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标下教学能力的提高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标下教学能力的提高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34 影响了: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其现状一直令人堪忧。作为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养护,呵护作者的个性表现、真情抒发和创意的异彩。作文教学应松绑作文无形束缚,激发学生写作自信。
  关键词:原味生活 拓宽思路 探求方法
  
  作为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养护,呵护作者的个性表现、真情抒发和创意的异彩。要充分融合其它课程或语文课程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松绑作文无形束缚,激发学生写作自信,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真正的踏上了成功之路。
  
   一.书写原味生活,展现自我风采
  
  新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写作教学全新理念的呈现。以此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我做了点滴尝试。
  创设宽容的写作空间,搭建自由的倾吐平台。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怀着真诚、随和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尽力为学生创设宽容和谐的写作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写作,自由议论、抒情,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自我。
  引导学生调节自我心态,唤醒写作自信。写作时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想,应尽量使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情感所至,悲喜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实践证明,学生不爱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差,缺乏写作自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了解写作的本质即是情感的倾诉与表达,写作的过程即是把客观现实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外部语言。写作并不神秘,即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抒我情”,找到自己的“动感地带”即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后尽可以大胆地表达。因而写作时不必紧张,应尽量放松心情,微笑、自信、从容地面对。
  
  二.抓住课堂阵地,拓宽训练思路
  
  课堂是能力提升的主阵地,注意把作文特色训练与课堂教学相链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会使学生作文逐渐“旧貌换新颜”。“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时时训练的特点。课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读写结合的特点表现得相当鲜明。如果能充分利用每一课的训练内容。那么效果也同样会细水长流。
  在“结合教材,时时训练”的基础上,再独辟蹊径有所侧重地进行一些“小角度”、“多途径”的特色引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实践中,我每周上一节“语言思维体操课”,把貌似威严的“作文训练”分解成学生感兴趣的“即兴语言训练”,让莲步轻移的“作文大家闺秀”摇身变化成“邻家女孩”。这种课无负担、全开放,完全以学生为主角,自由推荐内容,自我进行训练,自主交流评判,自发集精嚼萃,使学生别有一种亲切感。我引领学生进行的“赏诗写诗”、“联词成段”等训练都高涨了孩子的写作兴趣。
  
  三.丰富学生生活,扩展积累空间
  
  我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是营造情境、创设生活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曾几何时,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离学生越来越远了。语文被囿于狭隘的空间,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也割断了学生对语文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语文教学的封闭性,正如一把无情的利剑,斩断了语文教学腾飞的翅膀。语文这只鹰再也无法飞翔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文学社、朗诵会、辩论赛、影视点评、专题采访、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变得多姿多彩,作为“他山之石”,其为作文教学的学科内容提供了大力支持。
  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而“反三”,“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待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加大以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条件。因而,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机,开拓各条学习渠道,从“量”上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是极其必要的。
  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投入社会,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心养性,增知致雅吧”。我的学生们,从《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文章中获得思维的火花,情感的积淀,在中外名著的阅读中进行生活的思考,人性的解读。一月一次的读书汇报会,对学生阅读的激发和促进,亦有着明显的功效。
  抓好课外阅读,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和摸索。首先,以学期为阶段大搞“三个一”工程:喜爱一本杂志(要求订阅,每期进行“佳文推荐”,);追随一个作家(熟知他的作品,了解他的风格,);辑录一本《作品精选》(阅读过的美文,自创得意之作)。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其次,督促学生坚持阅读的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阅读,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这些阅读所获,都将转化成为学生写作前积蓄的基本口粮。这样就保证了写作能力既乏又弱的同学达到“温饱”水平,有信心有尊严地完成写作。而其他同学也能以此为起点,或延伸或拓宽或深入,胸有成竹完成写作。
  
  四.精心作文指导,探求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与其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正是这与语言表达同步发展起来的思想、精神、情操、人格,才是作文的灵魂,是写作能力发展的核心。而在实际的写作活动中,这一点常常被我们的老师所忽略。一个清醒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环境的构造者,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同辈沟通,与师长沟通,与自己沟通。
  我认为,引起学生写作和创作冲动,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展现学生美好情感,行之有效之法还在于作文课中的“互动”。“互动”是调动学生思维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互动”即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教与学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作文中的“互动”可以突破作文教学的陈旧模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带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对比,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意更新,个性尽展。这样,在“互动”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如:在“全球第五届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关于“中国精神”“三好”这两个话题的写作中,我先提出“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赛题进行构思,然后在班级宣讲,大家进行评析。对构思新奇、具有思想魅力、人格魅力的文字,大力肯定、表扬。再利用一个阶段由大家自由讨论、重新构思。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为了避免落入俗套,许多学生对作文的构思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作文选材、立意的高妙令人惊喜,作文的风格也各具特色:有人用记者采访“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形式突显主题;有人在时间长河的流程中,借助历史烟云中的往事表现“中国精神”不变的内涵;还有人从容地塑造人物,讲故事,令文字异彩纷呈。同时,其思想、情操、精神的美好也令人对当代中学生刮目相看。总之,“互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活,作文灵魂得以张显。写作能力真正地得以增长。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我认为,所谓“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在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中,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摸、沐浴、滋润或激荡,让学生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那么,就让我们多渠道,多角度地在语文这块沃野中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的作文挣脱种种束缚,酣畅淋漓,最终大放异彩吧。
  
  杨桂平,华北油田采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