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_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_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27 影响了:

  【摘要】对话教学正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它是师生关系平等化、人性化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对话的策略包括:加强自我学习研究;紧扣教材,抓住教学目标;创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 教学形态
  
  当前,“对话教学”正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它是师生关系平等化、人性化的体现。但是,由于对话教学的运用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学就会的技巧,因此,在当前的在对话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话流于肤浅。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常识或者毫无必要的是非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看起来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好像人人都在参与,其实这只是徒有表象的肤浅的对话,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如果问题缺乏深度,所谓的对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2.对话偏离文本。文本是一根指挥棒,是一个范畴,我们所进行的对话教学都应当围绕这根指挥棒运转,都应当在这个范围内自由舞蹈,文本是师生直接对话的依据,而非无目的、无标准的群魔乱舞。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之中,有的老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让学生如脱缰的野马胡乱奔腾,学生与文本之间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脱离文本,远离目标,完全背离语文教学的主旨。
  3.对话居高临下。某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于是也设置了一些问题试图和学生共同探讨。但是假如学生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答案不同时,教师灌输式的本性又流露出来,硬要把学生拉倒标准答案上去,这种无形中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得教师成了对话的独裁者,这样,长此以往,势必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或者不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话的过程其实是逐渐丧失学生个性的过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对话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主动权也往往在优等生身上,而后进生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其中,他们仅仅把自己当做看客,置身彼此的对话之外。这样,后进生对话的频率就很低。而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由于本身的优势,再加上某些老师的另眼相待,使得他们在对话中成了话语的霸权者。因此对话的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使得部分同学得不到公正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对话无疑是跟新课标的精神――“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相背离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1.加强自我学习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自身必须汲取丰厚的养料,才能培植出祖国的花朵。新时代的教师吸取的信息量大,教育观念更新快,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的目标追求之中。因此,对文本的研习、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及对其他知识不断汲取,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在“对话教学”中我们才不会显得那么幼稚,那么肤浅,那么底气不足。例如我们在教学《琵琶行》这首乐府诗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提出“这首诗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这样的问题,结果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最终恐怕要贻笑大方了。假如我们对描写音乐的诗文有所了解,我们的问题可以这样来提:“你所了解的描写音乐的诗文有哪些?诗文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对话应当讲对学习《琵琶行》是有效的帮助。当然,这样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自己饱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2.紧扣教材,抓住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作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对文本有清醒的认识,能抓住教材的目标难点,并且能与文本发生心灵的交流,甚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认识,才能在课堂上胸有成竹,应对自如。教师只有亲近教材,与文本密切对话,才能不断地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才能得以彰显。其次学生要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这里,除了对教师提出要求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多样性,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能力的来源离不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学生与文本对话必然会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审美意识等,形成综合性的参与。这样就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默契,或者形成观点的碰撞,从而达到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
  3.创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有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觉,才敢于提问、勇于回答。即使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会慢慢受到感染,从而不知不觉地跟在他人的后面,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学生一旦能够参与其中,其思维的火花就会慢慢被点燃,其创造力也会得到培养。要想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教师就得放下架子,要从“神坛”上走下来,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惫,任何压抑、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这儿所说的压抑、抑制、独断就是一种不平等、非和谐的氛围,如果我们给学生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
  4.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真正的合作应建立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之上,而不应该冷落部分人。合作中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学习的艰难,感知学习的乐趣,分享学习的成果,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参与对话指导,要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避免出现“伪对话”的场面。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当是针对整个群体而非个体,否则教育就无法达到均衡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揣摩对话教学理念,探究对话教学艺术,把握文本材料,营造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对话教学”定将发挥其应有功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