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期待行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期待行业诚信体系】

发布时间:2019-02-13 04:15:25 影响了:

  写在教材赊销之前:   2006年秋,新华网广西频道曾刊出一篇名为《“白条”高校:借明天的钱还今天的债》的文章,该文惊爆:“据审计署审计数字显示,至2003年末,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负债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背负巨额债务的不仅仅是中央直属的‘名校’,各地一些省属高校,同样存在因贷款搞基建,债务包袱越背越沉的现象。”高校扩招政策始于1999年,由于入学学生数量增加,高校原有教学和生活设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由此,高校的扩充基建浪潮到来。虽然扩招能够以学费增长填补基建缺口,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由此,许多高校走上了“背债”的道路。《“白条”高校》一文刊发不足半年,便在教育界、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高校豪华基建一时成为社会各界指摘的对象。
  还有一组并不新鲜的数字,也不得不说――四川省银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4年8月末,该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发放的基建贷款36.7亿元;截至2005年5月份,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是2004年总收入的1.57倍,其中5所高校贷款余额超过总收入的2倍,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就需要4.3亿元,而省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湖北省现有85所普通高校,其中省教育厅进行预算管理的34所高校,至2005年底负债高达5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负债1.4亿多元;重庆全市各高校贷款总额为30多亿元,相当于年总收入的1.5倍……
  据业内人士称,目前,个别高校已出现贷款期限内无力偿还的问题,所以一些高校就通过“续贷”的方式“以贷还贷”,因此贷款数额仍在增加,并且今后3到5年内,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基建贷款将可能形成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局面。
  
  导火索:终端打破诚信链条
  
  前文赘赘百字并不基于探讨高校基建火速升温的是非对错,而是对出版发行界所指的教材赊销回款每况愈下做以佐证。教材赊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中国出版发行市场刚刚迈入经济体制之下时,就靠着赊销流动教材。用高教社蓝色畅想公司王军伟经理的话说,就是当时的教材赊销,是政府资源保证下的经营方式,出版社、经销商、各高校都是国有单位,资金无非是从这个兜转到那个兜,政府资源是最大的信誉保证。
  真理!赊销靠的就是信誉保证,特别是在如今发行行业尚未有条分缕析、行文完备的合同、法规约束下,信誉与诚信是在教材赊销发行中,对接上下游的唯一适合管口。但高校大搞基建、无力还贷、背上负债进而挪用书款、欠款未还的连锁反应,却在逐步打破与发行企业曾建立起的脆弱的诚信链条。正如北京科发图书公司总经理张辉所言,几年前的情况是只要搞教材发行不会有呆坏账,不会有收不回的款,但学校基建一加大,书款即被挪用,从终端客户的角度讲,整个诚信体系链条不攻自破。“以前哪个学校回款都不难”,北京万联图书公司总经理郭宏说,“就是近几年在回款上的矛盾比较突出。北京的学校相对来说还好,大搞基建、跑马圈地的现象较少,但外地一些院校就无法保证了。”
  此外,商业贿赂案的大肆查办也给教材回款雪上加霜。电子工业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宋飚并不认为仅是大搞基建拖拽了教材回款的“后腿”,倒是2006年上半年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办让教材报订时间晚了半月之久,因而书商的结款也就有只有延迟。一方面基建扩大让高校面临严峻的资金短缺,进而挪用书款,另一方面反商业贿赂也打破了学校原有的资金链条。一旦沾染钱的问题,特别是钱不够的问题,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铤而走险,拆东墙补西墙,高校也不例外。郭宏表示,多年从事教材发行的经历中,有一种现象成为目前赊销体系中最大的问题――轮换中标,即第一年经销商A中标,第二年欠A书款没还上,第二年招标中让经销商B中标,继续拖欠A、B书款,第三年则再换一家经销商合作。总之,茫茫商海,不怕没人中标。这对书业来说,可谓是经销商回款无款可讨,出版社账期遥遥无期。但长此以往,“得罪”众多书商与出版社,是否就能逃得书款一“劫”?不尽然。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张涛认为,学校挪用书款或让经销商轮流中标的结果是,学校本身再无诚信可言,没有供货商或出版社再愿意给该校供货,“学校开学拿不到书,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腾而走险使用盗版,二是影响学校教学,没有办法保证,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学校曾被誉为是这个混浊世界中最为纯洁干净的一方土地,但就是这样的象牙塔里,也在不断上演着诚信缺失的悲剧。作为教材发行的终端客户,这一方割断诚信链条,是不是可以说,教材赊销问题是烂到“根儿”上了呢?
  
  面对面:老朋友赊销新客户现款
  
  曾几何时,教材发行的回款可是出版社最不用发愁的一项业务,那些黄金时代的日子昭示出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巨大利润。可如今,一条导火索,牵着教材出版进入微利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赖德胜曾总结微利时代的几大特色:第一,应收款账期延长,回款周期拉长;第二,回款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第三,呆账、坏账、死账比例有所提高;第四,退货率明显上升,库存增加。
  不能说微利时代的到来都是因为教材赊销,但赊销一定也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涉及所有教材出版和发行企业。就北大社而言,虽然是品牌大社,但每年还都会遇到由于学校拖欠书款,导致书商无法按照出版社规定账期回款而被停止发货的情况。北大社发行部主任张涛坦言,为了规避赊销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北大社对赊销比较谨慎,已经在逐步改变与经销商和高校的合作方式――只与信誉良好、长期合作的经销商签订赊销合同,同时,基本不采取教材直销形式,即使有个别学校希望直接购进教材也需要支付现款。“如果对学校直销,一旦遇到不回款的情况,出版社就要派专人去催款,从而营销成本必然加大,对出版社也比较不利。”张涛说。 张辉的观点也映证了目前教材发行越来越看重“老朋友”的事实,“现在有些大社就在逐步控制赊销发行,对新的合作伙伴采取不开户的方法。”
  开户,就是出版社为书商设立一个账户,书商就可以这个账户的名义在不付款的情况下提书,这也就是赊销的操作方式。一般而言,春秋两季教材报订后,学校会在1至6个月至内向经销商回款,出版社依此设定回款账期和回款比率。但在学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有些拖欠长达1或2年之久。张辉也无奈地承认,对于学校欠款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河南一所高校,拖欠书款58万,但学校搞基建需还贷、政府拨款又有限,只能靠教师集资维持日常周转,因而书款回不来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等待。经销商一方面愁于追账,同时也面临出版社的催款和回款率的压力。
  而与此同时,作为上游的出版社也感到泰山压顶,王军伟表示,下游客户如果无利可图,最终将由出版社承担全部风险,高教社就曾有很多不良客户,也有恶意欠款卷钱一走了之的,“我相信大多数书商不是恶意的,但某一天他不断以成本价竞标的话,他破产的时候,他欠你的钱出版社如何收回?”张涛就亲眼目睹过经销商因低价竞标而无法得到回款的事实。安徽一家经销商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教材发行招投标中中标,能够获得中标的原因,一是价格低,二是因为学校曾多次拖欠其他经销商书款,基本没有经销商与之竞争,结果该经销商抱着赚钱到念头却倒贴30多万,只收获了惨痛教训。对于这种原因无法按账期回款的经销商,北大社表示理解,也会给予一定回款账期的宽限。即使操作中体现人性化的关怀,但资金回笼慢、周转不起来的压力,却坚坚实实地压在了出版社身上。
  
  大家谈:赊销本无罪诚信何时有
  
  有关教材赊销的事实,颇有危言耸听之味道,但事实确凿。而问及有没有好的办法规避赊销风险时,绝大多数出版社与经销商都没有给出正面回答。电子工业社发行部主任宋飚干脆坦率地表示,目前来看没有好的规避风险的办法!赖德胜曾为赊销证明,认为“赊销制本身并没有错”。张涛也表示,不单单是书业,各个行业都存在赊销制度,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讲,谁也不想赊销,但却又不现实。
  资金周转太大――张辉一语道破赊销无罪的秘密。“教材赊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张辉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教材发行的主流形式。因为教材发行以数量取胜,而绝大多数的书商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保证进货。”据张辉介绍,如果按照书商做2000万码洋的生意来计算,从出版社进货的折扣约为7折,这就需要1400万的现款。的确,哪个书商会有这么多的现款呢?“教材和一般书的二渠道发行还不一样,就一般书来说,书商可以一次买断图书的独家发行权,因为品种少可以现金支付,而教材动辄上千个品种,书款就非常巨大了。”张辉说。郭宏也表示,万联作为一名普通的教材经销商,代理发行的销售码洋在50万元以上的出版社,保守来说也有6至7家。粗粗一算便知,万联周转的码洋至少在3000万到3500万之间,按照张辉所言的7折进货来算,万联最少也要拿出2100万来做这笔教材发行生意,因而离了赊销,的确不行。
  出版社方面的反映,则是以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抵押暂时规避风险,但无疑是将回款这块烫手山芋推给下游,并非是全身而退之计。
  在欧美发达国家,赊销本是一种非常成功而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建立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之上。赖德胜曾表示,出版业的资金链问题是我国整个信用系统缺失与危机的一个窗口,广泛采用赊销制的出版业,如果想走出资金链的困扰,必须首先建立信用系统。这的确是赊销成行的唯一道路。
  遗憾的是,由于邻近寒假,记者没有采访到相应的高校教材科,作为教材发行三国战役中的重要一方,他们的观点又是怎样,请继续关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