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重新审视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重新审视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8:26 影响了:

  【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稳步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教学 阅读目的 阅读要求
  
  一、对当前高中生阅读情况的调查
  材料之一:《中华读书报》在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学生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课外阅读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调查“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这一问题中,“喜欢”的占到了80%;在“你觉得中学生应该课外阅读书吗?”问题中,认为“非常应该”的达到了65%。在调查“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你什么时候阅读?”的问题中,在课间时间的占8%,在午休时间的占20%。学生们反映,在这些时间里阅读纯粹是为了娱乐和放松。而选择放学后的却占65%,虽然选择的人数多,但多数都是为了躲避学习的障眼法。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你每天抽出多少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的选项中,2小时以上占5%;1-2小时的占43%;0.5-1小时的占39%;0.5小时以下的占13%。
  材料之二: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中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占8.5%,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2%,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家长占61.2%。此种干涉、反对的短视做法也令不少学生无奈地同课外阅读挥手告别。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仅占39.3%,每天课外阅读3-5分钟的竟占46%,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有14.7%。14.5%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表扬,看见孩子读课外书就批评,对于一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不仅未受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材料之三:现实世界,网络半统天下,读书之风日趋衰微。朱永新老师曾在苏州大学做过阅读调查。中文系没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达60%以上。据上海一项读书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年人均五千字,而美国学生三万字。五千字中,70%家长为孩子选择的课外读物是教辅。朱永新视此为“有功利心的阅读”。一旦无功利驱动,阅读自会停止。
  由以上的阅读调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得出结论:学生的阅读意识淡化,阅读趋于娱乐、消遣,社会对阅读不关心。
  二、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对策
  第一,明确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阅读教学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养成习惯――与作者心情相契合。
  第二,明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比如必修课的阅读与鉴赏就要明确以下方面: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与鉴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2.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3.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