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谈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谈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1:05 影响了: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师生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形式和手段。然而,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讲究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选好切入口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认识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智能发挥。如果问题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唾手可得,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正确理解教材。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前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准确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使他们不感到高不可攀,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深提浅问,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如―位教师在教《瀑布》时,课堂上他没有过多地问字词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自己或者用其他办法就可以解决,也没有问“作者为什么写、怎样写瀑布的情景”之类大多数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远望瀑布,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而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却是一座珍珠的屏?”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反复朗读诗句,深入体会,并展开想象。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更深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如预习阶段,宜围绕“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难问题”之类提出问题;在整体感知阶段,宜从整体入手,围绕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细读课文阶段,要抓重点语句、语段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发问;深究总结阶段,着重从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和语言的积累运用来考虑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可以用几个小问题分解难度,放缓坡度。如一位教师教《倔强的小红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提出的思考题:“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他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他在课上播放了红军艰难过草地的电视片段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陈赓在哪些地方受骗了?他是想到什么才明白的?由于分解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更深刻地感悟到小红军的优秀品质,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不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步,又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要坚持“少而精”
  
  一节课的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序,疏密有致。课堂提问也应讲究质量,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提问不宜太多,如果课堂上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满堂问”,学生疲于应答,难于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表面上学生思维很活跃,其实,一个个简单肤浅的问题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提3―5个问题为宜。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整节课以三个问题(①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②后来为什么消失了?③这个故事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找出重点词、句、段,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而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互帮互学,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课堂上没有过多的问题,教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讨论、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演化为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四、变单向性为多向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只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是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于自己的形象。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主体精神的弱化和问题意识的淡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课堂提问要变单向性为多向性。课堂上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质疑,还应有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究的多向交流,形成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的立体交叉交流和反馈。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因为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往往是课堂的闪光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五、要有时间保证
  
  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往往急于让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有一定思考量的问题,需要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感悟、体验。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难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让少数优生来回答或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配角,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包括让学生听同学发言后进行思考判断的时间,让学生以一种高智力参与的认知水平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要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组织讨论,交流反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人人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即使学生回答不完整,也不要匆忙打断学生的发言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使学生懂得答案是怎么来的,使他们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的境界。如一位教师在教《钓鱼的启示》时,提出问题:“‘我’钓上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父子是如何克服诱惑,做出正确的抉择?”然后以问题为动力,引导学生谈中疑,议中疑,在培养思维中探究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朗读、探究、体会,充分感受到文中“孩子”面对鲈鱼的诱惑,进行道德抉择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切理解了“父亲”对“孩子”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获得情感升华。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理念。正如《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在于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责任编辑 梁 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