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聆听千年的教诲] 聆听教诲
 

[聆听千年的教诲] 聆听教诲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5:05 影响了:

  再读《论语》,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千年前先圣对传道解惑的良苦用心,去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反思今人今事、自省己言己行,感慨已不是用“良深”一词来形容得了了。   
  之一:治学――乐在其中矣
  
  我总觉得“学”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性相近,习相远”,生而本善的人,会因学与不学而产生日后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就从“学”开始说我对《论语》的浅薄见解了。
  学习最重要的便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是在说这个道理了。然而夫子不是单单告诉他的弟子治学的态度,他还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治学。
  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待学,一定要真诚,要实事求是。不懂便为不懂,不懂装懂,不仅不能使知识长进,反而让人变得虚伪,自欺欺人,而终落个被人耻笑的下场了。看今天多少人夸夸其谈,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凭着一点道听途说来的东西便大放厥词,对经典一无所知却又大加批判,自以为多么“现代化”,殊不知何等可笑,何等愚昧。
  
  之二:孝悌――仁者之本也
  
  孝悌,也是《论语》中用大篇幅来论述的。“孝慈,则忠”――孔夫子认为,孝悌是与社会道德相连的,懂孝悌,民心便会归于纯朴,“敬忠以劝”了。可惜在那个无知而且动荡的时代很多人竟把它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之一。我不想赘述他们的政治目的和局限性了。用不带任何偏见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夫子的观点,才会发现夫子提出这种观点的道理。不孝不悌,连最应该去爱去尊重的人都不去爱不去尊重,一个人,又能爱谁尊重谁?孝悌,不仅仅是赡养,不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礼节、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这种真挚的感情,在一个离开家而走进社会背景时,便会超出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感情,自然地由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扩展到善待四周的人;由尊重父母扩展到尊重身边的人。所以,夫子会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然而,对于真正的孝悌,更重要的在于“敬”。孔夫子向来是更重视内容而不是形式,只是很多人盲从了流言误解了他。比如他就常常谈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之类。前面所说的那些孝悌的所有好处,也是由“敬”这个根本而来的。有“敬”才有真正的“孝悌”,有“孝悌”,才可以开始谈“仁”。没有了“敬”,空做出那些动作,与木偶何异?我总认为,夫子一直强调“礼”,是想用行动上的“礼”来约束,心气浮躁的人,当遵守道德成为一种习惯,人的心自然而然就会向善了。
  
  之三:少言多行――谦谦君子之风
  
  现在夸夸其谈的愈来愈多,身体力行的人却愈来愈少了;广告做得愈来愈多,真正能像宣传的那样完美的服务,却愈来愈少了。人生活在泛滥的语言之中,文化也因此躁动不安,日趋肤浅和功利化。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时代了。
  《论语》中有一句评价夫子的话:“孔子于乡党,徇徇如也,似不能言者。”而孔子一直是在用一种朴素温暖的方式来言传身教的,他重视个人的修养,更重视以自己的态度来影响弟子。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的弟子乃至所有华夏的后辈们,“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道理。颜回也是“终日不违如愚”的。但正是颜回把夫子的德行发扬得最好,《论语》的每一章都常见夫子对他的赞叹:“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很简单的道理,把功夫从注重修辞言令上省下来,便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治学问,去反思自己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务实,真正的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了。反之便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像现今的好些家伙,张开口即滔滔不绝,做起事却是能推即推。孰知孔子会说“予欲无言”“辞,达而已矣”!
  
  之四:宽容――于已于人的善行
  
  看看千年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么温暖,多么体贴,又是多么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啊!***的“博爱”之说,佛教所云的“普渡众生”,在本质上不都是与此相通的吗?只是孔夫子的这句话,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了。处处的关心别人,容人,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假如真能这样,一个社会又怎能不和谐,一个人又怎能不受人尊重?
  而宽容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宽恕了他人,心中便没有了怨恨。当然,夫子所说的“宽恕”并不是无条件地退让,无条件地“以德报怨”。夫子是疾恶如仇的,比如当“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夫子便怒斥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夫子也不希望人们屈颜去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夫子便回答道:“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万事万物皆有度,把握好原则,在原则范围内礼让,宽恕他人的过失,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唐艺多,教师,现居北京海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