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就业现状呼唤重视职业规划教材出版|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
 

就业现状呼唤重视职业规划教材出版|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

发布时间:2019-02-13 04:19:48 影响了: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在过去的5年中翻了两番,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340万人,如此高幅度的增长使得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都会有几十万毕业生待业在家,且数量在逐年增长。眼下又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时期,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到355万。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如果就业不成他们又将何去何从?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材,大家都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能够找到一个施展其才华,实现其抱负的机会。面对诸多不理想的就业结果,大多数人将其归结为社会的问题,政策的问题,而少有人想到学生自身的问题和教育层面的问题。近几年来,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很多高校也因此而沾沾自喜。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变化就是从专业型人才需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需求。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仅有专业技能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上的要求。而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着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理应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但现阶段,职业心理教育还没能引起充分的重视。据了解,现在还很少有大学为此安排系统的课程,更没有比较专业、科学的教学用教材来支撑这方面的教育。记者从北京几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处了解到,大学四年期间,他们大多只接受了几次比较零散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但其课程的形式相当具有随意性,一般只是在就业前夕针对应届毕业生开1~2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讲解一下相关的就业形势和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的课程也很少使用相关的教材和学习资料,顶多是在课堂上放映教师自己制作的PPT。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中国地质大学的几位应届毕业生反映:临近毕业,他们觉得比较迷茫,对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了解,前途规划更是无从谈起。相关教育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欠缺一定的职业规划教育。
  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是教学中的遗憾,而缺乏专业、科学的职业规划教材就是出版行业的缺憾了。据了解,当前国内的职业规划图书寥寥无几,而适用于教学的职业规划教材更是屈指可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图书公司编辑张金颖说,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下“统包统分”的人事管理制度的限制,职业指导在我国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社区服务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动作,职业指导书籍相当缺乏,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而西方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教育理论却比较全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新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在学校教育中迅速普及,使职业指导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张金颖解释说,要使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首先需要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系统探索大学生职业指导、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心理行为的规律及对策。2006年初,万千公司引进出版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正是一本从大家熟知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个人建构理论和完整生活计划理论等角度详细阐述职业心理理论的教材,并在这些理论指导的前题下,帮助学生系统分析自身的工作偏好,未来的工作目标、动机和需要,以及自身的工作技能和能力倾向,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等等,从而得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据了解,该教材是目前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方面影响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教材之一。
  当前,图书市场中面试指南之类的图书有很多,但专业、科学的职业规划教材却十分缺乏,有专家指出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在国外,职业规划是从学校教育向社会组织管理领域过渡的;而在国内,往往是在学生就业遇到种种问题之后才会亡羊补牢,通过相关的图书来寻求帮助,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造成了很多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要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为此相关人士提出,高校教学中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引导课程。
  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前提下,如果学校教育中能够涉及更多有关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让学生对未来的岗位和职业有一个充分的心里准备,无疑是一种未雨绸缪好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出版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和引导手段,因此,如果出版社能够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多开发职业规划教材,无疑是对提高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