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吃香吗
 

浅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吃香吗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3:41 影响了:

  摘 要:本文围绕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实施的方案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策略。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机电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装备制造和信息自动化工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业领域也在向机电一体化等新领域延伸,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在未来几年也将作为热门专业存在。作为机械、液压气动、计算机控制、传感检测、PLC工控、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面涉及广,需要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首次就业大部分是在一线工作,这样就需要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操作机电设备、对典型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体系知识内容与行业的发展脱节,了解的只是课本上陈旧过时的理论知识,没有反映现在机电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学生实践技能不扎实,技能实训工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与技术应用,因此专业教学改革变得势在必行。
  
  二、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体系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原有知识过于陈旧,新知识、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而教学课时却相对进行了缩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难题。传统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全在课堂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知识过于抽象,觉得枯燥乏味,例如电工电子课程,学生对电气元件的了解仅限于结构原理图,无法接触实物,对元件机械机构及工作原理似懂非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掌握的知识不够牢靠。这样在后续的专业基础实习―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中,学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效果并不好。在专业课程学习时,这样的现象更明显,例如可编程控制器PLC教学,理论课上只注重PLC指令的学习、程序的编制,学生埋头于一个又一个的程序实例中,但编制好的程序无法校验正确性,即算在实验室,由于大部分PLC控制对象无法装备到实验中,学生在实验时只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无法体会到实践成功后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局限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我院积极推进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
  近年来,经过多次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北汽控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要培养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为主线对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重构,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实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做为培训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和锻炼动手能力。
  1、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和实践“专业+实体(公司)+师生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技能“精英型”和“实用型”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传统教学模式“2.5+0.5”人才培养方式,建立“1+1+1”的教学组织模式。即“1年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1年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1年企业顶岗,实施工学结合,完成综合实践,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际生产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建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公司化运作,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机电产品开发、设计和机电设备改造维修等服务,开拓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习实训场地,老师和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参与公司的运作。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精英型”培养,通过自学考试等手段提高学生学历水平,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工或技师考核。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改善实训条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放入工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与企业沟通,合理安排场地、师资、实习岗位、授课内容,将理论或技能要点讲授与实习操作穿插进行,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是基于职业能力为主线,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以获取实际应用的岗位能力为主,适度的理论知识为辅,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主干课程,建立能力进阶型的“BCE”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核心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采用“项目(任务)引领”的方式建设核心课程,形成专业深度递进式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不再使用独立的理论课和对应实践课程,而是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应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岗位的实际需求等进行调研,参照企业中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分析提炼后,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规划设计。
  在课程设计当中,应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行为、目标及具体工作学习内容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后,对其进行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开设的学习领域,然后将其细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划分为职业基础、职业核心、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职业基础学习领域包含机械制图基础与机械CAD、典型机构的分析与应用、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职业核心学习领域包含机械设备液气压回路维护、机床电气线路分析与应用、机电设备PLC控制、机电设备单片机控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职业拓展学习领域包含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3、教学改革实施举措
  本专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减少老师课堂上资料的准备时间,增大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动教学空间和3G实景教学课堂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将课堂直接设立在企业一线,通过网络连接学校与企业,企业专家直接对过程化教学进行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教师团队的培养对课程体系改革也有重大的影响,教学中调整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工作角。色,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加强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要熟悉企业工作流程,积极推动教师下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提高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课程考核时实行全程化跟踪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和综合评定,而不是只靠结果评定成绩。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自学,对学生能力相对提高应做出成绩上的肯定;另外为加强学生技能考核及岗前培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取中级维修电工操作证和电工上岗证;毕业前一年鼓励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到企业上课,企业技术专家做指导,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互聘互教,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结论
  本专业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后,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完成来源于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时,既培养了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又掌握了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进行了结合。在这种模式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近几年随着机电专业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实现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这样才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志宏,王海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改革与实践.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学科版),20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