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1939年的“战争三部曲”(三) 苏芬战争:“北极熊”和“北极狐”的较量]中日钓鱼岛开火45分钟
 

[1939年的“战争三部曲”(三) 苏芬战争:“北极熊”和“北极狐”的较量]中日钓鱼岛开火45分钟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6:01 影响了:

  二战前的苏联,是世界上的政治和军事大国,人称“北极熊”;而地处北欧的芬兰,则是欧洲一个中小国家,人称“北极狐”。可偏偏“北极熊”要跟“北极狐”过不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请看!
  
  历史渊源
  
  芬兰是一个高纬度的北欧国家,在苏芬战争之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之内。论人口,目前也只有520万人,二战前后才有350万人,只能算是一个小国;论国土面积,二战之前有40多万平方千米,比日本还要稍大些,在欧洲算得上是一个中等国家。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地带的状况,使得芬兰军队的国土防卫任务十分艰巨。
  从历史上看,芬兰的立国也历经坎坷。欧洲的中世纪以来,芬兰是瑞典的领地。1809年以后,芬兰又成为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宣布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这使得芬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俄国人原指望芬兰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是,芬兰共产党在内战中败北,使芬兰最终成为共和国。其后,苏联共产党公开支持芬兰共产党和芬兰工人运动,再加上芬兰和苏联有卡累利昂(今译为卡累利阿)地区的领土纠纷,致使芬兰和苏联在国家关系上长期不和。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局势开始动荡,欧洲大地战云密布,当时的苏联为了谋求边境的稳定和安全,主动讨好各邻国,1937年间曾主动提出缔结苏芬友好互相援助条约。对此,芬兰方面并不积极,消极处之。不过,两国最终还是签订了一份《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10月,在德军侵占波兰不久,苏联方面以维护西北部边境安全,特别是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安全为由,又要求芬兰方面转让芬兰湾诸岛和雷巴奇半岛部分领土,租借汉科半岛(地处芬兰的最南端)的军事基地,并将卡累利昂地峡的边界后移。作为补偿,苏联愿意将卡累利昂地区两倍于上述地区的领土转让给芬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卡累利昂地区和卡累利昂地峡,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卡累利昂地峡是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毗邻列宁格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卡累利昂地区则是大部分地域在北极圈之内。尽管是“拿两倍领土来交换”,但这个看似公平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霸王条款。因为苏联方面要得到的是芬兰的重要国土,而苏联方面拿出来交换的领土则几乎是无人居住的不毛冻土地。这种无理的要求,理所当然地被芬兰政府拒绝。不过,出于两国有互不侵犯条约在先,芬兰政府用外交辞令表示“从其安全和中立地位考虑,难以接受苏方的要求”。1939年11月9日,双方谈判破裂。11月28日,苏联方面以芬兰军队在边境地区“挑衅”为由,单方面废除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并于次日宣布断交。1939年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宣战,一场“北极熊”大战“北极狐”的“冬战争”爆发。
  
  以强凌弱
  
  1939年11月30日晨6点50分,部署在苏芬边境线上的苏军炮兵开始了炮火准备,苏芬战争爆发。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交战双方的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吧!
  无疑,交战双方都是有所准备的。苏联方面更是屯集重兵,意欲一下子将“北极狐”置于死地;而芬兰方面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奋力抗争,等待英法的援助。苏军的企图是,在卡累利昂地峡实施主要突击,在拉多加湖(现圣彼得堡之北)以北边境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兰军队。具体的部署是,以苏军列宁格勒军区各部队为主要作战部队,司令为K・梅列茨科夫将军,从巴伦支海到芬兰湾共展开4个集团军,总兵力达50万人,作战重型装备包括坦克1500辆、火炮1800门、飞机约800架。对于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全国常规作战部队不超过20万人的芬兰来说,这不啻为一把“杀鸡的牛刀”。
  而芬兰方面,包括民兵和预备役军人在内也只有40万人,坦克约60辆,火炮约100门,飞机100余架。总司令为C・曼纳海姆元帅。这位曼纳海姆元帅在二战后期曾任芬兰总统,声名显赫。显然,苏芬双方的兵力和装备实力的对比,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但是,作为弱军的芬兰军队也有它的强项。曼纳海姆元帅的作战企图是,利用高寒和“千湖之国”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的有利的地形气候特点,依托精心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见第50页“相关链接”),发挥芬兰军队的士兵擅长滑雪、训练有素、精于射击、熟悉地形的特点,以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疲惫和阻滞苏军的进攻,争取时间,等待英法军队的援助,最终力求在有利的条件下和苏联方面媾和。为此,曼纳海姆元帅把主要防御地带部署在卡累利昂地峡,包括第2、第3集团军,以坚守“曼纳海姆防线”;拉多加湖以北的防御由第5集团军负责;中部边疆地区为第5集团军的9个边防营;北部拉普兰地区为4个独立营。预备队为第1集团军的两个缺编师和一个骑兵旅。芬兰军队的兵力部署虽然有点捉襟见肘,但也算精干,主要作战方面的应对无误。
  从双方的部署来看,苏联方面自然是“有备而来”,而芬兰方面从针对苏联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直到近期的兵力部署,也是有准备的。这使得这场“北极熊”和“北极狐”的较量,必然会增加几个回合而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以弱敌强
  
  长达三个半月的苏芬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2月10日,在长达70多天的时间里,苏军全线进攻,芬兰军队顽强抵抗,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第二阶段从1940年2月11日至3月13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军队战败求和。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较量中,芬兰军队能坚持三个半月,并曾一度打得苏军“找不到北”,相比“强大”的波兰军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溃败于德军“闪击战”的铁蹄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以弱敌强”的战争的奇迹。
  战争爆发后,苏军第7集团军在卡累利昂地峡的宽大正面上发起进攻,并迅速逼近曼纳海姆防线。12月6日至20日之间,第7集团军的右翼在炮兵和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对曼纳海姆防线最东端的泰帕莱地区发动猛攻,企图从行进间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结果碰了个硬钉子。12月15日至23日,苏军又从左翼向苏马地区发动攻击,因苏军的步兵、炮兵和坦克的协同较差,战术呆板,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倒是第8集团军的进攻有所斩获,至12月5日在拉多加湖北岸向西推进了10~20千米,但由于芬兰第4军的顽强抵抗,第8集团军伤亡惨重。这是南段的战事,也是苏军的主攻方向。芬兰方面除了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大量杀伤苏军外,还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边境上的芬兰村民离开家园,填埋了水井,烧了自家的房屋,杀了自家圈养的猪,在必经的道路上埋上地雷……使进村的苏军士兵没水喝, 没地方住,还要饱受地雷的暗算,自是苦不堪言,颇有点“鬼子进村”的味道。
  在边界中段,即拉多加湖以北地区,苏军第9集团军左翼第54师向库赫莫地区发动进攻,12月8日在进军途中遭芬兰军队伏击而无法继续前进,被迫转入防御。中段的中路苏军第163师、第44师在苏奥穆斯萨尔米遭芬兰军队阻击,到1940年1月7日,这两支苏军部队几乎被全歼,大批苏军士兵成了芬兰军队的俘虏。中段的右翼,苏军第122师和第88师从坎达拉克沙发起进攻,在进攻凯米耶尔维时受阻,被迫后撤到萨拉地区实施防御,直到停战。可以说,中段的进攻最为不顺。
  在边界的北端摩尔曼斯克方向,苏军第104师在海军的协同下,迅速攻占佩特萨摩和雷巴奇半岛,随后分兵南下,1940年1月28日在瑙齐受阻。
  整个看来,在苏芬战争的第一阶段中,除北线的战事还算顺利外,南线和中线的进攻打得极差,苏军付出了人员上的巨大伤亡和装备上的损失,光是坦克就损失了近2 50辆,而其战略目的并未达到。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苏芬双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
  
  弱不敌强
  
  鉴于第一阶段作战失利的教训,苏军统帅部及时进行了总结,适时增调兵力并相应地调整部署,于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昂地峡地区增编第13集团军,接替已显疲态的第7集团军的防务,1940年1月7日,又组建了西北方面军,由大名鼎鼎的S・铁木辛格元帅任司令员,统一指挥第7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其战略企图是,由第7集团军从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由第13集团军从右翼实施辅助突击,占领凯基萨尔米。这一回,铁木辛哥元帅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物资准备、情报收集、作战训练等方面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在集结了重兵后,开始了“超过一战中凡尔登战役”的最猛烈的炮火准备,随后,苏军西北方面军集中20个师的兵力于2月11日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突击。经三天的激战,苏军第7集团军于2月14日在苏马附近突入芬兰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形成了宽5千米、纵深5~6千米的突破口;但其右翼的第13集团军的进攻受阻,未能突破芬兰军队的防线。为巩固胜利,铁木辛哥元帅投入了强大的快速集群――坦克军,苏军的坦克集群快速向曼纳海姆防线后方挺进。在后方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芬兰军队被迫退至第二防御地带进行防御。又经过两天激战,苏军突破了维堡东侧芬兰军队第3师的阵地。其间,芬兰军队曾出动13辆“维克斯”6吨坦克进行反击,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苏军坦克的打击下悉数被击毁。3月4日,当冰层的厚度刚刚能承受坦克的重量时,苏军第10步兵师的步兵和坦克部队大胆从冰上跨过维堡湾,切断了维堡至赫尔辛基公路,截断了芬兰军队的退路。至此,芬兰军队在精疲力竭、弹药即将耗尽,面临即将被全歼的不利情况下,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苏芬战争结束。
  
  深远影响
  
  这次苏芬战争,在开始阶段苏军轻敌自大,准备仓促,战术呆板,步兵、炮兵和坦克的协同极差,致使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吃了大亏,伤亡惨重;而芬兰军民的顽强抗争,可歌可泣,令人敬佩。在整个苏芬战争中,苏军共伤亡20万人(苏联资料称4.8万人),芬兰军队损失6.8万人(苏联资料称31万人)。战争的结果,苏联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获得了芬兰的10%的领土,其中包括卡累利昂地峡,芬兰湾部分岛屿和雷巴奇半岛的一部分,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这种丧权辱国的“和约”,严重地损害了芬兰和苏联的国家关系,促使芬兰在二战中站到德国一方。
  事实上,芬兰政府早在1940年6月就与纳粹德国签订了秘密协定。允许德军过境芬兰。后来又允许德军飞机利用芬兰的空军基地,芬兰海军在芬兰湾敷设了水雷……苏联方面对于芬兰的举措,当然不会坐视不闻。苏军的飞机于1941年6月25日轰炸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芬兰军队以此为由于6月26日对苏宣战,开始参与了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并曾一度收复“冬战争”中被苏联得到的部分领土。但是,整个二战的中后期,芬兰军队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经过二战中几年的历练和战斗的洗礼,苏联红军已经锻炼成为强大的战争力量。1944年6月9日,苏军发动了强大的反攻攻势,45万红军士兵、10000门大炮、800辆坦克像潮水一样向芬兰涌去。尤其是6月10日这一天,苏联军队万炮齐轰,成千上万的步兵搭载着T-34坦克上向曼纳海姆防线冲去,很快便打开了几个缺口,芬兰军队的有生力量损失惨重……这一天被芬兰军队成为“黑色星期六”。这一回,苏军仅用了10多天的时间便基本上打垮了芬兰军队。其后,芬兰军队虽然也作了顽强抵抗,也打了几个小胜仗,但已于事无补。其间,芬兰方面曾紧急救助于纳粹德国,但德军在欧洲东西两线的战事都相当吃紧,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小兄弟”?芬兰的战败已不可避免。危难之中,曼纳海姆于1944年8月4日就任芬兰总统。最终,芬兰和苏联于9月4日签订了和约,芬兰军队在芬兰全境停火。苏联方面威胁曼纳海姆元帅必须立即驱逐在芬兰军内的德军,而这项“任务”直到1945年4月才最终完成。
  根据1957年2月签订的《巴黎和约》,芬兰维持1941年1月1日的原有边界,并将苏联在1920年和1940年两次和约中自愿割让给芬兰的贝柴摩地区(今贝辰加地区)归还苏联。芬兰方面弄了个“鸡飞蛋打”,得不偿失,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
  为了纪念二战初期难忘的“冬战争”,芬兰于1990年“冬战争”50周年之际,特意拍摄了一部《冬战争》的影片,以资纪念。影片中动用的20多辆坦克全是真家伙,由著名的芬兰帕洛拉战车博物馆提供。皑皑白雪,坦克,骑兵,影片把我”1带回了1939年冬季的那一场战争的难忘的一幕……
  
  相关链接 曼纳海姆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军队在卡累利昂地峡建立的永备筑垒配系,以芬兰元帅C・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和著名的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齐名。
  曼纳海姆防线历经十余年的精心构筑,于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全长135千米,最大纵深95千米,有25个抵抗枢纽部组成,以少量钢筋混凝土永备射击工事为骨干,配以大量的野战射击工事和障碍物(石桩、鹿砦、防坦克壕、铁丝网、地雷场等),构成环形防御体系。最强的永备射击工事能抗203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部分野战射击工事能抗152毫米炮弹的攻击。抵抗枢纽部之间构筑有野战防御工事。第二防御地带离主要防御地带5~5千米,实现纵深和梯次配置。
  在苏芬战争的第一阶段,曼纳海姆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芬兰军队以曼纳海姆防线为依托,给进攻的苏军以重大杀伤。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则被苏军突破。二战中后期,防线得到局部修复。1944年6月,曼纳海姆防线再次被苏军攻破,后来被彻底摧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