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136”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ppt
 

[“136”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ppt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7:09 影响了: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高中一年级实施了“136”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136”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源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抉择。   
  1 “136”课堂教学模式的释义
  
  1.1 “136”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136”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条主线:素质教育;三种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学生的活动是模式的核心,学生的参与是模式的主体、小坡度,阶梯式、快节奏是课堂自主学习的特点,预习、展示、反馈是自主学习的三个模块。
  
  1.2 “136”课堂教学模式将45 min课堂分成三段
  第一阶段限时5min,完成以下任务:(1)师生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引入;(2)教师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布置小组任务,在小组集体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小组负责人确定课堂展示和讲解的学生;(3)教师深入各个学习小组询问学情,对困难的小组进行点拨,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小组都完成任务,树立自信心。
  第二阶段限时30 min,完成以下任务:(1)各小组同时行动,将必要的内容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各个小组按导学案中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讲解,本组其他成员适时补充,纠错,其他组的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质疑。(2)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对疑难问题进行适时的点拔,对学生展示或讲解中的科学性错误进行记录,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及时纠正,教师板书知识点和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阶段限时10min,完成以下任务:(1)当堂检测;(2)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预习任务,有目的查阅资料,同学互助,共性问题集体突破,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进步。如何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实施“136”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第1课时的课堂教学与同行探讨,以引起更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师生参与讨论。
  
  2 “基因分离定律”第1课时的课堂教学
  
  2.1 编制“基因分离定律”第1课时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略。
  [重点难点]:略。
  [自主学习]:预习,阅读苏教版教材必修二P27~30。教师在导学案中列出导学提纲:(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2)孟德尔的实验过程;(3)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性状分离现象推断的验证――测交;(5)分离定律定义;(6)表现型、基因型的表示判断。
  [自我展示]:
  (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
  (2)相对性状:种生物的  性状的 表现类型。如豌豆茎的高矮这一性状中的高茎和矮茎。辨析:下列说法是否表示相对性状,说明原因。
  a 狗的黑毛与猫的白毛
  b 人的身高与体重
  c 棉花的长绒与细绒
  (3)显性性状:子一代(F1)中表现出来的______性状。
  隐性性状:子一代(F1)中 表现出来的_____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出现______性状的现象。辨析:下列实例符合性状分离现象的是______。
  a 紫花×白花→紫花、白花
  b 紫花×紫花→紫花、白花
  (4)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在亲本细胞中是______存在的。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原因,用_______写字母(如:A)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______性性状的基因,用______写字母(如:____)表示。
  等位基因:在_______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决定
  性状的两个基因。
  (5)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
  杂合子:基因组成_______的个体,如:Aa。
  注意: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如:AA只产生_______配子;aa只产生_______配子。杂合子Aa产生一个A配子的同时,会产生一个_______配子,即1/2配子为A,1/2为_______。
  (6)表现型: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_______。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
  注意: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一般表现为显性性状,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通常为隐性纯合子。
  例如:若A表示紫色,a表示白色。则:AA表示_______;Aa表示_______;aa表示_______。
  (7)参考教材P29图3-2,请画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图解。
  (8)测交:让杂种一代与_______杂交,证明F1是杂合体。
  参考教材P30图3-3,请画出一对相对性状测交的遗传分析图解。
  (9)尝试描述出分离定律的实质。
  [反馈检测]:(略)。
  
  2.2 课堂教学过程
  2.2.1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每小组6-8人为宜,座位编排由传统的排排坐变成团团坐,由约定熟成的一块黑板变成三块黑板,分别挂在教室的三个墙壁。
  2.2.2 学生展示
  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展示本小组集体合作的答案。
  2.2.3 学生交流导学案
  第一组。
  教师:请第1组推荐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讲解。
  学生:请问“长和细”是相对性状吗?
  教师:解释相对性状的概念并举例“长和短”、“直发与卷发”、“高茎和矮茎”等属于同一生物的相对性状。
  第二组:学生到黑板位置讲解。
  学生:请问怎么知道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
  教师:解释归纳:“无中生有”这个“有”即为隐性性状,并举例,父母双方都不患白化病,生了一个儿子患白化病,所以白化病为隐性性状;“有中生无”,这个“有”即为显性性状。如父母双方都患多指病,生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所以多指为显性性状。
  第三组:学生到黑板上讲解。
  学生:如何表示“等位基因”?
  教师: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并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用“A”和“a”字母表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标明“A”和“A”,“a”和“a”并向学生解释等位基因、相同基因的概念。
  第四组:学生交流。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问题?教师发现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后,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概念,并观察图3-4水毛莨的叶在水上和水下叶片形状是否相同?
  学生:学生集体活动交流、讨论。
  教师: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因素。
  教师: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吗?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请举例。
  学生:甲:不一定,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表现出显性性状,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可为DD或Dd。
  乙:不一定,菱角和水毛莨同一个体基因型相同, 但生长在水面上和水面下的叶形状不一样,水面上的叶扁平,水面下的叶针状,跟外界环境有关。
  教师即时表扬评价。
  第五组:学生交流,其他组没有问题。
  教师:“P”表示什么?“F”表示什么?“F1”呢?“F2”呢?“×”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学生:通过导学案课前预习,纷纷讨论回答。
  教师:结合第7题能否求出隐性纯合子aa的概率呢?
  学生:1/2a×1/2a=1/4aa。
  教师:解释杂合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概率1/4AA,1/2Aa,1/4aa。
  教师:进一步深入探究,只考虑显性性状,纯合子占多少?杂合子占多少?
  学生:显性性状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2/3。
  教师:孟德尔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用的是“假设一演绎”法,如何验证呢?请第六组同学交流第8题。
  第六组:学生交流测交遗传图谱。
  教师:点评讲解,隐性性状个体肯定是隐性纯合子,aa只能产生a配子,概率为1。
  教师:测交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证明孟德尔假设是正确的,同时证明了第一代为杂合子。
  教师:请同学结合每组展示、交流情况,能否尝试描述出分离定律的实质,请同学们总结。
  教师布置反馈检测题。
  
  3 对“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3.1 “136”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36”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累学、厌学为愉悦、自信、合作,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体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乐趣。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一节课的实践证明,“136”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将第一个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课堂活动中,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基础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帮助别人就是收获决乐”的感觉。组组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时时在思考,堂堂有检测,无处不激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3.2 “136”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
  “136”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猜一猜”,“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3.3 “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困惑的是:(1)在预习导学案时,少数学生把互助互动学习变成了抄袭现象;(2)在展示环节中,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害怕到板前展示自己的成果;(3)在学案交流时,平时不善言表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面对这些困惑,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列“望”、“问”、“切”。
  “136”动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新的课程改革下的产物,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笔者向广大教师介绍这一模式,目的是引起广大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从“有模之术”走向“无模之境”,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