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2:14 影响了:

   [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关键词] 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生成文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的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整合艺术科、信息技术科等资源,丰富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开放性的课堂文化;优化师生动态环境资源,创设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如何理解“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综合、融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了课程之间、书本和世界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各资源间的互动,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达到生本化。
  一、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课本是我们最主要的学习资源,精选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都属于具有典型意义的,熔铸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如此丰厚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才能发挥它的厚重的育人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细读课本,我们发现精读课文之间、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变通性。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对于渗透在情景之下的深厚情感,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形成阅读散文的系统知识。
  增强教材的板块意识,挖掘教材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来探讨主题,往往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无形中落实了情感目标。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五”“直面人生”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时,节选了《报任安书》和《渔夫》,板块建议的教学方式为“问题探讨”,两课的主题思想内容为探讨司马迁和屈原面对生存问题截然不同的选择:司马迁隐忍苟活,只为创作经典著作《史记》;屈原政治失意,志向难酬,以自投汨罗江保持节操。
  为更好地落实探讨生死抉择这个难题,布置学生课外探究题目(分组完成,二选一):
  A.查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士面对此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分类整理,书面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谈认识、抒发感情、表明志向。
  B.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假若司马迁与屈原在汨罗江边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结果,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A的同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人激情澎湃;选择B的学生,表演生动,想象丰富又合情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资源可以分解、也可以重组,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呈现厚实的课堂文化。
  二、整合学科综合资源,呈现开放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提倡跨领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使语文教学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多元的课堂文化。
  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的利用三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整合。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在现实生活中,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因此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完成语文和音乐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感培养目标,如用音乐烘托、铺垫情感,渲染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来释放情感;甚至可以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充当时尚的“例子”,作为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素材。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尤其是充满浓烈思想感情的感怀伤别之诗,师生情绪浓烈;在教学戏曲之时,往往与音乐课教师达成共识,将教材中互为补充的素材共享共学,如《长亭送别》、《雷雨》、《西厢记》、《牡丹亭》等;在教学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专题时,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说周杰伦、林俊杰等众多学生追捧的歌星的作品(不一定他们作词)都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化典、想象等技巧,以此为素材,既吸引学生眼球,又高品质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美术亦如此,不少诗歌与美文,都兼具画面感,将文字与画面整合,表达事半功倍。
  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来已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熟稔应用,就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充分地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只要教师善于整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构建语文文化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本研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整合优化、生成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我校坚持科技、传媒特色教育,开设了文化、科技、传媒特色校本课程,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和选修课、主题活动等实践,让学生走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传奇、神话世界、外国文学、现代诗歌等经典作品,最大限度地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不仅能节约师生大量的时间,更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将语文的阅读与表达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动态环境资源,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
  学生、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课堂环境,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有形的、无形的,但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预期却不能设定。只有整合,合理优化这些紧密相连的资源,才能使课堂灵动、活泼、个性又民主平等,生成理想的和谐课堂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并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才能,这些潜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要视为教学资源,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就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教育资源来整合开发。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也让个性各异的学生在这个生本化的课堂,进行各种观点碰撞,展现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如15分钟早读课的高效应用:考虑到高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困难,笔者给学生重新安排了任务:轮流演讲,主题为“阅读经典,分享感悟”,要求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有事做。具体流程:学生课外阅读自选作品――演讲――其他同学质疑、点评――教师点评――学生听录音,写感受。学生在讲台上都能侃侃而谈,作品涉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都比较真实而翔实的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有些甚至泛着些许深度的思考光辉,鼓动着其他同学去阅读他推荐的作品;学生间的点评有的很犀利,有的很平和,有从主题、构思、文笔着手评价的,也有从演讲的风度、语音上挑刺或赞扬的,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学生们积极肯定的反思验证了此举的准确性。
  语文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独特的个性资源,就生成独特的课堂文化,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受到高度尊重,学习的兴趣如同生命,孜孜勃发,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成功,在自由的探索中张扬个性,弘扬崇高与练达,在自由的氛围中放飞梦想。
  教师优化动态环境资源就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包括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主旨、艺术特色等具体特点,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营造一种可供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提炼。
  相比有形的物理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情绪。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沂水春风》这堂不朽的语文课至今仍令我们语文老师神往:师生围坐一起,和谐、畅快、轻松在谈论理想,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曾皙说:“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发表观点:“吾与点也。”何等诗意,何等惬意,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文化的极品,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吧。
  四、整合社会生活资源,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当社会成了学习资源时,学习场所就可以无处不在,学习活动也不局限于学习书本,举行“记者招待会”、采访活动、课本剧、讲座、电影、参观游览等活动方式等都可成为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情境,拓展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创造多元的课堂文化。
  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体验生活,积累语文课程素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进行语文内容的情境整合,再现生活,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更有价值知识铺平道路;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我们捕捉社会的新发展以及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将其融入校本资源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材,让学生既增长见识,活学活用,又飞扬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不仅其人物成为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可以作为青少年的学习楷模,而且每则颁奖辞概括感动事迹精准,且颇具文采,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最佳学习资源,常取来反复琢磨、推敲,交与学生研究学习。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在整合利用校本资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适用、适度原则,把握好资源整合优化的尺度,以熟悉的教材和教学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创新,应用于实践,呈现生本的课堂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赵守拙.荆志强的“生本教育”社区[J].基础教育,2008,(5).
  [5]况晨光.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J].中国教师,2005,(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