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泡”以通关,写以增效:围绕降本增效写的文章
 

“泡”以通关,写以增效:围绕降本增效写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05 影响了:

  【摘 要】古典诗歌是浓缩的精华,像茶叶,需要慢慢地泡开,然后才能品尝、欣赏。如果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让学生把一首古典诗歌演绎得如同现代诗歌或者现代散文一样,再去解题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就是“泡”的要旨所在。“泡”诗完成后,还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增效,以使学习成为立体的、一举而多得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诗歌鉴赏 “泡”诗 读写结合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卷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困扰着师生的难啃的骨头,耗时耗力不可谓不多,但收效甚微,每年高考这一块极低的得分率总是令人头疼不已。如何突破这道难关也便成了师生们的一块心病。
  问题出在哪里呢?反观我们的教学或许能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在诗歌的复习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往往是寻找大量的题目反复训练,并在练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这些古诗词从字词到思想感情到艺术特色逐一精细讲解,总结出许许多多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再死记一大串术语,以便考试时照猫画虎,希望通过这种大运动量的训练,以多取胜。应该说,记忆好的同学,如果运气好,考试又恰巧碰到了,回答也还可以差强人意;但碰不到呢?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靠摸彩式的“撞大运”,“撞”到的概率能有几何?
  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读懂、能否读懂、怎样读懂,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打通诗歌语言“障壁”的途径,读懂诗歌,闯过鉴赏的第一关。不能“破门”,何谈登堂入室?
  破门之法在哪里?就在“泡”。古典诗歌是浓缩的精华,像茶叶,需要慢慢地泡开,然后才能品尝、欣赏。如果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让学生把一首古典诗歌演绎得如同现代诗歌或者现代散文一样,再去解题还会有太大的困难吗?这就是“泡”的要旨所在。
  “泡”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化简为繁。古汉语单音节词比较多,化简为繁就是把每一句诗中单音节的词(除明白易懂的之外)逐一拎出来,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替代,甚至把它变成短语或句子,使之现代汉语化。第二步捋序重组。诗歌为了音律需要,往往会打乱正常顺序,进行超常规“链接”,从而给诗歌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化简为繁后就要根据诗意调整顺序,重新组合。有时甚至还要合理补白,适当丰富,用现代汉语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第三步整合、分析、鉴赏。将“泡”出来的各句意思连成一体,去弄清其所写之人、物、事,分析其所表达之情和理,解说其所运用之法与术。
  为了解说方便,这里试以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诗作为例子。
  除 夜 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在遣词造句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特色。譬如首句中一个“独”字,末句中一个“又”字就很有表现力,可圈可点;而情感表达上的曲笔运用也颇有新意,独具魅力。假如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试题中,我们就可以按上述三步骤来解析诗歌,回答问题。
  《除夜作》是一首七言绝句,共28字。其中“旅馆”、“凄然”、“故乡”是双章节词,可以不用“泡”。“何事”、“明朝”、“一年”虽不是双音节词,但极为常用,也无须“泡”。那么所剩也就寥寥十数字而已。
  第一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寒”,寒夜、寒气、天寒地冻,这些意思兼具,写的是一种感觉,除夕夜天寒地冻,我感觉寒气逼人;“灯”,灯烛、灯光,旅馆里摇曳着如豆灯火,一片昏黄,这是视觉所见;“独”,孤独、独自,描述的是一种心情,“独”对孤灯,形影相吊。这就是第一步,化简为繁。
  接下来就是调整次序,重新组合,用现代汉语把这些意思合乎逻辑地表达出来:“除夕的夜晚,寒气很重,我一个人寄宿在旅馆里,面对着如豆的昏黄灯光,孤苦寂寞,寒冷无依,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个独自在除夕夜里咀嚼着孤寂的悲凉的诗人形象是不是栩栩立在我们的眼前?
  下面各句如法炮制,可逐一去“泡”,这里择其要而言之。如“客”是作客、客居、漂泊在外的意思;“心”说的是作客的心情、游子的心绪。这第二句是自问形式:“我这个游子的心里究竟因为什么事情变得如此凄凉忧伤呢?”三、四句则是自答。“思”,是思绪、思念、期盼;“千里”,可以说是路程,也可以说是千里路程之外的游子。思绪越过万水千山,思念千里之外的游子,表达的是在这万家团圆的特殊的夜晚,来自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念。“霜鬓”不需要解释,但霜鬓是谁的呢?这可能应该指两方面,一是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头发白了,一是家里的亲人思念自己头发白了。一个“又”字很值得玩味。“又”,说明已经不是一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写出了漂泊日久,又暗含着度日如年的况味。在这一年又一年的漂泊和思念中,家人和游子都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了,让我如何能安眠呢?
  现在可以进入第三步――整合、分析与鉴赏了:
  除夕的夜里,寒气很重,我一个人孤独地寄居在旅馆里,面对着如豆的昏黄灯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寒冷无依,无法入睡。
  漂泊的游子啊,我的心里为什么变得这么凄苦忧伤?啊,原来,今天是除夕了。
  故乡的亲人在今天特殊的夜晚,正思念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漂泊无依的孤苦游子呢。
  在这一年又一年的漂泊和思念中,家人和我都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了。这让我如何能够安眠?
  经过这样一“泡”,词语障碍扫除了,诗意便不再朦胧,其漂泊的孤苦无奈和深切思乡之情也就变得一目了然了。我们说“独”字用得好,从“泡”后的文字看,不就是因为富有张力、蕴含丰富吗?它既指孤独的人,也指孤独的心。且暗含着一人孤“独”与“众人团聚”的对比,突出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之感。同样,“泡”后,艺术表现手法也显豁明朗了。譬如运用曲笔从对方着眼,通过写对方来写自我。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却偏偏说“故乡今夜思千里”,是家乡的亲人在思念自己。这种手法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异曲同工。再有设问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自叹自怜,把无处倾诉、无人倾诉的满怀愁绪表达得哀婉动人。
  综上所析,回头解答前面所设问题,是不是变得很容易?哪里还需要靠“题海战术”去撞大运呢?
  从鉴赏的角度说,“泡”的工作可以算结束了,但从语文学习上说,任何一种方法都应该追求效益最大化。“泡”诗的完成,正是再创作的开始。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增效,使学习成为立体的、一举而多得的思维活动。下面将《除夜作》用现代散文的形式来演绎一下:
  今天是除夕。千门万户大概都已经是阖家团圆、一堂欢聚了吧。只有我,还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这寒气逼人的夜晚,一个人守着旅馆清冷的四壁,如豆的灯光。窗外,夜风呜呜,如泣如诉,我瑟缩在床头,难以入睡。只觉得冷,从四肢一直冷到心里。客居在外,萍飘蓬转,哪一天有过在家的温馨?为什么今天却偏偏感到了别样的凄惶忧伤?是什么触碰了漂泊者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呢?呵,原来是被一路风尘压在心底的乡思,在这冰寒的除夕一点点地复活,泛起了一轮轮涟漪。我那曾经给予我无穷温暖的亲人们,此时正把那殷殷目光投向茫茫的暗夜,一路寻找失落在千里之外的不知是哪一个驿站的孤独的灵魂。当晨曦穿透寒夜的窗棂,新的一年的漂泊便又开始了。岁月的风霜是那么多情,又那么无情。它多情地留在了我的鬓角,伴随着我流浪的脚步刻下生命的印迹;它又无情地染白了我那远方亲人的缕缕青丝,永不复原。
  啊,除夕,孤独的除夕!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想象充实诗歌中的留白,要尽可能写得细些细些再细些,能够合乎情理地还原、再现场景,营造氛围,使本来浓缩的诗歌在改作之后变得具体生动、血肉丰满,最大程度地体现诗歌的意境之美,能够让人读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能够触摸到诗人心灵的律动,感受到诗人的悲与喜、爱与愤。二是要有所依凭。也就是说,这种再创作毕竟是“改写”性质,虽然需要运用想象,但不能脱开原作,天马行空。这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跳舞,有限度的自由。就拿上面的《除夜作》来说,这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的心灵独唱,我们怎样去表现他的孤独凄惶都可以,但如果去写诗人在旅馆中“对影成三人”或者“隔篱呼取尽余杯”那就不是高适了,抒情便成了叙事,改作便成了独创了。这就是无据可依,随心所欲。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