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定殖效果初步研究_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定殖效果初步研究_棉花黄萎病

发布时间:2019-02-24 03:55:36 影响了:

  摘要:对120株棉花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ilae)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能够对病原菌产生抑制或拮抗作用的菌株。发现15.8%的菌株对病原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有3株,选取拮抗作用最强的S11菌株进行棉苗入侵定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菌液浇灌的方式,能从棉苗的根、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中分离发现菌株,在4种接种方式中菌株定殖效果最好。
  关键词:拮抗菌;棉花黄萎病;筛选;定殖
  中图分类号:S43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800-03
  
  Screening for Antagonistic Strains Against Verticillium dahilae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lonization Effect
  
  FAN Yu-gang,WANG Mi,WANG Wei-dong,LIU Ni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5,Hubei,China)
  
  Abstract: Antagonistic bacterium were screened out of 120 entophyte strains from cotton. It was showed that 15.8% of these strains had antagonistic activity, among which three strains had good antagonistic activity. Antagonistic bacteria S11 with the best antagonistic activity was studied in cotton invasion and coloniz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thod of bacteria liquid irrigation showed the best colonization effect in cotton. The isolates could be separated from roots, epicotyl, hypocotyl and cotyledon of cotton. Among the 4 inoculation mehtod, fix planting has bdst efficiency.
  Key words: antagonist; Verticillium dahilae; screening; colonization
  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1]。
  棉花黄萎病属于土传病害,防治极为困难。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物理、化学方法的效果都不理想,采用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逐步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对环境无污染。利用生防菌的拮抗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内生拮抗菌定殖于植物体内,作为生防菌有极大的优势[2]。从棉花组织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S11,用不同的方法将其接种到棉苗上,研究不同入侵途径的定殖效果,以期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菌株供试内生菌菌株:采用表面消毒后稀释磨平板的方法从湖北荆州棉株样品中分离出120株内生菌株(表1)。病原真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ilae)菌株由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室提供。
  1.1.2仪器与药品仪器:千分尺,移液枪,打孔器,药匙,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水浴锅,隔水式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恒温摇床,离心机,育苗盘等;培养基:PDA培养基、PD液体培养基、NA培养基;灭菌无土育苗混配基质(专利号200710053583.4);棉花种子:鄂杂棉10号棉子。
  1.2方法
  1.2.1平皿对峙法采用平皿对峙培养法进行内生菌和病原真菌间的皿内拮抗试验[3]。在PDA平板上以原点为中心划垂直的十字,分别将病原真菌和内生菌沿一条直线等距离接种于平板两侧,以中央只接种病原真菌的平板为对照(CK)。放于培养箱中28 ℃培养,2~7 d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测定抑菌带宽度。将抑菌带宽度大于10 mm作为强抑菌作用菌株(+++),抑菌带宽度为5~10 mm作为中强抑菌作用菌株(++),抑菌带宽度小于5 mm作为弱抑菌作用菌株(+)。
  1.2.2生长速率法将初选拮抗菌株接种于NA培养液中,25 ℃条件下置转速140 r/min的摇床上培养3~6 d,将培养液10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发酵液。将发酵液以体积比1∶10加入PDA培养基中制成平板(直径90 mm),以加等量无菌水的平板为对照,用打孔器在平板中央接种病原菌菌饼,菌饼直径5 mm,25 ℃下培养4 d,测量各处理菌落直径,计算各菌株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制率[4]。
  内生菌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半径Rc-处理菌落半径Rp)/对照菌落半径Rc×100%
  1.2.3菌株的接种方法将筛选出的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移至NA培养液中,30 ℃下振荡培养2 d,用无菌水配成108 CFU/mL的菌体悬浮液,备用[5]。①浸种接种:将棉花种子浸入30 ℃的菌体悬浮液中6 h,播种在灭菌的棉花无土育苗基质中;②浇灌接种:用菌体悬浮液按30 mL/株的量淋到苗根部和育苗基质中;③喷雾接种:棉种出苗后,用喷雾器将菌体悬浮液按2 mL/株的量均匀喷洒到棉苗叶面上;④针刺接种:分别用大头针将棉苗植株的茎和叶部刺伤,蘸上筛选出的菌体悬浮液。按以上接种方法接种后均放置在温光培养箱内30 ℃环境中生长。每处理3次重复,各试验均以灭菌水作为相应对照。
  1.2.4接种菌的回收分别剪取以不同接种方法接种的棉苗植株4个部位各5 g,灭菌水冲洗干净,剪成5 mm × 5 mm的组织块,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中浸泡1 min,然后用质量分数为0.1%的升汞消毒3 min,灭菌水冲洗3次,取消毒后最后一次冲洗液1 mL置于灭菌培养皿中,倒入45 ℃的NA培养基,充分摇匀。28 ℃下培养3 d,观察有无菌落产生,验证消毒是否将供试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全部杀死。将供试材料于灭菌的研钵中研磨,用无菌水稀释成10-2、10-3和10-4的浓度,分别移取1 mL,倒入45 ℃含有200 μg/mL链霉素的NA培养基,充分摇匀后在28 ℃下培养3 d,经生理生化测定和棉花黄萎病的拮抗测定以确定其是否接种的目标菌株。
  2结果与分析
  2.1棉花内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通过对120株内生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其中有19株内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占到供试菌株的15.8%。其中抑菌带宽度最小的为1.5mm,抑制作用最小;产生抑制作用的菌株中大多为中等抑菌强度;抑菌带宽度较大的菌株有S3、S11和R20,分别达到了11.5、10.5和10.0 mm,抑菌作用较强(表2)。其他菌株因没有明显的抑菌带,故未列入表2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内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率
  对初选出的19个内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发酵液处理的病原菌菌落直径均小于空白对照,说明其对棉花黄萎病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菌株抑制率在21.1%~91.0%。试验菌株L9发酵液抑菌率为21.1%,抑菌活性较差;菌株S3和R20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分别达到89.6%和88.2%;菌株S11、R27抑菌活性都达到了90%以上,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他菌株,其中S11的抑菌活性最佳(表3)。
  2.3菌株的定殖效果
  结果表明,S11菌株均可通过这4种接种方法入侵定殖于棉苗。经浸种、浇灌和针刺处理的棉苗植株,其根部、上下胚轴均发现有S11菌株存在,其中,根部菌量较多,上胚轴和下胚轴菌量较少,叶片(包括子叶)没有发现S11菌株;喷雾处理的棉苗除了叶上存在少量菌株外,其他部位没有发现菌株的存在。浇灌处理根部菌量较大,浸种处理的根部菌量中等,说明根部是容易被内生拮抗菌入侵定殖的部位。试验结果表明,S11菌株可以通过浸种的方式定殖,也可以通过棉苗的根、上下胚轴、叶表皮进入植株内(表4)。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经过皿内拮抗试验,从棉株样品中所分离的120株菌株中有19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能力。即有15.8%的菌株对病原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有3株,其中菌株S11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率达到91.0%。
  对菌株S11进行入侵棉株定殖效果试验,发现用浸种、浇灌、喷雾、针刺等方法把菌株接种到棉苗,均能从棉苗的根、上胚轴、下胚轴和叶中发现菌株,其中浇灌的效果最佳,其次是浸种以及针刺效果。用喷雾处理只在叶中有少量菌株,效果较差。
  3.2讨论
  本研究只是初步在数量上测定了对棉花黄萎病有抑制作用的内生菌株,所分离出的内生菌生理生化特征未进行测定,且内生真菌对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的化学物质也需进一步分离分析。试验用浸种、浇灌处理的棉花植株,不但从根部分离到目标菌株,从棉苗植株的上下胚轴和叶部也分离到该菌;而用针刺接种的植株可以从根部分离到S11菌株,说明该菌能在棉苗植株的不同部位相互转移,但是转移的方式及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内生菌只有在植株发生创伤时,才能入侵定殖[6],但本试验所用无土基质经过灭菌处理,排除了基质中病虫害造成的外伤所致内生菌入侵,棉花苗期取样时并未发现创伤,而检测结果却显示内生菌已入侵定殖,具体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JAMOS E C G, PAPAVIZAS RJC.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Progress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M]. New York:Plenum,1992.
  [2]石晶盈,陈维信,刘爱媛.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7):2395-2401.
  [3]LEMANCEAU P,LANTOUR X.Effects of the plant on the soil-borne microflofta:Application tothe fluorescent pseudomonas[A]. The 7th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nt Pathology(ICPP)2-47.
  [4]黎起秦,叶云峰,蒙显英,等.内生细菌B47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测定[J].中国生物防治,2005,21(3):178-182.
  [5]叶云峰,黎起秦,何洪鸿,等.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J].广西植保, 2005,18(3):1-4.
  [6] PETRINI O. Fungal endophytes of tree leaves [A]. ANDREWS J H, HIRANO S S. Microbial ecology of leaves[M]. New York: Springr-Verlag,1991.179-19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