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始于角雉,放眼雉类保护] 黄腹角雉
 

[始于角雉,放眼雉类保护] 黄腹角雉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5:19 影响了:

  中国是世界上雉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的16属51种雉类中,中国拥有12属27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雉类的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珍稀雉类濒临灭绝。在2000年出版的世界受胁鸟类名录中,共列出29种雉类,其中中国12种,占41.4%。在世界雉类协会(WPA)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中,共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应优先支持的25个项目,其中中国占10项,包括黄腹角雉、灰腹角雉、褐马鸡、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和白冠长尾雉等种类的研究与保护。
  2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濒危雉类研究团队以黄腹角雉为研究起点,对多种濒危雉类的繁殖生态、食性、行为、栖息地选择、分子生态等进行调查,查明了我国典型濒危雉类的栖息地特征以及影响各濒危雉类栖息地利用的关键因子,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植被类型中濒危雉类的遗传状况和生活史对策,为这些濒危雉类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迄今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多篇,完成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2个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团队负责人郑光美先生被推举为世界雉类协会理事长。
  在对濒危雉类的保护中,北京师范大学采取了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结合的方法。对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种群生存力的分析结果显示:乌岩岭黄腹角雉种群在未来100年时的存活概率为94%,遗传杂合度为86%,没有达到国际上认可的种群可以长期维持的标准,其中奠基者少、巢卵的损失率高是重要原因。
  对浙江乌岩岭的黄腹角雉长期监测发现,该地1958-1960年间栽植的人工柳杉林内,1988年尚未发现黄腹角雉营巢,但随着人工林的长成以及原生林地的巢址不足,黄腹角雉逐渐向这一林地类型扩散。1991-1993年间共发现黄腹角雉巢15个,其中12巢位于人工柳杉林中。2001-2002年在柳杉林中布放的200人工巢,其中8%被黄腹角雉利用产卵。这是角雉对栖息地受到破坏、巢址严重不足的一种适应性,也表明黄腹角雉对变化着的栖息地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还显示,黄腹角雉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原先估计的要高。这为黄腹角雉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对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存有关专家的呼吁下,通过保护区自身的建设,乌岩岭于1994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黄腹角雉及其生态环境。迄今,全国已经有近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黄腹角雉列为自然保护的“旗舰”种,为黄腹角雉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开展就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还开展了黄腹角雉的易地保护,将原产于亚热带高山的黄腹角雉引种到北京,在攻克了存活、孵化、育雏等难关后,使其在北京生存、繁衍。野生雉类经过一定时期的饲养后,卵受精率会大幅降低,这是国内外雉类饲养者都面临的难题和人工种群壮大的“瓶颈”。北京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反复实践,于1998年利用按摩采精法成功采集到黄腹角雉的精液,并在精液分析、精液保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建立了濒危雉类人工授精的成套技术。通过人工授精,笼养黄腹角雉卵受精率从20%左右提高到85%以上,目前已繁育出包括子6代的100余只个体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纯系种群,成功实施了笼养濒危个体重返大自然的“再引入”实验,并对笼养个体的行为内分泌、代谢、显微和亚显微结构、遗传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确保笼养种群的健康发展。
  
  (责编 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