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人民装甲兵支援保障装备60年建设成就回顾: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人民装甲兵支援保障装备60年建设成就回顾: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5:59 影响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军以从国外整团(营)建制引进的装甲装备为主建设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装甲兵部队,建立起以中型(重)坦克为主的装备体系,并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坦克――59式中型坦克。从60年代初起,59坦克大量装备部队,引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逐步退役,主战装备实现了自行设计、自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大力发展主战装备的同时,装甲兵也开始全面协调地发展火力支援装备、战斗保障装备与后勤保障装备等配套装备。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目前,装甲兵已经建立起以坦克步兵战车为主体,自行火炮等支援装备与装甲指挥车等保障装备齐全配套的完整的装备体系,为建设信息化装甲兵、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大金刚”从简单组合到一体化全新设计
  
  如果把主战坦克、两栖战车、轮式装甲车、伞兵战车四大类主战装备比做装甲兵的“四大天王”,那么自行火炮、白行高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和装甲突击车四大类火力支援装备,就是装甲兵克敌制胜的“四大金刚”。从铁骑组建之初,我军装甲兵就倾力打造与坦克密切协同作战的自行化、装甲化火力支援装备。
  上世纪50年代时装甲兵部队主要装备从国外购进的少量自行榴弹炮,60年代后这些自行榴弹炮逐步被淘汰。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自行火炮,装甲兵部队只好用越野机动性差的122毫米榴弹炮等牵引火炮替代。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军委装甲兵决定研制自行榴弹炮。为缩短研制周期,装甲兵决定使用成熟的63式装甲车底盘,把部队现有的122毫米榴弹炮直接搬上车,“嫁接”成一款廉价、实用的自行火炮,以满足部队的急需。1969年10月,样车研制成功并在坦克某师炮兵团靶场进行了射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1970年6月,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设计定型。随后,针对部队试用中出现的平衡肘严重变形等问题,改用了专门研制的63-1式装甲车底盘,并于1981年9月设计定型了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并装备部队。为解决该炮不能浮渡的问题,又研制了加装浮渡装置的70-2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70-2式自行榴弹炮于1984年装备部队并荣幸地参加了同年的国庆35周年阅兵。该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款装甲火炮,填补了国产自行火炮的空白,其意义非同寻常。
  1970年3月,为解决装甲兵部队的轮式130自行火箭炮机动性差的问题,装甲兵决定研制130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随后,有关单位提交了两种改装方案的样机,一种是采用机械方式升降的19管火箭炮,另外一种是采用液压方式升降的23管火箭炮。对比试验后,装甲兵决定采用液压式升降的火箭炮方案。同年9月,装在63式装甲车底盘上的液压升降式19管自行火箭炮研制成功,并在北京南口靶场进行了汇报表演。11月该炮设计定型,命名为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1971年6月装备部队。1979年,该炮参加了对越作战。战斗中它以地动山摇般的怒吼,给敌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沉重的打击。战后,装甲兵及时对其进行了改进,尔后又陆续装备部队。
  为改变一代自行火炮技术水平较低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后我军开始研制一体化结构的二代自行火炮,并于1984年研制成功84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到1990年成果更加丰硕――设计定型了三款自行火炮,分别是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89式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使装甲兵形成了以二代自行火炮为主,技术先进、型号完整的火力支援装备体系,将铁骑部队的压制能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中近程自行火炮大发展的同时,我国还于1984年研制成功了采用60-1式中型履带式牵引车底盘、最大射程达40千米的273毫米自行火箭炮,填补了装甲兵远程打击装备的空白。进入21世纪后,又研制成功了PTL-02型100毫米轮式装甲突击炮,该炮参加了2005年和2007年的中俄联合军演。我国还成功研制出PLZ-0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并于2007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建军八十周年军队和国防建设成就展和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一展绰约风姿。该炮采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属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自行火炮,其综合性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装甲兵组建初期,防空武器除坦克上的高射机枪外,仅有汽车牵引的双37毫米高炮和双57毫米高炮,无法有效地伴随坦克机动和实施动中对空掩护。为彻底改变这一落后状况,50年代后期装甲兵曾提出研制自行高炮,但由于当时没有技术储备,研制工作几经周折,一直到1978年12月才正式启动。当时对自行高炮的基本作战需求是,能有效打击低空和超低空的敌方固定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也能准确打击地面轻型装甲目标。1983年8月,根据原理样车的试验情况,装甲兵确定了采用69坦克底盘的双管37毫米自行高炮的总体技术方案。1986年6月定型样车研制成功,11月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该型雷达与高炮一体化的自行高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火力反应快、杀伤威力大、对空对地多用、目标自动搜索和自动瞄准射击等显著特点,并具有与79式坦克相同的优良机动性能,达到了70年代中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军自行防空武器的空白,成为铁骑部队名副其实的对空“保护伞”。
  为全面提高防空装备的技术水平,我军于80年代后期全面启动了二代自行高炮的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出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并装备部队。该炮为雷达与电视观瞄一体化的数字化导弹/高炮防空武器系统,使装甲兵部队的防空作战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性能更加先进的信息化防空武器系统会给国人一个更大的惊喜。
  反坦克导弹被称为现代战场的“冷面杀手”。我军从70年代起开始装备“红箭”73式单兵反坦克导弹。进入80年代后,装甲兵决定研制采用89式装甲车底盘的履带式“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于1986年6月开始研制,1989年设计定型,随后装备部队。进入90年代后,又研制和装备了射程更远、破甲威力更大,采用4×4轮式装甲车底盘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并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一展风采,使我军装甲兵具备了在敌三代主战坦克有效打击距离之外“猎杀”敌坦克的能力。
  
  吉祥“三宝”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精
  
  装甲指挥、通信、侦察车被誉为“中军帐”、“顺风耳”和“千里眼”,是装甲兵不可或缺的吉祥“三宝”。从60年代初开始,装甲兵就精心描绘着这几幅优美的“仕女图”,使其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到今天一跃成为信息化精兵。
  1963年起,装甲兵就开始考虑研制装甲指挥车,当时想用轮式装甲输送车改装成装甲指挥车。1966 年4月,由于轮式装甲车迟迟不能定型而且存在不少技术问题,于是改用研制中的履带式水陆装甲车作为师、团装甲指挥车的底盘,并于1969年试制出l台样车。1973年3月,由于水陆装甲车也存在不少技术问题,于是又转而选用63式装甲车作为装甲指挥车的底盘。1980年4月,在63装基础上将载员舱加高而成的国内首款装甲指挥车设计定型,命名为81式装甲指挥车,并于1981年装备部队。此后,根据部队的需要,又先后研制出81-1式装甲指挥车(装引进的VRC-8000数字电台)、81-2式装甲指挥车(装国产CWT-167,176电台)。进入90年代后,又先后研制和装备了两栖和数字化装甲指挥车等新型装甲指挥车,使装甲兵“动中指”、“动中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70年代末以前,装甲兵部队装备的都是轮式大功率电台通信车。这些通信装备在对越作战中暴露出越野能力差、无装甲防护等问题,无法伴随部队快速机动。战后,装甲兵决定研制装甲通信车,并于1987年成功研制出履带式200瓦装甲通信车并装备部队。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性能更加先进的数字化装甲综合通信车等机动通信装备。
  为彻底改变装甲兵侦察分队主要靠“抓舌头”的方式来获取战场情报的落后状况,80年代中期起,装甲兵开始研制装甲侦察车,并于90年代末先后成功研制出履带式(轮式)装甲通用侦察车(光学侦察为主)、装甲雷达侦察车和装甲情报信息处理车等系列装甲侦察装备并装备部队,极大地提高了装甲兵部队的战场感知能力。
  
  “四大怪才”从普通工程装备替代到全身披甲上阵
  
  坦克架桥车、坦克扫雷车、装甲布雷车和装甲推土机被誉为装甲兵的“四大怪才”。它们各怀绝技、各有神功,是装甲兵重要的工程保障装备。为彻底改变部队采用普通轮式工程机械替代的状况,装甲兵早在60年代就启动了这些装备的研发。
  5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坦克架桥车(工程兵称为冲击桥,意为完成火线架桥任务的装甲架桥车)的研制便随之开始,但因“文革”的影响而被迫停止。1970年装甲兵重新启动坦克架桥车的研制工作,至70年代中期试制出样车并交给部队试用,后由于该车的归属等问题又被搁置下来。该车于197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9年对越作战后,参战的装甲兵部队普遍提出急需坦克架桥车,于是装甲兵与工程兵密切合作,又一次重新启动坦克架桥车的研制,并于1984年底成功研制出84式坦克架桥车并装备部队,填补了我军装甲冲击桥的空白。
  装甲扫雷车是在地雷场中为坦克开辟通路的重要工程保障装备。我国先后自行研制了59式扫雷坦克(采用59式坦克底盘,其前部挂装机械扫雷犁、后部加装火箭爆破扫雷器)和59-2A扫雷坦克(只加装机械扫雷犁)。59式扫雷坦克干1985年研制成功,59-2A扫雷坦克于1988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期,我军还研制和装备了GSL111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GSL110型履带式远程火箭扫雷车等专用的火箭扫雷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装甲兵部队的远程快速扫雷破障能力。进入90年代后,我军研制和装备了集犁、压、磁等扫雷方式于一体的装甲综合扫雷车。另外,我军还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装甲布雷车和装甲推土机,同时装甲挖坑机、装甲挖壕机等装甲工程装备也相继问世,使装甲兵的工程装备体系更加完善,彻底结束了采用轮式工程机械替代的历史。
  
  “四大名旦”成为军中亮丽的风景线
  
  装甲抢救、抢修、补给和救护车,是装甲兵部队装备保障和卫勤保障的关键装备,被誉为装甲兵的“四大名旦”――装甲抢救车是拖救战伤坦克的“大力士”,装甲抢修车是战伤坦克野外修理的“铁甲医院”,装甲器材补给车是流动的物资器材仓库,装甲救护车更是坦克兵的战场救生员。从60年代起装甲兵就开始全力打造这些亮丽的“旦角”。
  59式坦克装备部队后,部队急需坦克牵引车。在新型坦克抢救车方案迟迟不能敲定的情况下,装甲兵决定用59式坦克改装成坦克牵引车。1964年12月,64式坦克牵引车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满足了部队的急需。
  1960年2月,装甲兵曾设想仿制苏联的BTC-2坦克抢救车,但由于关键部件不过关只好放弃。1965年4月,装甲兵决定自行设计和研制65i型装甲抢救车。同年12月,第l台样车试制成功并进行了试验,性能比64式坦克牵引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多次改进后,651型装甲抢救车于1973年11月设计定型,被命名为73式坦克抢救车并装备部队。该车战斗全重小于30吨,乘员3人,手动机械吊架起吊重量为1吨,绞盘(加滑轮)最大拖救力达54吨,可以轻松地将淤陷和掉沟的59式坦克拖出来。该车在对越作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0年4月开始进行改进,增加了液压起重吊臂,极大地方便了修理分队进行吊换发动机和水箱等战场抢修作业。1985年底,该车完成改进并被命名为73-1式坦克抢救车。
  73-1式抢救车研制成功后,装甲兵开始研制二代坦克抢救车,并于1984年成功研制出84式坦克抢救车。随后,该车大量装备部队并成为装甲兵的主力抢救装备。84式抢救车战斗全重38.5吨,绞盘额定拉力32~35吨,最大拖救力达64~70吨,液压吊车起吊重量达10吨,可以轻松地吊起59式坦克的炮塔;还可使用自带的驻锄/推土两用铲进行工程作业,推土作业能力达100立方米/小时,机动性能与79式坦克相当,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场“大力士”和“多面手”。
  在重型装甲抢救车研制如火如茶之时,两栖和轻型装甲抢救车的研制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63式水陆坦克研制的同时,水陆牵引车的研制也同步展开。1965年装甲兵提出水陆坦克抢救车的战术技术指标,1969年试制出第1台样车,1976年底设计定型,命名为76式水陆坦克抢救车,并从1979年开始装备两栖装甲兵部队。该车战斗全重18.2吨,静水最大航速11.13千米/小时,最大牵引航速达9.96千米/小时,绞盘最大拉力18.5吨,在干土地上下驻锄时的最大牵引力达30吨,在水网稻田地里的牵引力达25吨,小吊车的起吊重量为1吨,大吊杆的起吊重量达20吨,能整体吊起63式水陆坦克。
  1965年9月装甲兵提出在62式轻型坦克基础上研制轻型坦克抢救车。1969年试制出第1台样车,1970年设计定型,命名为70式轻型坦克抢救车,并于1978年装备部队。该车采用62式轻型坦克底盘,战斗全重21.5吨,绞盘最大拖救力水网稻田地大于35吨、干土地大于40吨,液压吊车的起吊重量为1.2吨。该车的驻锄/推土两用铲既能用于在拖救坦克时固定牵引车,也能进行挖坑、挖壕等快速工程作业,也是个能干的“多面手”。
  装甲救护车是火线抢救伤员不可或缺的卫勤装备。1979年4月,装甲兵决定用63装改装成WZ750型装甲救护车,并于同年12月装配出初样车。1981年8月,我军首款装甲救护车参加了华北大演习,受到参演部队的普遍好评,成为参演装备中耀眼的“军中之花”。1985年,根据边防部队的急需又生产出几辆交给边防部队试用,受到边防官兵的高度好评。该型装甲救护车能运载卧位重伤员4人或坐位轻伤员8人,能在车上进行简易急救处理和实施简易外科手术;车上配有从坦克下方的安全门直接接运伤员的担架,车及4付制式担架;安装有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装置,救治环境舒适和安全。80年代中期,采用85式装甲车底盘的WZ751式装甲救护车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该车内部空间更大、救治设备更加先进。90年代后,又研制了采用77式水陆装甲车底盘的两栖装甲救护车,并装备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在89式装甲车底盘基础上研制了二代装甲救护车――WZ752式装甲救护车,装甲救护装备再添新丁。
  为完善装甲兵的保障装备体系,装甲兵还先后研制和装备了93式装甲抢修车、94式装甲器材补给车、50吨坦克平板运输车(主要用于长距离公路输送坦克等履带式车辆,以减少其摩托小时消耗),以及轮式装甲抢救车、轮式修理工程车组等一大批保障装备。
  经过六十年的努力,我军装甲兵已经形成了以主战坦克、两栖战车、轮式装甲车、伞兵战车等主战装甲装备为主体,自行火炮、自行高炮等支援装备配套,装甲指挥、侦察、通信、工程、防化等战斗保障装备齐全,装甲抢救、抢修、补给、救护等保障装备一应俱全的完整装备体系,我军装甲兵的装备建设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在几代装甲兵人的努力下,我军装甲兵已经锻造成为一支常态威慑、陆战勇猛、两栖突击、空降直攻的精锐“三栖”铁甲之师,在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中奋勇向前――铁骑前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