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
 

[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

发布时间:2019-01-14 03:48:59 影响了:

  摘要:苏轼一生文学创作经验丰富,精通各种艺术形式。受中国传统哲学中思想影响,苏轼在文艺创作能吸收了之前美学的各种营养,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其美学思想对当今高中语言教学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提出高中语文教育应当提倡语文教学艺术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化零为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让创新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美学思想 高中语文 教学启示
  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学生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语文学科本身是一个具有严密结构的系统整体,其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结合学校和班级特色,用整体原理进行教学,把学生以前各阶段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横向迁移,成全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化,让特色在语文课堂大放光芒。
  一、苏轼文艺美学思想
  中国的抒情作品强调寄托,这与迫于环和诗风追求蕴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的审美习惯有关。苏轼于熙宁四年通判杭州,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因此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审美的愉悦中忘却实现的桎梏、世俗的纷争,体现了主人公祈求获得解脱的愿望。“几时”、“不知”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宇宙的迷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实际上表现了苏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苏轼的政治遭遇及他的思想来看,产生这样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在清风明月的境界之下,苏轼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得失,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哲学相接,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尽显其博大胸襟。苏轼《赤壁赋》借助酒的生理调适力量,解除心灵的世俗束缚,保持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审美心态,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创造出奇妙无穷的作品来。苏轼美学思想以和谐为特色,吸收了之前美学的各种营养,又给其后美学以长久的影响,是中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条件下一个美学的典型。既有社会、集体、政教、伦理,也有重自然、个体、情感、心灵,是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的典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典型。在中国乃至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意境的思想启示
  1.提倡语文教学艺术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
  苏轼不但用他毕生的艺术实践表明和谐的艺术世界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共同构成艺术的大观园。他要求文艺不但要描写自然之态、表现自然之数,尽性知命,顺乎本性,追求艺术之自然,既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又依据客观规律进行变化,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文清和妙丽如晋、宋间人,而诗尤可爱,咀嚼有味,杂以江左、唐人之风,是一个非常尊重每一位作家的个性、风格,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加以提倡的人。苏轼的审美习惯没有排斥另一种风格之人,在书法方面苏轼更是“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能够细细品味出不同风格特征。他认为王安石的“好使人同己”之作风做只会导致整个文学的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破坏文学自身的和谐自然发展。苏轼在文艺的百花园里随意采撷,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婉约与豪放、阴柔与刚健、含蓄与外露、平淡与脓丽、清新与峭拔、端庄与洒脱等等,风格各异,自然呈现,体现了一种包容心理。苏轼个人的偏好来看,他比较喜欢平淡的诗风,晚年在经历仕途的颠沛困顿之后,尤喜陶渊明之诗,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但苏轼的平淡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结果,如“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正是他的是艺术臻于成熟的表现。在高中课文教学过程中,也要主张姿态横生,张多种艺术手法与风格和谐并存,从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要充分利用课堂,驾驭好40分钟,要讲究效率,要注意繁简适度,使语文课堂更生动。
  2.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论史上争论的焦点,苏轼精通百家,博览群书,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思想营养,辩证看待此问题,把两者和谐统一于文学这个有机整体,有着很高的政治期许,进入仕途后,身处党争漩涡的惊涛骇浪之中。苏轼对于宋初体制的诸多弊端有着自己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多次贬谪,流离于荒山蛮野之所,使他能够深入民间,熟悉各地的民情风俗。既避免了前人的顾此失彼,又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和谐发展,因而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他对文学首要的要求是重视文学的现实内容及社会作用。他高度评价王庠之文,“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对于堆砌��、浮华夸大、不切实用、迂怪艰涩之文苏轼又是坚决反对,态度可谓严厉。对于当代“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深为不满”。“辞达”却不浮华艰涩,华实相副才是苏轼对“文”的要求,如《石钟山记》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是毫无用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内容与形式要相统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老师演戏,学生看戏。
  3.化零为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苏轼在《论文》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所谓“随物赋形”,指的是按照自然物体的形态来描状物的创作方法。而高中课文教学中,要展现的是自然界物体的生香活色,就要化零为整,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这样将学习活动化,即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如组织学生整合有关苏轼的知识,预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作品以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分组讨论苏轼的思想历程,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胸怀乾坤,胸有成竹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融会贯通,宏观点拨。
  4.让创新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
  苏轼以他对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丰富实践经验,对此理论进行了丰富充实,以形、神、理为核心,强调三者的和谐统一,创造出自己比较完整而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客观事物是丰富生动的,各有各的形态,各具各的灵性,只有把客观事物的精妙处、生动性传达出来才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以形传神,由形似上升到神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苏轼绘画创新的最高追求。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以及工作态度的一种严格检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动点脑,需要教师花更多心思。教师要敢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权、思维权、讨论权”交给学生,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后,既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点拨,又会主动讨论、参与。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法,都应该追求充实、鲜活、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力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新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文艺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轼在自己长期的文艺实践中能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并且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既强调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不可缺失创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打破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界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苏轼美学思想,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发现语文的乐趣,语言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阮堂明.论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J].文学遗产,2007,(3).
  [2]马驰.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J].学术月刊,2007,(1).
  [3]魏永贵.苏轼诗歌美学旨趣探析[J].集宁师专学报,2008,(1).
  [4]蔡良.语文教学中的“意会”与“言传”[J].语文学刊,2009,(5).
  [5]王向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用典美[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