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揣摩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揣摩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1:52 影响了:

  新课程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教学目标要创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笔者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要遵守新课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跃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新课程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堂教学要创新
  2.1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2.2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2.3 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团队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 教学练习要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一是意识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要形式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引用一题多解,等等。
  4 评价机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该能给学生创设主动创新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校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