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唐宋小说医用词语释义】 词语释义thank you
 

【唐宋小说医用词语释义】 词语释义thank you

发布时间:2019-02-22 04:24:37 影响了:

  摘要:文中就大型词典和专书整理中误释、漏释的五条医用词语进行考释。   关键词:唐宋小说;中医;词语;释义      在阅读中医古籍以外的唐宋小说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医用词语,由于对中医有较大的兴趣,笔者特别关注此类词语,但在索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型词典和专书整理中误释、漏释此类词语的情况并不罕见,今例示五条,望专家是正。
  [下部] 《朝野佥载》卷一:“国子司业、知制诰崔融病百余日,腹中虫蚀极痛,不可忍。有一物如守宫从下部出,须臾而卒。”
  按:腹中之虫从下部出,“下部”指肛门甚明。从字面看,“下部”是指人体的下半身;但作为古代医用术语,它多数时候用以特指肛门、肛道,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蹶方”:“又方,炙鼻人中七壮,又炙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壮。”又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若病人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为意。下部生虫,虫食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本草纲目》中尤为多见,如《草部.莨菪》引唐代甄权云:“炒焦研末,治下部脱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虫出。”又引唐代孟诜《必效方》:“冷疳痢下。莨菪子为末,腊猪脂和丸,绵裹枣许,导下部。因痢出,更纳新者。不过三度瘥。”《菜部?葱》引陈氏经验方:“小儿卒死,无故者,取葱白纳入下部,及两鼻孔中,气通或嚏即活。”又《葫》引唐代陈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虫部.人虱》引《千金方》:“有人啮虱在腹中,生长为�,能毙人。用败篦败梳,各以一半烧末,一半煮汤调服,即从下部出也。”《汉语大词典》“下部”无此义。《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汉语大词典》据此例为“下部”立“人体的下半部”义,不确。此病须倒灌,即非从口中灌药,而是从肛门中灌之,“下部”也当指肛道。蓉生《百喻经译注》云:“下部:这里指肛门。”[1]P125所释极当。
  [水道] 《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香狸,取其水道连囊,以酒烧干之,其气如真麝。”
  按:此“水道”指尿道,《汉语大词典》“水道”下有四义,而失载此义。又如《开元占经》卷一百一十七引《异苑》:“石虎时�牛水道在腹下。”《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皋卢茗作饮,止渴,除疫,不睡,利水道,明目。生南海诸山中,南人极重之。”《本草纲目.草部.紫草》引《神农本草经》:“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又《菜部.葫》引爱竹翁《谈薮》:“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也。’”又《人部.人尿》引吴球《诸证辨疑》:“但取十二岁以下童子,绝其烹炮咸酸,多与米饮,以助水道。”
  [东流水] 《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五“刘凯”引《通幽记》:“将合葬,既至启发,其尸俨然如生,稍稍而活……速命东流水为汤,既至,沐浴易衣,饮以糜粥。”
  按:“东流水”是朝东流动的水,在此有特殊的功用,《本草纲目.水部.流水》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千里水、东流水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禁咒神鬼。潢�行潦,尚可荐之王公,况其灵长者哉?本经云,东流水为云母石所畏,炼云母用之,与诸水不同,即其效也。”本文死而复活者专门以“东流水”沐浴煮粥,正取其荡涤邪秽、禁咒神鬼之用。由于对“东流水”的作用不明了,有时出现误解古书的情况,如《抱朴子内篇.仙药》:“(云母)虽水饵之,皆当先以茅屋�水,若东流水、露水,渍之百日,淘汰去其土石,乃可用耳。”《抱朴子内篇全译》译为:“虽然制成水剂饮用,都应当先用茅草房的屋檐雨水,如果是向东流走的水和露水,要沉淀一百天,淘汰去其中的泥土砂石,才能够饮用。”[2]P281此译文有两处错误:其一,“若”当释为“或”,不是“如果”义;其二,“渍”是“浸泡”义,渍的对象不是东流水和露水,应是云母,而淘汰土石的对象是云母水剂。实际上,浸泡消解云母,制作云母水剂时,茅屋�水、东流水、露水三物皆可,上引陈藏器说已经点明“东流水”可以炼制云母,《本草纲目.金石部.云母》又引陶弘景云:“炼之用矾则柔烂,亦是相畏也。百草上露乃胜东流水,亦有用五月茅屋溜水者。”说得就更明白了。
  [鱼椹] 《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三“毒菌”引《北梦琐言》:“人有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鱼椹汁服之,即愈。”《太平广记选》注:“煎鱼椹汁:不详,似鱼椹为一种中草药的别名。又疑‘椹’为‘湛’字之误。湛汁,即澄清其汁。”[3]P1282
  按:此注为臆测,未得其实。“鱼椹”当作“鱼枕”,枕与椹音近而误。鱼枕,又写作“鱼�”,是鱼的脑骨。《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明张自烈《正字通.鱼部》:“�,鱼脑骨曰枕……俗作�。”“鱼�”有去毒的功效,《本草纲目.鳞部.鱼�》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说鱼�“能销毒”。故本文中被野菌所毒的人,要煎鱼枕汁饮之以解毒。
  [染著] 《稽神录》卷三“郑守澄”:“婢忽病,遂卒死。既而守澄亦病卒。而吊客数人转相染著,皆卒。”
  按:“染著”与通常义不同,在此是“传染”义,辞书不载。又如葛洪等《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断瘟病令不相染著,断发,仍使长七寸,盗著病人卧席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八“伤寒今不相染易候”:“伤寒之病,但人有自触冒寒毒之气生病者,此则不染着他人。”“染着”即“染著”。《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渔人妻”引《稽神录》:“瓜村有渔人妻得劳疾,转相染著,死者数人。”《稽神录》卷三“染著”作“传染”,意思相同。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著,如换易也。”“染著”有“传染”义是同义连用。“染”单用者,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小豆”引《杂五行书》:“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著”单用者,如同上卷六“养羊”:“羊脓鼻口颊生疮如干癣者,名曰可�运,迭相染易,著者多死,或能绝群。”日本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其道场不在屋舍内,于露庭中作法,晴明即日炙,下雨即霖身,八十一人中多有著病者也。”
  
  参考文献:
  [1] 南朝齐求那毗地译,蓉生译注.百喻经译注[M].浙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晋葛洪撰,顾久注译. 抱朴子内篇全译[M].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汝涛.太平广记选(修订本)[M].山东济南:齐鲁书社,198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