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0:09 影响了:

   摘 要:在对河南省六个地区73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其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生活;教育;心理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儿童年龄的界定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是18周岁以下,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研究的需要,多采用的标准是14周岁及以下。[1]本文采用国内的界定标准,但由于以问卷调查为主,考虑到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我们决定以6-14周岁(包括6和14周岁)的学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
  
  2.现阶段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曾经被长期固定于土地之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流向城市。留守儿童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衍生物。在中原崛起的战略推动下,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的大省,每年在外务工的农民都在400万人左右,从而留守儿童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根据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的数据显示,我省留守儿童占全省儿童总数的4.24%,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6%,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2]据此,笔者在河南省六个地区:新乡、商丘、信阳、焦作、郑州、平顶山各发放150份问卷做了实地调查研究(有效问卷734份),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教育、心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分析如下:�
  2.1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问题分析 �
  从调查的河南省六个地区中的73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情况来看,父亲单独外出的占54.77%,母亲单独外出的占10.35%,而父母均外出的占34.88%。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群体是比较庞大的。�
  从“和谁生活在一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01%的留守儿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有12.26%的留守儿童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有12.67%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31.34%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2.04%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0.68%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53.27%,隔代抚养为44.01%,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
  ?从父母与留守儿童的回家频率上看,河南省留守儿童中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来一次占14.71%,一年回来一次的占33.11%,半年回来一次的占16.62%,一个季度回来一次的占23.84%,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11.72%。从父母与子女联系的频率来看,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周和其子女联系一次的占26.43%,两个周联系一次的占28.07%,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37.60%,半年联系一次的占6.13%,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占1.77%。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
  2.2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问题�
  2.2.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主要责任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6―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虽然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务工目的是为了让子女过上更舒服的生活,但是他们长期在外,平时和孩子联系较少,这样就极易阻碍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孩子远离了父母实际上就等于父母完全没有履行对于子女教育的义务或责任。留守儿童身上所显现的各种问题多源于此。�
  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只能和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等其他临时监护人生活在一起,这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孩子家庭作业情况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放学后有48.64%的儿童作业无人辅导;父亲辅导的仅占14.71%,母亲辅导的为22.62%,爷爷、奶奶辅导只占7.36%。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关注较少。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单方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少。一方面是由于父亲或母亲或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虽然有的监护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但由于一方面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要从事家务和田间的劳动,没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再则,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普遍存在着一种溺爱心理,通常认为只要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好就可以了,对孩子的学习则要求不高。作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其他亲属或邻居也有自己的子女及家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同时由于心存顾忌,不敢对他们太过严厉,所以他们对这些留守儿童往往疏于管教,从而致使这些孩子得不到有效的家庭督导。�
  2.2.2 学校教育�
  从与学校有关人员(教师、管理人员等)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是教师、特别是管理人员最头疼的问题。教师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和非留守儿童有很大差异。管理人员说管理这些孩子他们感觉很头疼。他们表示对留守儿童的境遇十分理解,但这些孩子的行为常常使他们左右为难。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许多管理人员认为不能给予其过重的处罚,以免使其产生自卑、叛逆、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但也不能纵容。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调查后结果显示:8.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46.59%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有点受影响。�
   2.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问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就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来看,有些留守儿童的基本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如有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中或独自居住,最低级的生理需求上就难以保证;有些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他人托管等原因,致使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看,认为和监护人的关系很不好的占9.26%,认为较不好的占28.34%,认为关系一般的占34.33%。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不好,这样对孩子的社会化及人格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由于父母的外出而被迫与监护人生活在一起,已经让他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加上他们与临时监护人关系不和谐,从而他们生活中的某些需求无法满足,更不要说心理上的满足了。这不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发展。另外还有一部分临时监护人不负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加以斥责或疏于管教,某些原因会使孩子产生叛逆。有些儿童和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出现行为偏差。�
  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的情况分析显示,生活中有了烦恼,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同伴,比例为38.56%;第二位为家人,比例为36.78%,选择老师的比例为18.1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关注较少。�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
  
  当前,伴随着全球化以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由于城市的吸引,正逐渐发生着改变。新的家庭结构正在重建,亲情疏远、观念冲突带来的家庭变化之阵痛不会即刻消失。与农民工进城密切相关的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仅为农民工自身或农村的问题。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现状,必须承认,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如何缓解或消除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4]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 �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计划,并落实相应的解决措施。各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地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5] �
  第一、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配备心理教育教师,使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第三、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四、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可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
  3.2 要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社会化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 家长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
  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孩子大了出去打工”的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3.2.2 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了解甚少。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3.3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3.3.1 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要逐步免费,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破除政策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3.3.2 强化社会关爱�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建立社区帮扶中心,集中柳树儿童在课外教育管理。�
  3.3.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离土不离乡,使他们能够在乡里或县里打工,从而可以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增加与留守儿童见面的机会。�
  3.3.4要加强舆论宣传�
  针对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不足的现实,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一步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该问题的关注。可以开展更广泛、更大范围的研究,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开展更广泛的宣传,出版和印刷更多的研究专著、大众读物、简明宣传材料等,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
  [2]河南省城调队.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大有逐年增加之势[J].中国信息报,2005.02.�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8-189.�
  [4]叶敬忠,王伊欢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 2005,10.�
  [5]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J].教育评论,2005,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