、思绪,是科幻是历史是戏说等等,最终解释权该是导演;再其次表演出自演员之手,其表演风格是什么,演绎角色时有什么理解、思考和感受,自我评价打多少分,最终解释权该是演员。还有就是专家,他们吃的就是文艺评论那碗饭,出自他们之口的自然“句句是真理”,属“盖棺定论”之言。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大凡一部电影作品出世(有时甚至还在策划之中),编剧或导演多要作文、上网或是主动接受媒体采访,阐述创作意图,宣传制作档次,发表自我感受,说自己的作品或是“第一部反映什么什么内容”、“首次揭露什么什么内幕”,有的还没有上演就说要参加什么什么评奖,把不少溢美之词泼水一样灌进观众的耳目,以吸引观众一睹为快并为之喝彩。一些演员也频频闪露于各种媒体,谈体会,说花絮,既自我展示、自己给自己鼓掌,又借机为片子造势,如果哪个演员不参加影片的宣传活动,还会受到导演的责难。每逢一部新片上映前后,来自观众的评论还没有见到多少,光是编剧、导演、演员的自我评论就形成了连篇累牍、铺天盖地之势,压根就没有“让别人去说吧”之意。
  在某些时候,某些媒体的某些娱记们,也往往拿个别当一般、以己见当共识,乐于为某些影片充当权威评论人士。某部片子还在拍摄之中,他们就早早地慧眼识珠,仅凭个别片段、一段花絮就早早作出预测式的评论。片子摄制完成,他们又不等观众开口,似乎自己一言既出,此片子不火也得火,抑或想火也火不成。而电影出品人也不得不倚重媒体的权威作用,靠他们戴高帽、拉影票、提高票房,须知,秀才一支笔,胜过十万兵呀!
  但是,电影作品不是自家养在客厅的盆花盆景,只供自家孤芳自赏;也不都是内部参考片,只供圈内人士阅看评论。说到底,制作电影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实现艺术价值,二是实现票房价值。因此,谁为影片喝彩、谁为影片埋单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谓的权威人土的评论,固然能影响舆论,对票房有导向作用,但观众的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业者有业者的眼光,行家有行家的视角,普通观众也有普通观众的看法。自有电影以来,那些一直常演不衰的经典名片,大抵都不是少数权威人士评出来的,而是经过最广大观众的最大面积的观赏后,得到公认而收藏进文化宝库的。观众可能不懂艺术规律,不懂艺术鉴赏,甚至不懂艺术二字该如何解释,可是他们心里自有一副衡量电影作品优劣的秤盘子,这副秤盘子从来不认什么权威,绝对是副公平秤,因为它以民意为秤砣,以良心为准星,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是公正、公平、公开、公明。冯小刚在电影业内被视为另类,甚至曾有所谓的“权威人士”说他不人流,可是偏偏他拍出的片子观众就是爱看,票房不断攀升,你说怪也不怪?
  
  正如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一样,评价电影作品的唯一权威应该是广大观众;还如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道理一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可不认可,决定着电影作品乃至整个电影事业的生死存亡、成败兴衰。如今的观众,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思维的独立性逐渐强化,他们对包括电影作品在内的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大会被某些人(尽管是一些业者专家)、某些舆论所左右,轻易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时下,难见影院门前买票排长队、难见疯狂“追星族”就是明证。凡是观众自己认为不合口味甚至伤胃反胃的作品,即使有人把它吹得天花乱坠,轻易也不会有人上当。即使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也许讲不出什么独到见解,同样会自由行使自己的观赏权利:就是不去影院,甘愿窝在家里当“土豆”,拿着遥控板做手指操,看那些热热闹闹的“欢乐总动员”。那你可有什么法子?
  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亮到一星一点的阴暗都难以隐藏,群众的眼睛是最“独”的,独到一丝一毫的瑕疵都难以脱逃。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光把电影作品的权威结论寄托在某些“权威”的身上,并以拥有某些权威言论而沾沾自喜,那恐怕是既打错了算盘,也是你看走了眼。而且这种思维认识方法,也不利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甚至会形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禁锢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君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