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苏轼关于茶的诗词 苏轼的茶诗词述评
 

苏轼关于茶的诗词 苏轼的茶诗词述评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50 影响了:

  内容摘要:苏轼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苏东坡和茶,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从酒到茶的历史性嬗变,在一个深广的时间和空间座标上,揭示了苏东坡的人格(性情志趣、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及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变化。
  关键词:苏轼 茶诗词 述评
  
  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嗜之尤深。在北宋文坛上,与茶结缘的文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东坡那样对品茶、烹茶、种茶等茶事在行,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文学作品。苏东坡和茶,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文、书法、绘画,无一不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他一生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
  苏轼的50首咏茶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北宋名茶的。它们是《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新茶送签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等诸篇,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立意灵动的诗,赞美的是产自武夷山麓建州北苑的龙凤团茶。
  元�七年(1092),诗人的好友曹辅给诗人寄来北苑刚刚制出的壑源新茶并诗一首。诗人步原韵和诗一首,以表谢意。曹辅的原诗没有流传开来,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了咏茶的名篇。
  全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浸润。清洁的泉水将采下的茶芽轻轻清洗,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从而感受到武林的春意。此茶不仅制作精美,产地正宗,品质也很优良。我写下此诗请千万不要嘲笑,在我的心里,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佳茗与佳人均容貌艳丽,蕙质兰心。全诗句句写佳人,又句句写佳茗。诗中的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他赢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明月,指团茶;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心肠,此指茶的内质;膏油,是指涂在茶饼上面的一层膏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膏油首面新”中的“不是”两字,意思是“不只是”。
  在苏轼的笔下,壑源新茶成了刚刚出浴的美人,如出水芙蓉,冰肌玉肤,粉妆未匀;品饮时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春意;不加膏油,又显出天然的真味和内在的美质。尤其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开风气之先,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习惯用语。全诗用词典雅,拟人描写精采,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确为咏茶诗中的佳作。
  茶之为人所好,主要是其物质功利性,以其味为人所赏,而苏轼以之同于美人香草,则不仅在其物质性,更着眼于其精神性。此诗以仙山灵草之冷艳高洁与佳人之天姿妙质目新茶,得天地之灵气具仙草之冷艳,真香呈露,妙质天成,恰似佳人不施粉黛清水芙蓉,天然去饰,屏弃一切脂粉膏油,有冰雪之心性,美玉之姿质。苏轼一贯主张“求真”、“去饰”,故其赞美佳人非浓妆艳抹着意修饰,而是洗尽脂粉的天然本色。苏轼《薄命佳人》诗有“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之句,取自然天成之美,推赏真态真色天籁,而不喜人为之外饰,以为用红膏涂饰以求其美,反倒有污天质。“从来佳茗似佳人”,看重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宋人黄儒《品茶要录》云:“沙溪之园民,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试时虽鲜白,而不能久。”蔡襄《茶录》云:“茶色贵白,而饼茶以珍膏油其面,善别茶者,以肉理润者为重。”可知造茶者“膏油首面”意在以次充好蒙骗不知茶者。东坡以佳人天姿比佳茗去饰,有防伪之意义,更在于表现其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与其一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苏轼深谙茶事,写过不少煎茶诗,如《试院煎茶》、《汲江煎茶》、《记梦回文二首》等。他以极为罕见的回文形式描写梦中雪水煎茶的《记梦回文二首》,顺读倒念,回还成趣。特别是《汲江煎茶》,更是脍炙人口的煎茶诗:
  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是诗人流放海南时所作。此前,他的政敌将他作为元�党人的主要人物,象摆弄棋子一样摆弄着这位才华绝代的诗人的命运。他先被贬至惠州,诗人在这里购买了住房,准备终老于此,而更重要的是,他在岭南四季如春的大自然的美色中陶醉了,写了几篇美酒佳泉名茶的诗文。他的政敌却阴狠地再次上奏朝廷,御笔轻轻一划,笔尖遥指孤悬海外的海南岛,这年苏轼正好60岁。遭受如此困厄的苏东坡,却直面笑对人生,不仅唱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昂扬诗句,更在这远离中原文明的蛮风瘴雨中,寻找到了生活的美色,以煎茶品饮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诗人不惧身躯老迈,偏要到清深江水中汲取活水,且亲自生火烹茶,看那乳白的茶汤翻液,犹如听到松风和鸣,再饮上三碗茶汤,于是逸兴遄飞,诗情横逸,久久不能入睡。特别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句,写得很有气魄,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之思,豪放之情,瑰丽之想。大瓢能贮月,小勺可分江,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屡遭困顿的鬟发皓白老人的心中流出,那诗意茶情是何等的出类超群。
  苏轼的这首《汲江煎茶》诗问世后,得到了他身后许多文人的赞美。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此诗作过深入的剖析:“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杜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尽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杨万里主要分析了苏轼在此诗中的用字造句之奇。实际上,此诗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一种能引人入禅的境界,一种能让人在淡淡的感伤中回味人生的无奈的境界,一种能让人走向通达和看淡一切的境界。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茶艺之美,在静静的月夜,在荒郊野外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竟是此等超凡脱俗的美。茶,是苏轼艰困日子里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恋和苦闷的解脱。古今多少人品茶、恋茶、悟茶,但有几人能比苏东坡品味之深、感悟之深?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烹茶用水也非常讲究,他秉持“精茗厌凡泉”的思想,留下了许多鉴水品泉的诗篇。如《游惠山》、《安平泉》、《蛤蟆背》《虎跑泉》、《雪诗》、《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特别是《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写得尤为精妙: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乃隙列发现,臭味实一奇。
  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
  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
  瓶罂走千里,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
  赤泥开方印,紫饼截圆玉。倾瓯共叹赏,窃语笑僮仆。
  岂如泉上僧,盥洗自挹菊。教人怜我病,箬笼奇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这是一首对惠山泉的颂歌。作于熙宁五年(1072)。惠山泉曾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苏轼也曾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美妙诗句,但能如此详细描绘惠山泉,惟独上引此诗。诗人将倾荡磊落的诗情和丰富瑰丽的想象,全部附丽于这一泓晶亮清莹的泉水。诗人猜想,那偌大的惠山腹内,肯定空旷无比,贮满了无穷无尽的惠泉,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从腹内流出,一会儿如汹涌的云涛,一会儿如纤柔的细线。泉水淙淙,如琴奏佩鸣;泉水曲曲,如龙鸾宛转,如此美妙的泉水,堪为佳茗的永恒伴侣。所以请求朋友寄赠一斛清泉,以便消受美泉配佳茗的人间乐事。
  在苏轼的笔下,泉不仅景美,其质烹茶更美: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茶已是苏轼生活中重要的情趣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苏轼还表达他对泉边老僧生活的赞许:岂如泉上僧,盥洗自挹掬;也透露了他对当时生活的满足: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同样作于熙宁五年的《试院煎茶》一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搏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自高时。
  则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的重要部分。苏轼对茶的依恋已深入其生命的深处,说明了烹茶品茗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表达了他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比喻如此贴切,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苏轼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从苏轼的茶诗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那种远遁人世高蹈风尘的隐士茶客。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世,饱览沧桑,巧茶喻志,借茗抒情,歌颂人间的真善美,鞭挞现实的假恶丑。如绍圣元年(1094)底作于贬居地惠州的《荔枝叹》一诗,诗人以犀利的笔锋,借古讽今,先谴责自东汉至唐,以进贡鲜荔枝博取宫妃欢颜而不得不“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害得黎民百姓“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进而讽刺当朝大臣丁谓、蔡襄之贡大小团茶,钱惟演进贡牡丹,取宠于皇上。诗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东坡自注云:“大小龙团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作此事耶!’”建溪龙凤团茶最为精好的是“头纲”,即指惊蛰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据丁谓《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这种“头纲”茶,品质优异,数量极少,主要用于进献皇上。当朝的高官权贵曾有“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的感叹,可见此茶的珍贵。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写道:宋仁宗赵祯对此茶“尤所珍惜,……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两府八家分割以归,……藏以为宝”,“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八位高官,仅获赐一饼,且分割而归,藏以为宝;身为谏官的欧阳修,供职二十余年仅获一赐,此茶之身价可想而知。其实,对于龙凤团茶,大文豪苏东坡也是望眼欲穿,企盼能获得皇上一赐。他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云:“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道出了苏大学士企盼能获赐“头纲八饼茶”的心情。苏东坡通过《荔枝叹》犀利地揭露了帝王的骄奢淫逸,官吏的献媚买宠,并对因此而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莫大的同情,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蔡襄的指责,却只看表象不见本质。蔡襄改制小龙团,确有“争新”之实,却无“买宠”之意。用历史发展观加以分析,可以说身为福建转运使而专为朝廷督办贡品的蔡襄督办贡茶、创制小龙团,乃依常例的合情合理之举,斥之为“买宠”,不免失之求全太过。如此苛责,与苏轼仕途困厄心情失意不无关系。对蔡襄推动茶叶生产的贡献,还是应该予以肯定。
  在《和钱安遒寄惠建茶》、《种茶》等诗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和“千困输大官,百饼炫私斗”等诗句更揭霹了官府欺诈茶农,横征暴敛的罪行。象这种闪光的诗句,在苏轼的茶诗中俯拾可取。
  刘学忠先生评论说:“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里还是朦胧的,到苏东坡便明朗清晰起来了。白居易还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酒茶互补人生,苏轼则纯乎是茶的人生。……饮茶,体现了宋代文人风格独具的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茶较诸酒,质地纯任自然平和,故能圆融调和三教,化解一切矛盾,使身心归于平静安宁。茶味轻甘,适宜于表现恬适轻松的生活,能使人‘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周作人《喝茶》),‘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寄周安孺茶》)‘享受自己,也是装点自己。’(阿英《吃茶文学论》)饮茶,也使宋代文人的‘近世相’化为文雅而有清致。茶性阴寒,清火敛气,它能使人具有平静而冷峻的内在克制意志,苏东坡即通过饮茶达到了这种境界:‘唯能剩啜任腹冷,幸免酪酊冠弁斜。’如果说酒人胸中是火山,则茶人腹中是冷库――其中强大的冷源即来自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空漠感。这种使内劲对人生忧患进行清醒的冷处理,说明宋人的心理制衡机制更成熟了。饮茶,显示了苏轼及宋代文人的历练深邃,圆融潇洒,精致清雅,平凡深刻,但却也掩饰不了一种圆熟世故、退守淡漠的老人心态。……饮茶,是极圆人生的生活世相。若问宋代文人该如何生活,他们会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吃茶去’”!
  刘学忠先生此论,从酒到茶的历史性嬗变,在一个深广的时间和空间座标上,揭示了苏东坡的人格(性情志趣、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及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变化,十分中肯而且深刻。
  
  周圣弘,福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外诗学与茶文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